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真實。
1.認識論的真理是命題的真理,也就是說陳述與陳述的對象是壹致的,這就是科學的真理。按照這個標準,藝術與真理無關,但傳統美學總是試圖證明藝術陳述是準陳述性的,以此來執著於科學真理。
2.要理解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真理的概念,把藝術真理視為與科學真理完全不同的存在的真理(或意義的真理,或解釋學的真理)。
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1.藝術作品和遊戲類似——遊戲涉及玩家展示自己,藝術作品涉及讀者展示自己。
2.對於遊戲來說,觀眾的參與是決定性的;對於藝術作品來說,讀者的接受和理解對於意義的表現和堅持也是決定性的。
3.因此,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就是真理發生的方式,或者說意義出現和持續的方式,也就是理解和解釋。
對藝術作品的理解。
1.反駁方法論詮釋學。
(1)正確的理解必須消除偏見——伽達默爾認為,偏見是壹種“預見”或“先行結構”,也是壹種視野或視界,是理解發生的首要條件。
(2)正確的理解必須跨越時間——伽達默爾認為“假預見”是對真實關系的無知,看不到文本的真實意義,而“真預見”是建立在相對封閉的歷史視界上以保證真實意義,真假的區別在於時間的距離。時間距離相當於壹個過濾器,不斷排除新的錯誤來源,不斷產生新的正確來源。因此,時間距離是文本意義向理解的無限可能性敞開的基礎。
2.理解是眼界的融合。
(1)解釋者的“預見”是壹個視野,文本意義的顯現也是壹個視野。理解就是每個人跨越自己的界限,向對方敞開,也就是“視野融合”。
(2)“視界融合”的過程——1。讀者假設文本是壹個問題的答案;第二,要重構這個問題,必須跳出文本的視界,進入解釋者的視界;第三,兩種視野的融合使文本變得可以理解,這回答了問題。
3.理解的時間性和歷時性。
(1)在視界的瞬間融合中,過去與現在、主體與客體、自我與其他突破各自的界限,成為統壹的整體。
(2)藝術作品存在於相互認識的歷史過程中,任何人對作品的認識都是對這個歷史的幹預,受這個歷史的影響,融入這個歷史。
藝術的人類學基礎。
1.傳統藝術幫助人們理解圖像的啟示,用感性的形式表達思想。現代藝術與它在各方面都有沖突,但它總是處處顯示出自己的藝術特色。傳統與現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