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新詩的變異與恒常

新詩的變異與恒常

我認為,討論新詩中“變”與“不變”的關系,首先要厘清或界定“不變”與“變”的含義。按照我自己的理解,這裏新詩的“不變”指的是中國的詩歌傳統,是壹種不變的詩歌元素,而新詩的“變”指的是在新詩創作中對詩歌傳統規範的不斷突破、超越和改寫,是追求“無限創新”的現代詩歌理念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上,再來談談新詩中“變”與“不變”的關系,以保證我們的學術思考方向正確,有的放矢。總的來說,這個命題講的是在當前語境下,如何繼承“常”,如何使“常”現代化,如何在“常”的基礎上改變“常”。因此,確定和討論基點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初步的意義。這裏,首先要討論壹下“常”的含義。正如剛才所說,“常”的含義通常是指中國的詩歌傳統,但這個“詩歌傳統”是壹個值得進壹步探討的話題。近二十年來,關於“詩歌傳統”話題的討論在詩壇屢見不鮮,但基本上處於見仁見智的狀態,尚未形成廣泛的認識。至於“詩歌傳統”,詩壇從中國詩歌的語言形式、技巧等方面來談,無疑是正確的。就古典詩歌(舊體詩)而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詩歌風格(如五言詩、七言詩、絕句、格律詩、語言方法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確實形成了壹套相對穩定不變的詩歌規範。),這也算是中國詩歌的傳統吧。與“舊詩”相比,新詩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現代性的轉換。比如,新詩用自由體代替古典詩歌的格律體,用節奏代替韻律,用現代漢語代替古代漢語的句式和語法,用復雜多變的現代派手法和技巧代替古典詩歌相對簡單單調的表現手法和技巧。這就是新詩的“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詩和古典詩歌的傳統被徹底打破。事實上,在大量的新詩文本中,我們仍能明顯感受到古典詩歌的影響。例如,在戴望舒、徐誌摩等20世紀上半葉有影響的現代詩人的代表文本中,壹些關鍵詞、意象、表現手法(如重復、排比)、詩句的排序等都直接或明顯地來源於古典詩歌,這無疑是對新詩傳統的有效繼承。這體現在新詩的“規律性”上。但是,從整體上看,新詩仍然是壹種與古典詩歌完全不同的詩歌形式,它在性質上屬於中國現代詩歌,這壹點在詩壇早已得到公認。換句話說,新詩成功地完成了對“不變”的改造和超越,達到了“變”的階段和境界。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舊體詩(古典詩歌)向新詩(現代詩歌)的成功轉型。

這裏突出了壹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古典詩歌為什麽要經過現代化改造,變成壹種秩序自由而又相對混亂的新詩(現代詩)形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觸及中國詩歌從“不變”到“變”的內在機制。我認為,古典詩歌現代轉化為新詩(現代詩)的形式和特征的內在根源和動力,是人們審美感受的現代訴求。因此,原有的詩歌語言、表達方式和審美方式已經滯後,遠遠落後於時代變遷過程中人們內心情感和價值觀的相應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變”是中國詩歌的“常態”(中國幾千年的詩歌發展史已經證明了這壹點)。就新詩本身而言,“變”是壹種詩歌創新的現代焦慮,“不變”是對詩歌傳統價值的認同和堅守。理性把握二者的關系,無論對新詩理論研究還是新詩創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古典詩歌是表達古代中國人思想感情的恰當藝術載體,而新詩是有效傳達現代中國人思想感情的合理藝術載體。因此,它們之間的“裂變”有其不可抗拒的內在規律性。由於現代人以自由為特征的思想情感狀態,新詩在外在形式和內在形式上也呈現出自由與無序的特征。此外,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思想、情感、價值觀的快速演變,許多現代詩人在追求詩歌新形式、新風格的過程中盲目求新求變,導致詩歌質量大面積流失,詩歌品位不斷下降。當前新詩創作中“失範”現象嚴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新詩創作“失範”現象的背後,是新詩評價標準的相對混亂,是人們只重“變”而輕“常態”的偏頗思維和詩歌價值取向的體現。剛才講了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的“變”與“不變”的關系,也就是說古典詩歌對於新詩來說是壹種傳統規範。其實對於新詩來說,其內部也存在著“變”與“不變”的關系,因為新詩在迄今為止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這是很多評論者都認可的)。比如,對於新世紀(21世紀)的現代詩人來說,20世紀的重要詩歌流派和群體(如“新月派”、“九葉派”、“朦朧詩派”、“第三代詩歌”、“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乃至個體詩人,都構成了他們的創作方法和審美原則。由此看來,新詩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求“變”和守“不變”。新詩不求“變”,不守“不變”,反而會日益僵化,陷入困境,甚至自我毀滅(文學史意義上的);但是,壹味求“變”求創新,而完全否定“常態”,拋棄傳統規範,新詩可能會淺薄混亂,這也極大地不利於新詩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