1929 5?6月,商南(今金寨)取得長夏節起義勝利,成立紅三十二師,建立以商南為中心的豫東南根據地。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共六安中央領導的獨山、霍山西鎮農民起義和明團兵變相繼發生,形成了柳火起義的高潮,建立了紅三十三師和皖西革命根據地。?
1930年4月,安徽省第壹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霍山蘇維埃政府成立,霍山成為赤化縣和安徽省第壹個紅色區域中心。?
皖西六安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1930年3月,紅軍成立,下轄三個師,其中兩個師在皖西。出生於六安黃浦的許任軍長,許任副軍長(兼第壹師師長),統壹了鄂豫皖邊區的軍事指揮。此後,在皖西建立了新的紅軍第三師、中央第壹獨立師、中央第二師、紅四軍第十壹、十二師、紅二十五軍三個師、紅二十七軍兩個師、紅二十八軍和大批地方武裝,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貢獻。?1932?年許指揮的蘇家堡戰役是紅軍歷史上空前的勝利。從1955到1964?在授予的開國將軍中,該省有130?誰,在皖西?108?有點。全國9個壹般縣中,金寨和原六安縣分列二、六位。
推薦景點: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館、長夏節起義遺址、蘇家埠四十八天戰役遺址。
壽春楚文化?
壽春楚文化是懷壹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獨特的古代文化。其鼎盛時期為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此時的壽春是楚國的最後壹個都城,也是楚王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這壹時期,楚王室經歷了國家局勢的衰落和“逃避現實”的動蕩過程,貴族隨遷所攜帶的物品也越來越昂貴和精致,最終形成了積累。
壽縣是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代表性文物有楚大鼎、鄂群齊金節、應城等。楚文化以底蘊深厚、底蘊豐厚、特色鮮明著稱,影響了後世。?
紅軍文化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紅壹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先後在這裏組建和戰鬥。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六安人民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巨大貢獻。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培養了壹大批優秀英雄。
皖西蘇區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是歌謠、戲劇和繪畫。皖西蘇區文化史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涵蓋了皖西蘇區軍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舊社會的辛酸、反國民黨的歌謠、送郎為紅軍、黨是我父母、紅軍都是英雄等。皖西蘇區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鬥爭這個中心任務新編的。表演形式活潑多樣,都是時裝劇,設備簡單,或話劇,或地方戲,或現場報劇,或載歌載舞。皖西蘇區繪畫多見於畫報、報紙插圖、大幅海報、漫畫、壁畫、小“木”字招牌等。?
魯戲曲文化?
廬劇是六安的主要劇種,而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商輅”。其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聲唱法,接近民謠的韻味。1953在專區成立了“六安地方戲曲實驗劇團”(後更名為魯西魯班)。隨後,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綻放。大型話劇《媽媽》和《程紅梅》在京成功上演。
民歌:六安民歌以山歌、茶歌、花燈歌、秧歌、勞動歌為主,也流行許多輕松愉快的民間曲調。革命戰爭年代,六安人民創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紅軍到金寨》等大量紅軍歌曲和革命民歌。在傳統民歌基礎上創作的《月亮走了,我走了》等歌曲風靡全國。?
舞蹈:六安民間舞蹈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服飾鮮艷,舞姿優美。民間舞蹈《十個小扇子》、《李坤窩》入選1957年初在京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展演,並作為民族文化瑰寶被拍攝成專題資料片。壽縣肘亭、擡亭歷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動的壹種舞蹈形式。大人用鐵架、鐵器或擡閣樓、亭子,捧著小演員,表演不同戲劇人物或民間故事人物的造型,驚險有趣。?
曲藝:六安民間曲藝獨具特色,有“四弦書”、“鑼鼓書”、“花鼓書”、“淮詞”、“壽州鑼鼓”等。鑼鼓書是六安特有的。早期只有壹鑼壹鼓伴奏。後來逐漸加入了民族管弦樂樂器。傳統劇目包括休丁香和杜十娘。壽州鑼鼓的表現力非常豐富,既有南方尤其是江浙壹帶鑼鼓的輕松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
剪紙:六安民間剪紙的特點是線條圓潤流暢舒展,藝術誇張得體,人物豐滿逼真。新剪紙融合了傳統藝術技法中的刀雕、手撕等新技法,創作內容和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藝術品清新別致,版式奇特,尤其是手撕紙令人驚艷。?
元宵節:六安民間燈會很受歡迎。每逢春節、元宵節或重大節日,人們都有打燈籠的習俗。花燈有龍燈、獅子燈、花鼓燈、高蹺、花籃、花車、旱船等20多種,風格各異。元宵節,家家戶戶掛紅燈,鞭炮齊鳴,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