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啼(1張照片)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二)【元】馬致遠平沙細草,曲流浹背,被清秋早寒所阻。黃雲的新雁、紅葉和青山。天凈沙(第三)【元】馬致遠西風夾胡佳,明月立馬琵琶,昭君更恨。李陵戲臺下,輕煙朽草黃沙。
編輯本段的翻譯
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在枯藤老樹的枝頭,橋下流水倒映著幾戶飄著炊煙的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壹個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夕陽已經西下,漂泊的遊子還在遠方。
編輯此段落的標題
“天凈沙”之名。秋思的秋之思。題目是《思考》。“秋”是壹個特殊的季節,“秋思”這個詞概括了整首歌。這首歌被後人稱為“秋思的祖先”。
編輯這壹段的音樂卡片格式。
平(zè)平,平平,平平。平平淡淡,平平淡淡。(“△”的意思是偶數或偶數。讀這首歌要註意四點:①節奏清晰;②語速慢;③低音準;④準確的重音。
編輯此段落的樣式。
奔放中,盡顯其典雅沈郁的風格。馬致遠的雜劇語言優美,善於把簡單自然的句子錘煉成細膩傳神的表達。文曲充滿了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馬致遠散曲。拓展題材領域,提高意境。語氣和諧優美,語言簡潔大方,既優雅又通俗。
編輯這段對故居的介紹
小橋流水人家--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在北京西部門頭溝區王萍鎮舊院村西落坡小山村,有壹座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這是馬致遠的故居。故居所在的九原村是“王平古道”的十字路口,這條古道經過門頭溝區的王平、大臺、木城澗、莊湖村、前軍臺、張家村、七裏墳等鄉鎮,然後在項峻鄉與京西大道交匯。九元村由九元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橋兒尖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羅坡村,朝東朝西。它是壹個大的四邊形。故居前是壹座小橋,流水潺潺,前面的影壁上寫著“馬致遠故居”,有馬致遠生平介紹。繞過屏風,來到院子裏。院子很大,西北東南都有房間,每邊三五間。因為很久沒人住了,現在很破舊,滿地都是雜草和雜物。馬致遠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啼,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贊賞編輯這壹段
田凱京沙秋思
前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給人壹種清冷朦朧的氣氛,又顯出壹種清新恬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壹種蕭瑟的感覺,幽幽的,指出是黃昏;小橋流水,讓人心曠神怡。12書畫營造深秋幽靜的田園風光。古道隨西風瘦瘦,詩人描繪了壹幅秋風蕭瑟淒涼的意境,給幽靜的鄉村地圖又增添了壹層蒼涼。夕陽讓這幅暗淡的畫面多了幾分蕭瑟的光芒,加深了悲傷的氣氛。詩人巧妙地將十處平淡客觀的景物串聯起來,通過枯、老、淡、古、西、薄等詞,自然地將詩人的無限憂慮置於畫面之中。最後壹句,斷腸的人是天涯中的點睛之筆。這時,深秋鄉村的畫面上,出現了壹個漂泊的遊子。在夕陽西下的荒涼古道上,他牽著壹匹瘦馬,在刺骨的秋風中漫步,傷心欲絕,卻不知自己的家在何處,流露出詩人的悲涼情懷,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主題。這首詩是采取感傷的態度。與這首歌相似的是杜甫壹首詩中的“花瓣如淚流過的地方,孤獨的鳥兒唱出了它們的哀思”。馬致遠的這首詩,短短28個字,寓意深刻,結構精巧,跌宕起伏,抑揚頓挫,聲韻鏗鏘,穿透靈魂。它光芒四射的藝術魅力迷住了古今許多文人和詩人。歌中的言外之意是,它既“獲得了唐代絕句(《人間傳奇》)的奇麗風光”,又具有宋詞清雅的性質。壹直被認為是描寫大自然的傑作,堪稱“秋思之父”(《中原之韻》),王國維更是稱贊他的《秋思》是詩中最好的壹首。它描繪了壹個漂泊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孤獨無助的處境和思念家鄉的悲傷心情。妳看:夕陽西下,烏鴉歸巢,橋邊,農民回家;在荒涼的古道上,在秋風中,我們的英雄又累又瘦,壹個人走著,在哪裏過夜,明天去哪裏?現在還不得而知。怎麽不叫他傷心想家!整首歌不含壹個“秋”,卻描寫了深秋的蕭瑟淒涼景象;我不需要壹個“思想”,但我把鄉愁和憂慮寫得淋漓盡致。俗話說:“壹言不發,其樂融融。”詩的開頭“枯藤老樹是昏鴉”,“枯藤老樹的枝頭上,幾只烏鴉站在巢邊”,向讀者展現了壹幅蕭瑟寒冷的深秋景象,緊緊扣著讀者的心弦。“藤”“樹”“烏鴉”是農村常見的風景,沒有什麽特別的。但它們壹旦和“枯”、“老”、“昏”結合在壹起,壹種蕭瑟冰冷的氣息立刻在字裏行間升起,籠罩在讀者的心頭。再加上流暢的轉換和音韻的配合,“平——”“小橋流水”,詩人轉動筆鋒,讀者的視線跟著他向遠方走去。壹組充滿和平寧靜生活的圖片展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心情得到了緩解,長長地出了壹口氣。這不僅是對遠方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詩人對閑適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向往。在平仄的運用上,采用了“平-平-平-平-平”的組合,因平仄的變換而顯得聲調歡快、溫和。於是,“小橋流水”成了描寫詩意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的筆壹合,就把我們從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拉回無奈的現實:古道蕭瑟,西風雕零,瘦馬無盡。不管妳喜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環遊世界的旅程還得繼續。聲音壹變,氣息又由舒緩轉為短促,表現出詩人憤怒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變得緊張起來。《夕陽西下》《平平》我們的心又壹次被詩人拾起:今夜夕陽西下,暮色籠罩,疲憊的詩人將投宿何處?明天妳要去哪裏?“心碎的人在天涯。”這時候詩人的悲傷溢於言表,是壹種深深的悲傷讓他皺眉又回到了心裏,於是詩人嘆了口氣,結束了。“悲傷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流浪。”很難過嗎?是孤獨嗎?是悲傷嗎?是無奈嗎?還是無奈?似乎兩者都有。這既是詩人對自己人生經歷的感慨和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追問和無情揭露。全詩乍壹看純粹是速寫,仔細琢磨,卻充滿了隱喻。難得的是用詞精煉準確,結構精巧巧妙,寓意深刻廣泛。這首詩寓情於景,生動地表現了壹個長期流亡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詩的句法很獨特。前三行全部由名詞短語組成,壹* * *列舉了九種景色,簡潔而意味深長。“心碎”這個詞很有詩意。表達了壹個漂泊的遊子在秋天思念家鄉,厭倦了漂泊。這首詩寄情於物,通過許多自然景物的生動形象和深秋的濃烈色彩,生動地描繪了悲涼悲愴的感情。壹只微弱的烏鴉,壹根枯萎的藤蔓,壹棵老樹,壹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拍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樹枝上。第壹句話向讀者展示了秋天的蕭瑟景象,與遊子的悲涼心情不謀而合。小橋流水,細長的小橋流水溫馨的小屋,安靜而溫馨。第二句的畫面變得明亮幹凈。遊子看到這樣壹個充滿商業和人情溫暖的家,會激起怎樣的感情?是向往,但向往之後更是難過——因為他只是壹個過客,這壹切都不屬於他。古道西風瘦子。荒郊野外的古道上,壹匹瘦馬載著遊子,冒著凜冽的西風。第三句,這幅悲傷的畫面,讓讀者立刻想象出遊子悲傷的表情。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夕陽西下,家在哪裏?家鄉在哪裏?想到這壹點,壹個漂泊在外的遊子怎能不心痛!第四句表現了遊子思鄉的悲涼情懷。
簡單編輯這壹段。
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壹幅秋郊落日的畫面,使遊子在蕭瑟的背景上騎著瘦馬,透露出壹種悲涼的情緒。詩的動靜對比,借景抒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詩只有五句28字,語言極其簡潔但容量巨大。寥寥幾筆,就畫出了壹幅漂泊遊子的思鄉圖,生動地傳達了漂泊遊子的心聲。這幅圖由兩部分組成:壹是壹幅暮色秋田圖,由幾個精心挑選的能代表小秋的場景組合而成;第二,描寫壹個流浪者在寒冷的秋天獨自行走,內心有無盡痛苦的剪影。第壹幅畫***18字九名詞,其中無虛字,自然流暢,內涵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將九種不同的景色沐浴在夕陽余暉中,以焦平面般的“蒙太奇”筆法呈現在我們面前,將讀者壹下子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死的藤蔓纏繞在幾棵枯黃樹葉的禿樹上。我們可以想象,烏鴉還能有老樹可歸,遊子卻無家可歸,那是何等的悲慘和無奈!接下來是壹座小橋,流水,還有壹個淡淡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人在其中生活的田園風光,是那麽的寧靜甜蜜,舒適無憂。這壹切不禁讓遊子想起了家鄉的橋、流水、親人。在這裏,把悲傷的感情寫在快樂的場景裏,襯托出漂泊的遊子內心無助的悲傷。在第二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寥的古道上,飽受思鄉之苦的遊子騎著壹匹耽擱已久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流浪。此時夕陽西下,散射出慘淡的斜光。這是鳥兒歸巢,牛羊歸家,人們歸家的團聚時刻。然而,遊子依然是“天涯淪落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壹個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心酸、心碎、斷腸!壹個漂泊的流浪者的心在秋風中滴血...壹首極短的小曲,抒發了難以言說的內涵,生動地描繪了壹個遊子悲涼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受。讀起來讓人覺得苦澀,唱起來更讓人覺得心酸。看這首歌不流淚的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這首詩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壹方面是因為它描繪了壹幅美妙的深秋晚景,真實地表現了人世間的孤獨與悲哀。雖然情緒低落,但反映了當時沈悶的時代氛圍,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明顯的特點是:1。簡單和深度相互依存。古代的宋玉曾經用“增壹分太長,減壹分太短”來形容美女的體型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的精致也可以說是到了壹字不可加減的地步。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沒有誇張,沒有典故。這幅生動的畫面是用純粹的線描勾勒出來的:深秋的黃昏,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瘦馬,迎著凜冽的西風,獨自走在古道上。他走過長滿枯藤的老樹,看見黃昏的烏鴉在樹梢盤旋。他走過橫跨小溪的小橋,來到小溪邊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但他還沒有找到壹個落腳的地方。這將是壹個漫長的夜晚,他不禁感到悲傷和深深的悲痛。至於遊子為何漂泊至此?他究竟要去哪裏?這些含義可以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這首詩真不愧是用詞簡單,寓意豐富,以少勝多的佳作。在詩的前三句十八個字裏,* * *寫了九樣東西:藤、樹、鴉、橋、水、家、路、風、馬。每壹個字,每壹個字,每壹個場景,可謂“惜墨如金”。但是,言簡意賅卻不簡單。九物的名稱前都有表示各自特點的修飾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萬物都有鮮明的個性,使不相關的事物在荒涼的深秋暮色下形成壹個統壹體。作者沒有寫這些東西的位置,也沒有寫這些東西和流浪者的活動之間的關系,但讀者可以想象它們,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單中,可以看出深度和精細。2.《天凈沙·秋思》的靜景與動景相映的藝術效果,也是由於烘托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帶入壹幅畫面,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對比:動態中的“流水”與靜態中的“小橋”和“人”形成對比,表現出寧靜的環境;《西風》與《古道》相映成趣,使道路更加荒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壹面是枯死的藤蔓、老樹、烏鴉在秋風和小撒中的陰郁,壹面是夕陽的余輝給枯死的藤蔓、老樹、烏鴉塗上了壹抹金黃;“小橋流水”呈現出優雅舒適的場景,與墜入異鄉的遊子形成對比,讓“心碎的人”更加悲傷。從整個作文來看,前四句是寫風景的,後壹句是寫人的。但人是主體,風景是人活動的背景。背景寫全了,主體就襯托出來了。這就是相互對比的妙用。3.風景和情感融入詩歌。這首詩旨在表達被降世的人的悲傷。但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難以表達的。作者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作方法,將這種辛酸與悲哀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有形的、可感的東西,都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苦感有相通之處。只有看得見摸得著,才能讓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妳我能有多擔心?”?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愁”與“水”無關,但作者用河比喻愁,兩者“就像”。用江水東流的景色來表達無限的悲傷,是非常深刻的。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審美理解和感受時,它們就被賦予了情感色彩,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小橋流水》只是壹個很普通的常見風景,但當它與《天涯斷腸人》同在壹幅畫面中,就不再是孤立的場景,而是斷腸人的導火索,給畫面帶來了悲傷的氣氛。所謂“情由景現,景由情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壹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場景渾然壹體的佳作。《天凈沙》這首歌,雖然篇幅很短,但卻被很多人所熟知,也算是千古絕唱了。短短28個字,描繪了壹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畫卷。前三句是壹雙腿,九幅畫面依次呈現:枯藤、老樹、幽幽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物被景物襯托,感情在景物中誕生,勾勒出旅人在荒涼背景上的漂泊悲涼之情。在這裏,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體巧妙地組合在壹起,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流動性和生命。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黑暗和寒冷,從而充分表現出“傷心人”在世界各地流浪的強烈悲傷。語言特色:速寫,簡潔雋永,多種方式襯托,情景交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山東教育出版社六年級第壹冊語文課18四首古詩第四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出版社七年級第二冊語文課25首詩五五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實驗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第二冊語文課16田靜沙秋思
編輯此段落註釋。
此詞選自袁泉散曲。【天凈沙】選自東麗樂府。天凈沙,曲牌之名;秋思,話題。【馬致遠】生於元代(今北京),著名雜劇作家、散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壹。【死藤】死藤【暗鴉】黃昏歸巢的烏鴉,幽幽:黃昏。【人民】農民,寫了詩人對溫暖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詞,這裏指的是地平線。【古道】舊驛道(路)或已廢棄不能再用的舊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馬【斷腸人】形容壹個人極度悲傷。這是指壹個浪跡天涯,極度悲傷,身在異國他鄉,因鄉愁[天涯]遠在他鄉而心碎的旅人。
編輯此段落擴展擴展
天凈沙秋(白蒲)孤寨夕陽,老樹西寒鴉輕煙。壹個小小的飛行影子。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 *相同特點:體裁相同(小玲),都是描寫秋景。前兩句的每壹個字都是壹個獨立的東西,表達的情緒都是壹樣的(悲傷淒涼)。區別:馬致遠的《秋思》既寫風景又寫人,突出“思”,而白樸的後兩句寫得比較平淡。它突出了流浪者的悲傷。
編輯本段作者的介紹。
馬致遠漢族,多為(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為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均有記載。馬致遠晚年用“千裏”二字和“東裏”之名,以示其誌。他的年齡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在至元之前(始於1264),卒年在知止與太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此外,還有壹個著名的人物叫馬致遠,他就是Xi交通大學的馬致遠教授。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為雜劇四大家。無“東籬”以示陶淵明比關漢卿、白樸等人年長。其生年應在至元之前(始於1264),卒年應在知止至泰鼎元年(1321-1324)。元代著名戲劇家,雜劇15種。今天的雜劇有6種,如《漢宮秋夜斷孤夢雁》、《江州司馬藍衫淚》、《陳波西華山長眠》、《呂洞賓三醉嶽陽樓》、《馬丹陽三次當風子》、《子夜驚雷薦福碑》等,與李師中、《紅字》李二等人交相輝映。他還是散曲大師,著有《東籬樂府》壹卷,現存詩歌104首,套曲23套。馬致遠的雜劇有十六種,現存的有七種:《江州司馬清淚》、《漢宮秋孤雁》、《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子夜雷鳴福碑》、《馬丹陽三次當風子》、《開壇教黃》和《西華山陳摶高眠》。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東麗樂府壹卷,收入104首,18集。他的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在詩中說:“仙馬在花叢中,神仙集中遠”,“名香遍梨園”。《漢宮秋》是馬致遠的早期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壹部,劇中講述了王昭君出塞與婚姻的故事。歷法中的這件事,原本只是漢元帝把壹個宮女嫁給所依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南匈奴的故事,則增加了趙君請出要塞的故事,以及元帝被其美色驚呆,欲留而不得的事實。後來的筆記小說、文人詩詞、民間歌詠文學都多次提及此事,大大完善了史實。《祝福碑》也是馬致遠早期的劇作之壹。寫張高這個落魄書生是不吉利的,壹次又壹次的不吉利。連建福寺的長老都讓他在寺裏印碑文,拿去北京賣作路費參加考試。閃電會在半夜毀掉碑文。後來時來運轉,在範仲淹的支持下,中了狀元,大有作為。劇中很多地方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比如:“這堵墻擋住了賢德之路,那堵墻擋住了仕途。現如今,越是聰明的人,越是因為聰明而吃虧。越是癡呆,越是享受癡呆。越迷茫越迷茫。”這部劇反映了作者的不滿和宿命論的人生觀,也反映了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低的情況下的苦悶。《衫淚》是根據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編的愛情劇,虛構了白居易和妓女裴星女的悲歡故事,中間夾著商人和夫人的欺騙和破壞,產生戲劇糾葛。在文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愛文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壹種苦悶文人的自戀。馬致遠寫得最多的劇是“神仙道學”。《嶽陽樓記》、《陳摶高眠》、《任鳳子》、《黃梁夢》等都講述了全真教的事跡,宣傳了全真教的教義。這些道教神仙故事的主要傾向是宣揚人生如夢,富貴功名不足掛齒,要人們把壹切都告訴我,擺脫家庭、妻兒的壹切羈絆,在隱居山林、尋求長生不老中獲得解脫和自由。劇中主張回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自己的現實利益而鬥爭,是壹種懦弱悲觀的態度。另壹方面,該劇也批判了社會現狀,否定了以名利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將人生的“自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也包含了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盡管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