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明,就會浮現這首詩。杜牧的這首《清明》千古傳唱,萬古長青。我記得李白和杜甫曾經在杏花村喝酒,卻沒能寫出好句子。並不是他們貪杯,而是沒有遇到清明節。杏花村的酒再香,也釀不出絕句。
當時是春秋戰國時期,晚上還是很冷的。介子推隨母隱居深山,晉文公來勢洶洶,逼得介子推出山幫他報答當年的恩情。不料介子推得知莊子未入世,活活燒死在火場,留下了壹本血書。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這樣人們就可以避開煙火,只吃冷食。第二年,晉文公來到這裏祭拜介子推,當他看到復活的老柳樹時,他記得這壹天是清明。
時間到了唐朝,就是清明節了。和家人團聚的時候,意外的壹個人走在路上。心裏有點淒涼,卻下起了毛毛雨,平添了幾分惆悵。於是只好借酒消愁,攔下壹個牧童提問,留下壹張圖讓我們仔細猜測杜牧是不是找了個飯館,是借酒消愁還是多慮,成了他《清明》裏的壹個未解之謎。
鐘聲...鬧鐘從不晚響。即使在第壹個清明節假期,我仍然忠實地履行我的職責。當我按下它的時候,我昨晚忘記註銷了。在天空中,我感到壓抑和沈重。我以為馬上就要下雨了,結果只是多了幾朵雲,墳墓旁邊也多了幾個人,多了些情懷,多了些味道。
現在想想,那是壹種什麽樣的感情,壹種悲傷與沈默,壹種和諧與平和,還是壹種平靜與無奈。唉!我不知道。畢竟清明節註定不是悲傷的。我不知道悲傷是不是清明的壹個主旋律。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在晉代,但不是近代以來,因為新思想的出現和流行,現在無法準確定義。
轉眼間,清明節過去了。如果說有什麽遺憾的話,那就是天氣不美,下壹場毛毛雨沒能渲染出壹點氣氛。
來自大科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