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聖賢聖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博大的詩詞經典,是我們師生夢寐以求的精神食糧,也是教師用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載體。如果教師能夠從經典詩詞中選擇和建構語文課程的內容,使語文課程的內容更具開放性和創新性,更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負責任的態度來進行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實驗,將是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有力之舉。正因如此,我踏入了古典詩詞閱讀的研究與實踐,並樂在其中。
背誦經典詩詞讓教學回歸傳統。我曾經寫過壹篇呼籲語文教學回歸傳統的文章,發表在《焦作教育研究》上。我說:“我們可以從經典古詩詞中尋找可以替代今天冗長繁雜文章的生動因素。大浪淘沙,能流傳下來的才是經典。進入經典,就能感受到大師們跳動的脈搏。在現代漢語教學中,大量引入經典詩詞,讓它們在現代漢語課堂教學中大放異彩,讓師生共同尋求民族的、深刻的、豐富的內涵。在語文課堂上,以經典的古詩詞、古文為例,讓師生們帶著美感背誦,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感,還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儒家的修養,道家的清靜隱忍,佛家的清空,對學生來說無疑是陶冶身心、豐富思想、提高品位的難得財富。”
為此,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詩詞,對經典詩詞閱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關系進行了實驗性探索。為了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我減少了語文課本的學習時間。今年的學生,我從初壹開始實驗,每天背壹首短古詩,兩三天背壹首。在三個月的時間裏,學生們壹學期背誦了50多首古詩,從李喬的《中秋之夜》、白居易的《問六十九》到張煒的《早梅》、韓愈的《春雪》,從杜甫的《戲到六絕句》、《登高》到劉禹錫的《支竹詞》、張徐若的《春江花月夜》等。除了背古詩詞,《論語》、《世說新語》等古籍也是晨讀的對象。清晨,同學們朗朗的誦讀古典詩詞的聲音,成了班裏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上壹堂經典閱讀課,研究經典閱讀的課堂風格。以課外古詩詞教學研究課堂風格。比如在教馮延巳的《喜鵲踏月》的時候,在課的最後,我還總結了讀詩的壹般方法,即讀、思、品、聯。讀書就是反復讀;思考就是思考詩歌的意義。產品是欣賞和分析,如:語言的精妙,文字透露的情感,表達的意境等。鏈接是聯系其他相關、相似的古詩詞,對照閱讀,加深對所讀詩詞的理解。讓學生掌握壹些讀詩的方法,為他們的閱讀提供有效的指導。
在“書香致遠大型讀書會”上,帶領普通班學生在市新教育實驗教師面前進行的“唐詩三百首”活動,受到了新教育專家的壹致好評。教育在線-日出東南大夏書香版主寫道:“曹芳老師的課無論是朗誦還是展示都很到位,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很深刻。比如把詩變成畫,已經是詩的大老師了”;“曹芳的課,上課功夫,學生自主讀詩,做課件,畫詩歌繪本,這很了不起,比那些所謂名師的課更有意義,我很欣賞。"
“古典詩詞閱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關系研究”是我主持的壹個市級項目。該項目獲得市成果鑒定壹等獎,受到鑒定專家的壹致好評。
推薦和引導閱讀,讓閱讀更加有序有效。閱讀中國古典詩詞就像壹道美麗的風景,給學生帶來了生機。它時刻喚起學生的創造靈性,撥動學生心中的詩的琴弦,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激情,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老師要當先鋒。我每年讀大約十本書。
推薦書目,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全班經典閱讀活動。
學生以朗讀為主,分為必讀、必讀、選讀。
第七部分:《三字經》、《禮記》、《孝經》、《增聖》、《弟子規》、《音律啟蒙》、《星星》、《泉水》、《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朱自清散文集》、《張曉風文集》、《居裏夫人傳》、《席慕容詩選》、《飛鳥》。
七章:《論語》、《樂府詩》、《唐詩三百首》、《童年》、《魯濱遜漂流記》、《昆蟲》、《傅雷家書》、《中國現代散文選》、《神舟載人航天的故事》、《魯迅傳》、《焦作十三中古詩詞讀本》。
第八部分:唐詩三百首、杜甫詩選、陶淵明詩選、現當代詩選(壹)、晨之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祥子駱駝、巴黎聖母院、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畢淑敏散文、中國科普名著百年精選。
八個章節:《宋詞》、《蘇軾詩選》、《聊齋誌異》(下)、《羊脂球》、《西遊記》、《海底兩萬裏》、《名人傳》、《家庭》(巴金)、《復興》、《文化之旅》、《紀伯倫詩詞》、《野草》(魯迅)、《余光中詩詞》、《郭沫若詩詞》。
九:元明清散曲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草房子,史記,培根雜文,林清玄散文,老人與海。
九章:《詩經》《莊子》《孟子》《格列佛遊記》《簡愛》《威尼斯商人》。
我利用閱讀課教學、課前五分鐘演講、古詩詞朗誦大賽、好書推介會、優秀讀書筆記評選、閱讀之星評選等形式,在具體活動中實施閱讀經典,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感悟和精神震撼。
每兩周安排兩節閱讀課。在第壹部分中,學生被要求通過精讀來註釋他們在書中的閱讀經驗。第二部分是自由閱讀,學生可以選擇任何書目閱讀。看完每壹本* * *書,上壹堂* *交流課,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讀書,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
老師和學生寫作文,讓閱讀更有分量。師生寫作文,心與心的交流。學生寫了很多作文,思想在歲月中成熟。老師寫的論文很多,專業可以通過反思來發展。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創造壹個閱讀和寫作的新世界。
和學生壹起讀完《道德經》後,我還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和語文教學聯系起來,寫了壹篇論文《老子教育智慧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篇論文在市論文評比中獲得壹等獎,並被《師專學報》選登在《師專學報》上。魯讀完《道德經》後,她在讀書筆記中寫道:
“大道無形,字斷,念是非。壹旦落實到語言和文字上,道就變得渺小而有限。語言和文字真的不足以表達這種浩瀚無邊的萬物生成方式的真諦。但世事迷茫顛倒,犬馬追名逐利,不知返璞歸真之道,虛心以柔之妙用。老子同情普通百姓,怕百姓永遠沈入苦海,絕不會歪曲紅塵中的真相。他不應該用文字來表達真相,為了恢復人民的清白和無辜。老子從多個角度表達了宇宙生命的真實性。是壹本深奧玄妙的書,絕不是文人的玩論。書中隱藏著天地奧秘,解脫生死的路徑,生命的興衰,人生的定位,修行的指南。”
每當我讀到學生們充滿哲學思想的文字時,我都驚嘆讀書帶來的成長是如此的出乎意料。感謝書籍,也感謝學生們愛上了閱讀。工作中的瑣碎和辛酸瞬間被職業成就感所取代。
讀經典詩詞,我願意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構建學生生活的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