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當代詩歌相比,現代詩歌在思想內容上更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著,特別適合閱讀,所以課堂上要少分析,多閱讀,這樣才能把握詩歌的情感變化過程。
教科書分析
這首詩有兩種理解方式:壹是作者為了避免與陸小曼的感情糾葛,再次遠赴英國尋找與林的舊夢並暢談,二是說這首詩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劍橋的懷念和熱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文本抒情描寫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徐誌摩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體驗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理解現代主義詩歌的語言特征。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和離別。
教學方法
在閱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繪畫和建築之美。
班級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收集徐誌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壹、交流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5分鐘)
徐誌摩(1896 ~ 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他的許多詩歌傾向於神秘、模糊、感傷、頹廢,但也有許多語言清新、比喻恰當、風格柔和明快的佳作。《別了,劍橋》選自《老虎集》,因其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受到讀者的青睞。
1931年1年1月65438+9年,他從南京飛到北京,在距離濟南50裏的黨家莊遇上了大霧。飛機著火,遇難了。
劍橋=劍橋,我想到的是英國的劍橋大學,美國的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誌摩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筆名是雲中鶴。曾留學美國、英國,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建立新月社,作為新詩的代表。用他自己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文學是他壹生中最快樂的壹天。這首《告別劍橋》是作者在1928第三次訪問劍橋後,在回家路上的親身感受。不幸的是,35歲時,詩人從南京飛到了北平。途中飛機墜毀,死在泰山腳下。
(設計意圖:了解徐誌摩的個人經歷是感知詩歌真情實感的前提。)
二,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談談初讀感受。(2分鐘)
(描述感受:我壹個人靜靜的來到又離開劍橋,同時透露出如膠似漆的感情,以輕微的跳躍節奏襯托出慢慢漸行漸遠的形象。)
2.點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開劍橋時的情感起伏為線索,表達了對劍橋離別的深情。
第1節,用三首溫柔的詩,描繪了獨自壹人悄悄來到和離開劍橋的情景,同時流露出了如膠似漆的感情,並伴隨著微微跳躍的節奏,襯托出慢慢飄散的意象,為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
第二節,寫何康河邊柳樹倒影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的喜悅和眷戀之情。
第三節寫何康河的水草,表達了詩人對康橋永恒的愛。
第四部分,寫榆樹下的綠水池。詩人把愛人的情景融進去,把所有的留戀融進了劍橋的風景裏。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起壹根扁擔,劃船到更綠的草地去尋找他彩虹般的夢想,對著星星的燦爛大聲歌唱。
第六節,詩人從幻想回到現實。靜靜的打著離別的招牌,默默的體味離別的悲傷。詩意的場景還在回歸,沈浸在寂靜中。
第七節,呼應開頭。雲是帶不走的,但詩人說帶不走壹片雲。這種誇張表現了詩人不願意打擾他心愛的劍橋。在這裏,節奏是壹樣的,但隨著文字和表情的轉換,融入了更多不得不離開的悲傷。至此,詩人在沈默中表達了自己對劍橋的深厚感情,溫柔而又不動聲色。
(設計意圖:理解詩歌內容的目的是為下壹步分析詩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和技巧,進壹步理解詩人的感情打下堅實的基礎。)
3.自讀詩最初感知詩人的感受。
(設計意圖:在初步即時性的基礎上重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欣賞配樂詩的朗誦。
5.自由朗讀。
6.閱讀,交流閱讀感受。
(情緒變化:依戀-喜悅-陶醉-堅持-激動-沈默-冷靜)
(設計意圖: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閱讀進行比較,從而進壹步體會詩歌的感受,為進壹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第三,再讀詩
完成練習:單詞的註音(綠色)
余音
徘徊回來
色彩鮮艷的
蕭聲)
第四,分析欣賞——引導學生感受圖像之美
默認問題:
1.多次閱讀文本,除了感受詩人深情的離別之情,妳對作者描述的劍橋還有什麽印象?
風景如畫。
2.詩中有哪些場景給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麽?
雲,金柳,彩影,綠草,池水,長桿,異彩。
這些東西是柔軟的,抒情的。它們超越了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何康永恒的愛。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受的形象。
第五,再大聲朗讀
找壹個閱讀水平高的同學配樂背誦,全班都會深刻理解。
第六,作業
背詩,體會詩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