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摘錄現代短詩供欣賞。

摘錄現代短詩供欣賞。

壹、告別劍橋

1,原文

告別劍橋(徐誌摩)

我輕輕地離開了,

當我輕輕地走來;

我輕輕揮手,

告別西方的雲。

河邊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海浪中的影子,

心中蕩漾。

軟泥上的綠草,

油乎乎的,在水底搖曳;

在何康河輕柔的波浪中,

我願意做壹株水生植物!

榆樹陰下的壹個水池,

不是清泉,而是天空中的彩虹。

在漂浮的藻類之間被壓碎,

沈澱出彩虹般的夢。

尋找夢想?拿壹根艾草,

回到更綠的草地,

充滿星光,

在星光燦爛的地方演奏歌曲。

但是我不會放歌曲,

靜靜的是壹支送別的笛子;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我悄悄地離開了,

正如我悄悄地來了;

我揮了揮袖子,

不要帶走壹朵雲。

2.文學欣賞

這首《別康橋》共七句,每句四行,每句二三頓,不拘壹格,嚴謹,押韻二四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蕩漾如漣漪,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聲音,又順應了詩人情感的潮起潮落,有著獨特的審美快感。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緩緩蔓延,頗有詩人“白袍薄郊島”的氣質。可以說,它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思想。

《再別康橋》是壹首關於風景的抒情詩,表達了三種情感:懷舊、告別和幻滅後的感傷。

“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揮手告別了西方天空的雲。”這首詩可以用幾個字來概括:節奏緩慢,動作輕盈,情意綿綿,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傷。最後的《西邊天空的雲》為後面的描寫打下了絢爛的色彩,整個景色被夕陽映照。所以這首詩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浪中的倩影蕩漾在我的心間。”這首詩真正描寫的是何康河的美麗。同時,古詩詞中的柳“柳”——“留”有送別之意,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牽掛被“蕩漾在心頭”表達得十分生動。他用了類比(擬人,模仿)。

這壹節與第三節緊密相關:“軟泥上的綠草在水下搖曳;在康橋的柔波中,我願做壹株水草。“第三段詩突出了何康的寧靜和自由的狀態,自由和美是徐誌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出壹種愛,水草似乎在歡迎詩人的到來。而且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但與中國古代詩歌有相通之處,即物我合壹。

第二節重在改變客戶,第三節重在把客戶變成客戶,讓兩者融為壹體,讓人過目不忘。這兩首詩恰恰說明了徐誌摩與劍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所謂:確定了理想,踏入了詩的世界,在美妙的風景中抒發了自己的情懷。三者緊密相連,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四季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在浮躁中粉碎,沈澱出彩虹般的夢。”這首詩采用了現實與虛構的結合。“實”是對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壹池水很清,輝光倒映。“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而且是紅光,是實實在在的文字。然而,池水上漂浮著許多藻類,擋住了部分輝光,零零碎碎,有的紅,有的綠,像軟水壹樣,非常生動。

這個《揉面》寫得好,也是我夢想的破滅。聞壹多先生為紀念長女之死寫了壹首詩,用了壹個比喻:“如夏之夢,如夢之鐘。”說明夢是美好的,鐘聲悠揚,卻是短暫的,所以彩虹般的夢是美好而短暫的。1927徐誌摩夢想破滅,與陸小曼不和,因此抑郁。

第五節,“做夢?撐壹根長竿,慢慢追溯到更綠的草地,裝壹船星光,在星光的燦爛中歌唱。”這首詩是徐誌摩對前世的記憶和懷念。他在劍橋住了兩年。那個時候,他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很充實,對明天充滿希望。所以他用“壹船星星”來形容當時的生活,是有象征意義的。

往事已成歷史,回到現實還是有些傷感,所以“沈默是離別的聲音,夏蟲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劍橋。”這第六句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誌摩對康橋的感情,重點表現了離別的傷感。這首詩需要聯系其他詩歌,包括古詩詞來理解。

“靜靜的是送別的笛聲”是壹個比喻。如蘇軾的《前赤壁詩話》中描寫是憂傷的,笛聲是歡樂的,所以用“蕭”作比喻來說明詩人的心境。所以“靜”的動作有詩人的情懷,然後“夏沖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簡潔,反復重復“沈默”、“安靜”、“溫柔”,突出重點,不浪費語言。

其實“沈默”是人最深的感受。比如柳永《雨聲環寒》中的語句是“牽手含淚凝望,我卻無言啜泣”,再比如蘇軾的詩《江城子毛毅正月二十日做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起妻子王福去世後的十年,他們相遇時“默默相顧,只流千淚”。

“此地無聲勝有聲”,李白的《黃鶴樓揚州行別孟浩然》:“故人西離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運用了對比法。三月,春光明媚,百花盛開,可惜朋友們都想離開我。比如“何處花瓣已如淚流,孤鳥已唱出哀思”,接下來的兩句“孤帆遠兮碧空盡,唯長江流於天”。

“意在言外,意在似內。”“壹言不發,全是浪漫”常被用來評價詩歌,意思是詩歌沒有說悲傷,而是最恰當地表現出來,看著朋友離開,久久地孤立地站著,表現出深深的感情。比如王國維說,“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寫景物就是抒情”。所以“只看長江天上流”有深意,再比如李漁的“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

都說沈默的感受最深,就像生活中的榜樣。表達最深感情的機會和小船都走了,告別的人卻站著不動,若有所思。結合“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話,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其實反映了詩人對劍橋的深厚感情,所以“靜靜”承載了詩人的主觀感受。

第七節:“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雲”是象征性的,代表彩虹般的夢想。它反映在水中,但它沒有被帶走。所以,告別劍橋不是告別母校,而是告別給他的人生帶來最大改變的劍橋文化。這是對劍橋理想的告別。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原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

從明天起,我要做壹個幸福的人;

餵馬,砍柴,環遊世界。

從明天開始,我會關心食物和蔬菜,

住在面朝大海的房子裏,春暖花開。

從明天開始,給我每壹個親愛的人寫信,

告訴他們我的快樂,

幸福的閃電告訴了我什麽,

我會把它分發給他們每個人。

給每壹條河每壹座山取壹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會祝妳幸福。

祝妳前程似錦!

願妳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妳在人間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文學欣賞

這首詩用簡單明了又意味深長的清新語言,唱出了壹個詩人的真誠和善良。抒情主人公想成為“壹個幸福的人”,願意告訴大家“幸福的閃電”。即使是陌生人,也會真心祝福他“人間幸福”。詩人想象中的壹切都是那麽清新可愛,充滿生機和活力,字裏行間都有積極向上的情緒。乍壹看,全詩以壹種簡單歡快的方式向人們傳遞著真摯的祝福。

這首詩的第壹段都是關於“我”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都是關於“我和其他人”。第二部分的第壹句話是“從明天起與每壹個親人通信”。從這裏開始,“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從親人到每個人,到每壹條河每壹座山,最後到陌生人。隨著範圍的擴大,否定性和矛盾性逐漸滲透到詩歌中,直至最終形成“願”與“唯願”的對立。

第壹段結尾“我有壹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積極樂觀的。全詩沒有負面因素。這房子令人陶醉。她滿心歡喜,面朝茫茫大海。她的體溫是春天,她的臉是花朵。作為第壹部分的總結,這句話勾勒出了“我的幸福”的明天。當只有“我”參與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世俗生活和諧而親密,它們共同構成了我的幸福。我的快樂包括餵馬,砍柴,關心糧食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二部分,說到我在“世界”中與他人的關系,存在著某種分裂,他人與我形成某種對立。在這種對立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無法與世俗生活融為壹體,卻成為“我”離開世俗生活後的庇護所,最後的落腳點,最後的溫暖,最後的慰藉。因此,“我”的矛盾是由於大它者的出現。在對方出現之前,明天會是和諧美好的。

第壹段“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我的世界的狀態,壹個快樂的總結,到了最後,就成了我最後的天空和落腳點。當我試圖把春天的溫暖傳播給世界的時候,突然發現我的陽光真的只有自己需要。全詩中,主語全是“我”,缺少了主語之間的交流。我傳遞它,閃耀它,收回它。這壹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動作和表情。

從詩的第二段來看,詩的主題是溝通,從訴說到祝福。但是,壹切都是單向的,只有“我”,沒有主體間的對話,甚至沒有其他主體的想象,所以世界是奇怪的。大家本來就屬於第二段。從語義上看,他們是同壹個人,但他們和我有兩種不同的關系:壹種是希望傳遞快樂的大家,壹種是希望妳好的陌生人。

從時間上來說,這是壹首從明天開始的詩。三段經文的第壹句是祈使句。祈使句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對自己的召喚。詩的開頭是從明天的角度召喚自己的行動和世界的幸福。這首詩的前兩段都屬於未來的時間,而在第三段,它進入了時間。

前兩段的祈使句都是具體的動作,如“做壹個快樂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與每壹個親人溝通”,都是“我”計劃中的動作,而第三段的祈使句使詩進入壹種想象的行為,為山川命名,這不是壹個需要明天完成的動作,而是寫在“我”裏的。同樣的,祝福和祝願都是妳想要的,都是妳想象的同時完成的,不再需要“明天”。

詩歌從明天開始,但今天,當我終於說出“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又回到了內心的現實。我真正能渴望和得到的,就是那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那是我壹個人住的房子。詩歌在時空中完成了壹個循環,在空間中走向外部世界,最終回到自己的小世界;時間從明天到今天。

在這種空間擴散的過程中,詩歌中的時間無可奈何地流失了,原本屬於明天的世界被改造成了壹個空間上無法到達的世界,壹個不可能的世界。時間被放棄了。從時間到空間的轉換也表現在這首詩最重要的壹句話中。

這首詩真正的悲傷,不是訴說當下的不快和對明天的希望,而是對明天的放棄。“我”終於覺得自己想象的行動對這個世界毫無價值,甚至想象中沒有我行動的位置。“唯願”是壹種肯定,對當下的肯定,但這種肯定是以否定明天為代價的。

第三,雨巷

1,原文

雨巷(戴望舒)

獨自撐著油紙傘

徘徊在漫長,漫長

孤獨的雨巷,

我希望見到

像丁香壹樣。

懷恨在心的女孩。

她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般的香味,

像丁香壹樣悲傷,

在雨中哀悼,

悲傷和猶豫;

她徘徊在這孤獨的雨巷,

撐壹把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

在沈默中,

寒冷,悲傷,憂郁。

她悄悄地走近。

靠近,再扔。

會呼吸的眼睛,

她飄然而過

像壹場夢,

悲傷迷茫如夢。

像夢壹樣漂浮

壹朵丁香,

我和這個女孩擦肩而過;

她默默地走了,走得很遠,

搖搖欲墜的柵欄,

走過這條下雨的小路。

在雨的哀歌中,

去掉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失了,甚至她的

會呼吸的眼睛,

丁香憂郁。

獨自撐著油紙傘

徘徊在漫長,漫長

孤獨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去。

像丁香壹樣。

懷恨在心的女孩。

2.內容欣賞

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充滿了婉約優美的詩風,但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派的影響,所以他早期的詩歌普遍表現出壹種孤獨、憂郁和壓抑。

這首詩既真實又空洞,朦朧又恍惚。“我”似乎充滿了心事和無限的憂慮,但又不想說清楚或者說不出口。“我”似乎在期待著什麽,追求著什麽,但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顯得那麽遙遠和渺茫。“她”出現了,也許是幻覺,也可能是真的,但“她”出現得那麽快,又逝去得那麽快,壹閃而過,又消失在眼前,“像夢壹樣悲傷迷茫”。

“我”只覺得對不起自己,覺得對不起自己。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壹個真正的參照物,壹個美麗、高貴、憂郁的姑娘,是詩人期待已久的。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姑娘”看作詩人心中壹種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在生活苦悶時對未來的朦朧憧憬。

詩的開頭是“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壹條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遇到壹朵帶著悲傷和怨恨的丁香。”

女孩。“這是雨季江南壹條巷子裏的壹幕。細雨中,“我”帶著孤獨憂郁的心情,帶著微弱的希望,獨自走在壹條長長的偏僻小巷裏,“我希望遇到壹個像丁香壹樣/帶著憂傷的姑娘。”詩的開頭就指出,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所追求的“希望”。籠罩在細雨中的“雨巷”很長很長,沒有盡頭,暗示著沒有希望。

“孤獨”和“寂寞”暗示詩人的知音難覓,孤獨仿徨。什麽是希望?我希望是那個“紫丁香壹樣的,有壹顆悲傷的心的女孩”那麽,這個“女孩”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少女”有著怎樣的悲傷?這是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嗎?也許都有,也許都沒有。那麽,就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在雨巷裏,躲在壹旁,靜靜地窺視。

第二節:“她有丁香壹樣的色、香、悲,在雨中憂傷,憂傷而猶豫。”詩人反復將紫丁香比作女孩。丁香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中國古詩中有很多詠唱丁香花的名句:“丁香花落雨空愁”,“丁香花弱亂,枝頭欲落”,“香蕉不顯丁香花,同春風愁”等等。紫丁香花開在仲春,詩人面對紫丁香時常傷春,說紫丁香是煩惱。

紫丁香是白色或紫色的,顏色並不輕浮,所以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貴、悲傷三位壹體的象征。詩人筆下丁香般的少女,外貌如丁香般美麗,性格如丁香般優雅聖潔,心境如丁香般憂郁。她在擔心什麽?是傷心忘恩負義的老公,還是想得到滿足的老公?也許是,也許不是。她的悲傷像她的外表,像她的內心,優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季“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和我壹樣撐著油紙傘,和我壹樣默默傷心,冷漠,傷心,憂郁。”這個丁香壹樣的女孩,在“我”的長久期待中,終於來了。她是“喜歡我,喜歡我”。看完這些,我們突然意識到,這個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丁香姑娘。我美麗如少女,高貴如少女,憂傷如少女。他的心就是我的心,那個女孩就是我的心。

那個女孩是我的心上人?女孩是我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不是。我們不必說得那麽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麽準確。因為詩終究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是可解的,不可解的,也不需要解。”尤其是在戴望舒早期的詩歌中,大多不是對現實的直接模仿,而往往是隱藏靈魂的宣泄。正如壹位詩人所說,“壹個人在夢中顯露出他的潛意識,在詩中顯露出他隱藏的靈魂,但也只是如夢壹般朦朧。從這種情況下,我們欣賞詩歌...是在表達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默默地走近,走近,並投去壹口氣。她像夢壹樣漂泊,像夢壹樣悲傷迷茫。”“她無聲無息地走近”——似乎“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的和諧心跳”,兩顆心壹直在靠近,彼此靠近,彼此理解,但最後擦肩而過,讓“我”失望,她也“拋了壹口氣”,彼此的距離重新拉開。

兩個遊子都得了同樣的抑郁癥,不忍離開對方,又不得不離開對方,於是同病相憐。但是因為同樣的癥狀,無法挽回對方,不得不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猶豫又在猶豫中追求,追求..."她飄忽不定/如夢似幻,/如夢似幻的悲傷和困惑."“我”與女孩的相遇,是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深層思考產生的幻覺,還是只是壹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漂浮的丁香花田,這個女孩漂浮在我身邊;她默默地走開了,走得很遠,來到毀壞的籬笆前,走過了那條下雨的小路。”“我”目送丁香姑娘漸行漸遠,她來到了雨巷的盡頭,“走向頹敗的籬墻”。

《腐朽的籬笆》給人的心靈以極大的震撼。丁香姑娘如此美麗,美好的事物自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和聖潔的土壤中,但丁香姑娘卻“到了腐朽的柵欄”。這種巨大的反差引起人們的聯想!那個被毀壞的柵欄真的是那個女孩的家嗎?丁香姑娘有危險嗎?會不會是丁香姑娘的人生命運多舛,遭受了沈重的打擊?這是壹個可悲的女孩的不幸,還是感嘆她生不逢時?

第六節“在雨的悲歌中,她的顏色褪去,她的芬芳散去,連她嘆息的眼神和丁香的惆悵。”這壹節從字面上描述的是女孩的消失,實際上描述的是美和希望的毀滅。

在“腐朽的籬墻”裏,“她的顏色褪了色,/她的芬芳散了,/消散了,甚至她的/嘆息的眼睛,/丁香的憂郁。”女孩的壹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破壞了!詩人追求的希望徹底破滅了!這種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裏,希望飄過壹個丁香般結的姑娘。”女孩消失了,希望破滅了,但“我”依然沒有放棄追求。詩末第壹句,我依然獨自徘徊在漫長而寂寞的雨巷,在失望中期待希望。“每壹次”都改成了“漂泊”,讓詩意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境中結束。

第四,“錯誤”(鄭愁予)

1,原文:

我走過江南。

季節裏的樣子,就像荷花的開與落。

如果春風不來,三月的柳絮就不會飛舞。

妳的心就像壹座小小的孤城。

就像壹條面朝黑夜的青石街。

沒有壹點聲音,三月的春幕就揭開不了。

妳的心是壹扇緊閉的小窗。

我的達達馬蹄鐵是壹個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海歸,我是過客...

2.欣賞與分析

《錯》這首詩,以壹系列具有傳統意蘊和江南風情的意象,將豪放曠達的氣質與欲說還休的情調融為壹體,創造了和諧圓滿的藝術境界。這些詩雖然是關於女人和浪子的思考,但與傳統的《永遠在我心中》相比,它們表現出了強烈的歷史感和時空感。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性、畫面象征性和對比性的結合。

從第壹節開始,在敘事語境中,季節、外貌和蓮花塑造了這些詞語的象征意義。前兩句,壹個遊子以第壹人稱“我”走過江南,“季節裏的樣子像壹朵蓮花”。在詩中,“外貌”顯然是指某人。至於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條例下自然會被認定為“女性”。前半句“等”“季”給“臉”敘述內容和時限;

後半句是對“臉如花”這種刻板印象隱喻的提升和激活。詩人不再願意用壹個靜態的隱喻來附加壹個靜態的本體,隱喻轉化為兩種動作狀態——開和落。所以,這句話是詩人對壹個有情節、有動作、有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壹個通常由敘事展開的場景被象征性地表達出來,於是這首詩所涉及的故事的三個層次就在想象中被填滿了:壹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等待她的歸來(臉,等待);她壹年又壹年的等待,時間在等待中悄悄流逝(季節);她也是滿心歡喜的期待著,以為自己的回歸很快就要來了(荷花盛開),但最後卻是孤獨和失落,因為她的回歸終究沒有回來(荷花雕零)。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這首詩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它對中心詞“臉”的修飾,使簡單的借代獲得了微妙的情境和獨特的心理內涵;它還采用了象征敘事場景的方式,使這首詩簡潔而富有詩意的密度。

如果說第二句是相對於第壹句的轉折點,那麽第二節也是相對於第壹節的轉折點——敘事視角的轉換。第壹節,鏡頭對準“我”——擊中江南已過的“遊子”;第二節,鏡頭對準了上面的“季節裏等待的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壹聲嘆息,推進了這個等待者孤獨的內心。

這壹段充滿了隱喻,不同的隱喻都指向同壹個本體——“妳的心”,試圖在隱喻的暗示中形象化女性在閨房中等待的心理。值得註意的是,這裏使用的都是情景隱喻:“東風不來”暗示沈默,“柳絮不飛”是無精打采、百無聊賴的情景,“妳的心像壹座孤獨的小城市”突出了等待者內心的封閉(小城)和孤獨。

這種用畫面和場景來外化內心的方式被反復強化,但又略有不同。“就像壹條面朝黑夜的青石街”讓人聯想到下面的畫面:地平線上壹抹夕陽即將落下,腳下是壹條狹窄荒蕪的小巷裏的青石路。同樣,畫面的形象外化了內心,但這個畫面的意義隱藏得更深,所以更有意義。

第三季度又是壹個轉折。鏡頭重新聚焦“我”,卻又進入“我”的內心:我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路人。這裏很快引發了壹個問題:為什麽馬蹄鐵很漂亮,但它是錯的。顯然,第二句是對第壹句的回答。

而這種回答必須回歸到“等待者”的心理感受才能得到解釋:因為馬蹄聲激起了等待者的期待,她誤以為是別人;但馬蹄聲是路人帶來的,所以女人勢必會再次陷入更深的失落。

這壹節有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壹是明暗線條的設置:“我”的感覺寫得很清楚,“侍者”的感覺寫得很隱秘,侍者的感覺解釋了遊子的感覺;二是關懷的運用:《達達的馬蹄鐵》是對第二段《聲》、《美麗的誤》和第壹段《荷花》的關懷。

因此,全詩的情感脈絡聯系得更加緊密。想象這樣壹個場景:閨房裏的女人在靜待的時候,突然傳來馬蹄聲。這個聲音,和之前無數次壹樣,激起了她滿滿的期待。她聽著這個聲音,它越來越近,卻越來越遠。她終於明白,這不是壹個歸來的人,而是壹個過客。

她又壹次經歷了“全千帆什麽都不是”的煎熬,仿佛人們看到這個女人滿懷期待地迅速從椅子上站起來,聚精會神地聽著,多麽像壹朵盛開的蓮花;我仿佛看見她在馬蹄聲遠去後,又失望而頹然地坐在椅子上,像風中雕零的荷花花瓣。

動詞 (verb的縮寫)開花的樹(席慕蓉)

1,原文:

如何讓妳遇見我

在我最美好的時刻,為了這個。

我在佛前祈禱了500年。

求他讓我們有壹段塵封的感情。

然後佛陀把我變成了壹棵樹。

沿著妳可能走的路。

在盛開的花朵中,我在陽光下等待

每壹朵花都承載著我以前的希望。

當妳靠近時,

仔細聽

顫動的樹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當妳從樹下走過,卻沒有註意到我。

在妳身後的地上

朋友,那不是花瓣

是我枯萎的心

2.文學欣賞

這是作者寫給大自然的壹首情詩。作者在生活現場遇到壹棵開花的樹,正在為它發聲。至於有人把經典閱讀當成“女生站在那裏等男生看她”的情詩,她說自己“有點猶豫”。但她也聲明,詩人的解讀只是其中之壹,因為讀者的解讀也是權威的。

全詩有三個部分。第壹節描述了“我”對“妳”的深深期待。“為了這個/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有壹段塵封的感情”蠢到讓人動容。妳能說這不可能嗎?五百年太長了,但是和巫山神女比起來,五百年太短了。期待愛情千年。這是壹個美好的夢,雖然有點傷感。

在這裏,詩人用誇張的手法打頭陣,把溫暖真摯的愛情塗抹得如此強烈。在詩的第二節,“我”以壹棵樹的形象出現。“樹”作為壹個意象,承載了“我”愛的所有內涵。五百年的真心終於感動了佛祖。“佛陀把我變成了壹棵樹”,詩人為什麽要把“我”變成壹棵樹?這就是詩人的別出心裁。作為壹棵樹,“我”生長在妳必經的路邊,“日夜守望愛情,堅定不移,多麽溫暖而執著。

這種感覺沒有這個形象是很難表達的。詩的第二段接著寫道:“陽光裏滿是花/小心翼翼地綻放,是我前世的希望。”花要“謹慎”,可見不是隨意開放,而是為妳開放,把“我的”和“最美的瞬間”獻給妳。“朵朵”,花開得熱烈,只是因為“我”熱烈地愛著“妳”。“前世的期待”指的是《我已求五百年》這首詩的第壹句,說明這種熱烈的愛情不是壹時的沖動,而是由來已久的,它提醒人們,愛情早已加強。

這首詩的第三節是關於“我”的低語。"當妳走近時,請小心/那顫抖的葉子是我等待的激情."《顫抖的葉子》微弱的聲音,來自心底呼喚愛的聲音。於是,“顫抖”的不再是那片葉子,而是我熱切的心,而“妳”卻沒有停下腳步走過去,“我”卻白白湧出。不管是什麽原因,這樣的結局對我來說都是殘酷和心碎的。

既然花只為妳綻放,而妳卻“無視”的走過,那花又以誰為傲呢?“落在妳身後的朋友,那不是花瓣/那是我枯萎的心。”落下的是花瓣,不是花瓣。看似矛盾,實則物化情感。花落,人惆悵,令人回味。

百度百科-告別劍橋

百度百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百度百科-宇翔

百度百科-錯誤

百度百科-壹棵開花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