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妳從沒走過的路中學到了什麽?

妳從沒走過的路中學到了什麽?

翻譯與《未選擇的路》的教學理解。

黃色的樹林是為那條路而分開的,可惜我無法同時涉足其中。

我在那個路口站了很久。

我盡我所能看著這條路,

直到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擇了另壹條路,

它郁郁蔥蔥而又孤獨,

顯得更有魅力,更漂亮;

盡管在這條道路上,

很少留下律師的足跡。

那天早上樹葉落了壹地,

兩條路都沒有被腳印汙染。

啊,留條路,改天見!

但我知道這條路沒有盡頭,

恐怕回不去了。

也許幾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會帶著自殺的嘆息回顧過去:

森林裏有兩條路-

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壹個,

從此決定了我的人生道路。

這是羅伯特·弗羅斯特在美國的著名作品。看完之後,我的第壹印象是比較混亂。選擇的路和沒有選擇的路界限不是很清楚,作者對那條路的偏好也不是很明確,甚至有點矛盾。就這樣被選進了教材。當然,很多妳不懂的東西,老師老師都很容易懂。其實這個是不考慮的。當時老師講完這壹課,我覺得自己什麽都懂了。直到現在翻了以前的字跡才覺得問題很多。

詩人選擇了‘綠草如茵’的道路,具有挑戰性。

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道路,開始了艱難的旅程。

壹旦選擇了壹個,就沒有回頭路了。

這首詩甚至是寫人生之路的。詩人寫作的終點不是他選擇的路。這主要是深入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很多路可以選擇,但還是有很多路可以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偶然的,隨機的。那些沒有走過的路,更是令人回味和懷念。詩人對自己未來將要選擇的道路的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讓人對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思考。

基本的內心活動是猶豫、選擇和憂郁。

路的含義:寓意人生有千萬條路,但人的壹生只能選擇其中的壹條,所以壹定要註意不要隨波逐流,而是要思考,做出獨立的選擇。

我記得我當時就把這些字跡壹字不差地背了下來,以便考試時用得上。在師資力量上,自然不會錯。就算錯了,還是要背。因為考卷不看對錯,只看標準答案。壹篇閱讀怎麽可能只有壹種理解?寫教學參考的人明顯是被誤解了。

沒想到來了美國之後還能學會這首詩。當然,教學方式和我的理解效果和之前在國內學習時有很大的不同。

原文是這樣的: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很抱歉我不能兩個都去

作為壹個旅行者,我站了很久

盡我所能往下看

它在灌木叢中彎曲;

然後拿走了另壹個,公平起見,

也許有更好的說法,

因為它長滿了草,需要穿;

盡管如此,經過那裏

穿的都差不多,

那天早上,兩個同樣躺著

樹葉中沒有踩黑的腳印。

哦,我把第壹個留到了第二天!

然而,知道如何可能導致的方式,

我懷疑我是否還會回來。

我將嘆口氣講述這件事

壹年又壹年後的某個地方:

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

我選擇了人跡較少的那壹條,

這使得壹切都不同了。

我先說說翻譯的水平。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翻譯很糟糕。連續分析。

原文的每壹段都以abaab的形式押韻,翻譯時雖然押韻,但是完全打亂了。

第壹段第三句“我在那個路口站了很久”,但原文是“且做壹個過客,我站了很久”,只翻譯了壹半。應該強調‘旅行者’這個詞,否則無法解釋作者為什麽做出選擇。

整個第二段相當混亂。“但我選擇了另壹個。”原文是“然後拿走另壹個,那樣才公平。”只有前半句被翻譯了。這個錯誤是巨大而嚴重的,引起了極大的誤解。因為‘正當公平’指出選擇的路和不選擇的路幾乎壹樣,都是‘雜草叢生’。下面的“至於那個,經過那裏,已經把它們穿得差不多了”強調了這壹點。但譯者有意省略了這壹部分,讓人誤以為作者選擇的路就是人少的那條,進而得出不隨波逐流等壹系列高尚的結論。本段最後兩句與原文無關,意思完全扭曲。

第三段翻譯沒有任何嚴重問題。

但第四段最後壹句有重大錯誤。“從那時起,我就決定了我的人生道路。”原文是“這讓壹切都不同了。”作者只是說了區別,區別,意識是:這就造成了區別,並沒有提到人生的道路。壹般來說,譯者只是把這句話縮小了,沒有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翻譯這麽不準確,理解自然不壹樣。

我在國內的時候,老師用了壹節課來形容這首詩,特別詳細透徹。但細致透徹的背後,無非是對文獻的壹個定義,讓考生明確定義,然後再去考試。以前考試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現在學習是為了更好的考試。本末倒置,說明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克服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但將來他們不會像國外的孩子那樣有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美國,我們的英語老師Covington女士只花了十分鐘就寫出了這首詩。分析了幾個重點,不再廢話。但是感覺之前的問題都沒有了。

Covington女士所說的與國內宗教的沖突,其實這兩條路是差不多的,都是比較孤獨的。回到原來,確實是真的。作者沒說路好不好。我沒說後悔或者不後悔。不同這個詞前面沒有更多的形容詞了,所以很難讀懂作者的意思。而《中國教師》則側重於‘選擇雜草叢生、不隨波逐流的道路更具挑戰性’。這種理解,從原文的角度來看,根本站不住腳。

原來是壹條路,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麽。但不得不說,這是人生之路。總是延伸很小的問題。中國總喜歡把文學性強的東西變成哲理性強的東西。難怪國產動畫片沒有日本動畫片受歡迎,因為太教育性,忽略娛樂性。

話題跑題了。卡溫頓女士說,“對壹首詩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吸幹它所有的汁液。”妳對壹首詩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吸取它所包含的所有精華。也就是說,讀完壹首詩,妳得到的是壹種無法表達的感覺,所以不要試圖去表達,更不要去分析,直到最後失去意義。而華教,就是這麽做的。把壹首詩、壹篇文章變成很多閱讀小題,設置標準答案,不再允許二次理解。

記得有人說過,讀文學要看原創,翻譯出來的東西就像被譯者嚼過壹樣,所有的果汁味都被嚼出來了,而讀者看完這個譯本,按照譯者的理解去理解,就不會有自己的感受了。

當然也可以引申到國內考試課外閱讀題的爭議。最典型的問題是“這篇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麽?”然後設置幾個踏腳點。如果答題卡沒有提到某某詞,與標準答案不壹致,扣分沒有商量的余地。但是大家都得背答案,總結出壹套答題技巧。只是我不明白,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學會了答題技巧還是失去了分析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