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傑齊名,原非指其詩,主要指駢文、賦。後來主要用來評價他的詩。杜甫《戲作六首》中有“汪洋與同代”壹句,壹般認為是指他們的詩;但也有人認為,參照文本,如清代宗廷夫的《論古今詩詞絕句》,就叫“此首論四十六”;或者認為也指詩歌,比如劉克莊的《後村詩續》。在討論這首詩時,以賦、聯、詩為例。
四位傑出人物的排名也記錄不壹。宋的《祭杜隨筆》說,唐朝開國後,“王羅”歸來,在此序中列明諸人,是已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至碑·太尉裴公》說:“擇曹時,見羅、、、、楊炯”,以羅為首。杜甫詩《王魯旸羅當時》,壹首是《王洋羅路》;《舊唐裴行健傳》也是由王洋·羅路作序的。
四大家的詩雖然沒有失去齊梁以來的美,但初步扭轉了文學風氣。當時明確反對“官風”和“思其弊”,得到了陸等人的支持(《楊炯集序》)。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以前宮廷詩歌萎靡浮華的風氣,將詩歌的題材從亭臺樓閣、風流韻事的狹小街區擴展到了江河湖海的廣闊空間,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陸、羅的七言歌傾向於辭賦,氣勢略強;王、楊的五言律動開始規範,聲調鏗鏘。駢文在詞中也是充滿了靈活性和生動性。魯世勇《詩鏡》說“王波高華,楊炯豐富,據鄰藻,譚易,子安最出類拔萃?”我調到初唐的時候,帶的是六朝。“四傑”是初唐文壇新舊交替時期的傑出人物。
王波(約650-676),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江縣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生家庭,與楊炯、陸、羅並稱“初唐四傑”,以為第壹。王波從小就聰明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就能寫文章,被譽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漢書註》,寫《手指瑕》十卷,糾正錯誤。十六歲時,應蘇遊支部的要求,他被任命為三郎。他因為做“鬥雞”被趕出了佩王宓。此後,王波花了三年時間遊歷巴蜀山川,創作了大量詩歌。回到長安後,他要求周國參軍。參軍時,因私殺官奴,兩次被降級。商元三年(676)八月,唐高宗訪父歸來,渡海溺死。王波擅長詩歌體裁中的五律五句。他的代表作是《送別副都督赴蜀任職》,他的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駢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最好的。代表作有《王騰館序》等。
楊炯(約650-693),化州華陰(今陜西華陰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他與、陸、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楊炯從小聰明博學。唐憲清四年(659),被壹個男孩和他的兄弟提拔。第二年,弘文館即將建成。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升任秘書兼省學秘書。唐永春元年(682),升太子(李習安),升任判官。唐垂公二年(686),被貶。
楊炯文采出眾,擅長寫散文,尤其是詩歌。現存詩30余首,以五言見長,為多面詩,如《從軍》、《出塞上》、《鬥城南》、《紫馬》等,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工整的對仗,音韻的和諧,既有格律詩的嚴謹風格,又有樂府詩的鮮明特色。其他和唱和行,踏上征途的詩,特色不大,也沒有完全逃出彩風。存賦、序、表、碑、銘、誌、形五十余件。楊炯反對宮體詩,提倡“骨氣”和“氣韻”的風格。他的詩歌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具有突破齊梁“宮體”的特點,在詩歌發展史上占有壹席之地。明代,童沛編纂了《楊盈川集》十卷。
陸(約636- 680),字祐祐子,幽州範陽(今河北定興縣)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史不詳,後人多有說法,其中有三子,現後人居河北正定縣。
魯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都督。在文學上,他與、楊炯、齊名,素有“王羅”之稱,並稱“初唐四傑”。《呂生集》共七卷,明代張燮編註的《哀子集》。
魯尤公的詩是駢文,詩風較好,許多佳句被贊不絕口,如“妳為什麽比眼睛還成功就辭掉工作?寧做鴛鴦不做神仙”等等,更是被後人譽為經典。
手腳殘疾,自我悲傷,自我溺水死亡。
羅(約638-684),浙江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唐代詩人,與、楊炯、陸並稱“初唐四傑”。與傅嘉謨並稱“羅敷”。
在皇帝的永輝,李,道教國王,是壹個武術和長安大師。三年,逸風當了謀士,因事入獄,次年被赦免。曝光兩年,除了臨海成,失意而辭。有壹套。武則天光緒元年,王為在揚州與武則天作戰的(又名李)寫下《乞求》壹文,但獻書失敗,被王斬首。
他是“初唐四傑”之壹,用詞豪放,章法嚴謹。《帝都》之類的長文,五七個字交錯,既有譏諷,也有自傷;《壹水送人》等詩,在十字架中悲涼慷慨,感情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