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鋒·格特魯德
作者是先秦佚名。
藤蔓纏繞在河灣上。兄妹已分離,父心之心與蒼涼。叫別人爸爸,我也不管!
面面俱到,在河的盡頭。兄妹倆失散了,母親心裏很難過。叫別人媽媽,我也沒有!
藤蔓纏繞在河岸上,沿著河邊蜿蜒。兄妹倆失散了,哥哥心裏很難過。叫別人坤,我也不聞!
這首詩不難理解:
葛藤在大河的拐彎處蜿蜒了很久。兄弟分離,讓父親很難過。這是爸爸的悲哀,他不會感激的。
葛藤在河邊蜿蜒了很久。兄弟分離,令母親傷心。這對於壹個母親來說是悲哀的,她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幫忙。
葛藤在大河和沙灘旁蜿蜒了很久。兄弟分離,讓人心酸。這讓我哥很難過,他也只是裝聾作啞。
據說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人們對《詩經》有不同的理解。相傳為東周初年貴族嵇所作,旨在譏笑棄族。還有壹種說法是詩人漂泊異鄉,獨自受傷。
不過,還有壹種更有趣的解讀,是對上門女婿現狀的描述。
古代和現代差不多,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想當女婿,因為他們是不被尊重的“養子”,就像河邊無牽無掛的“齊格”壹樣。如果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姓氏家族,就相當於被家族除名了。
根據收養條例,男方成為上門女婿後,將改姓女方,所生子女也隨母姓。是上門女婿的第三代。得了功名,做了官,還必須在戶籍上註明自己是上門女婿。
在女方的大家庭裏,上門的女婿是沒有話語權的,每天默默工作,討好家人。壹旦女方不喜歡,就會面臨被踢出家門的命運。這就是為什麽女婿抱怨老丈人“不管我”,人家卻不管妳累不累。
《詩經》裏的詩詞真的很接地氣,我們可以用通俗易懂有趣的語言來分析。這的確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了祖先生活的現實意義。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