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體驗的層面來說,詩中的意象很有質感。第壹行描寫了詩人的具體經歷:黑暗的人群中,幾個“美麗的面孔”不時閃現,讓人耳目壹新。第二個三月是壹個比喻,在人群中瞥見那些清新美麗的面孔,就像看到了‘壹根潮濕的黑樹枝上的許多花瓣’。黑暗、陰郁的人群和在其中閃現的幾張發光、充滿活力的面孔是有形的,它們的視覺形象非常生動。第二行突出了圖像在顏色上的對比,‘濕黑的樹枝’。有著明亮的花瓣。從形象的情感寓意來看,人群和濕漉漉的黑樹枝都讓人感到冷漠和壓抑,而那些閃光的美麗臉龐和花瓣,
也讓人突然眼前壹亮,有壹種明亮清新的感覺。在壹個地鐵站裏,意象清晰,凝練具體,堪稱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
龐德認為,生動明快的形象就像壹個輻射的核心或漩渦,壓縮在其中的多重意義不斷從其中展開。地鐵站內的圖像具有廣泛的輻射意義。表面上看,表現了詩人在人群中看到“美麗的面孔”時突然產生的新鮮感。如果深入它的象征意義,那就更復雜了。評論家對這首小詩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詩中表現了龐德所經歷的現代生活的腐敗,但世界並沒有完全墮落,美有時也會出現。其他人有更具體的理解。人們正從地鐵站湧出。剛下班或剛上班的人,疲憊而陰郁。
物質勞動吞噬了他們的活力。雖然他們還活著,但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造成的異化。只有壹些“美麗的面孔”象征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沒有多少幸存下來。作者旨在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根據我們的閱讀經驗,這些解釋是可以成立的。當然,讀者也可以做其他解釋。關鍵是要求自己的有效性。
《在壹個地鐵站裏》隱含了多種解讀的可能性,這本身就說明它內涵豐富,意象輻射力強,符合意象派的詩意命題,不愧為意象派的代表作。(周寧)
龐德的這兩行詩,像兩條鐵軌,從時間的深洞中延伸出來,承載著那個時代潮濕的歷史痕跡和斑駁的文字,流傳至今。並且有近20個翻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