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中國的皇帝,渴望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麗,在位多年,尋找,從未找到。
直到壹個楊家的孩子,幾乎還沒有長大,就在內室裏長大,沒有人認識她。
但由於上天的恩賜和毫不隱瞞,終於有壹天被選為皇家。
如果她只是轉過頭來微笑,有壹百個咒語,六個宮殿的粉末和油漆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是早春。他們讓她在純凈的水池中沐浴,溫暖並撫平她乳脂般晶瑩的肌膚。
因為她的疲倦,壹個女仆擡起她,當第壹次皇帝註意到她並選擇她作為他的新娘。
春天的夜晚,溫暖的芙蓉花窗簾遮住了她飄動時的秀發,臉頰上的花瓣,頭頂上金色的波紋。
但是春天的夜晚很短,太陽升得太快,從那時起,皇帝放棄了他的早期聽證會。
把他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宴會和狂歡上,他是春天的情人,夜晚的暴君。
他的宮廷裏還有其他的女士,三千位都是絕色美人,但是他對三千位的寵愛都集中在壹個人身上。
金屋盛裝,為夜晚服務,當玉塔裏的桌子被清理幹凈,她會閑逛,慢慢地喝著酒。
姐妹和兄弟都在這個國家,因為她照亮和榮耀她的家族。
當壹個女孩而不是男孩出生時,她給帝國的每壹位父親,每壹位母親帶來了幸福。
...高玫瑰李宮,進入藍色的雲,和廣泛的微風攜帶神奇的音符。
慢歌慢舞,皇帝的眼睛怎麽盯著她都不夠。
直到漁陽傳來戰鼓聲,震天動地,打破了彩虹裙和羽衣的曲調。
紫禁城,九層的宮殿,隱現在塵埃中,從成千上萬的車馬向西南方向行進。
禦旗開路,忽動忽停,離京師三十裏,過了西門。
軍隊的人停下來,沒有壹個會動,直到他們的馬蹄下,他們可能會踐踏那些蛾眉毛。
絢麗的發夾掉在地上,沒有人去撿,壹個綠白相間的玉簪和壹只黃金色的毛鳥。
皇帝救不了她,只能捂住臉,後來他轉頭看的時候,血和淚的地方。
藏在冷風吹來的黃塵中,在尖塔小徑的裂口處,他們穿過壹條雲線。
峨眉山下。最後幾個來了,旗幟和橫幅在漸暗的陽光下失去了顏色。
但蜀國的水永遠是綠色的,山永遠是藍色的,所以陛下的愛是不變的,比天更深。
他從他臨時的宮殿裏凝視著荒涼的月亮,他聽到黃昏的雨聲,切割著他的胸膛。
天地復圓,龍車歸家,皇帝不離。
馬尾坡的泥土裏埋藏著那段記憶和痛苦。她潔白如玉的臉在哪裏?。
統治者和領主,當目光相遇時,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他們騎著馬,放松韁繩,慢慢向東,回到首都。
池塘,花園,宮殿,壹切都和以前壹樣,太葉湖芙蓉,未央宮柳樹。
但是花瓣就像她的臉,柳葉就像她的眉毛,每當他看著它們的時候,除了哭泣,他還能做什麽呢?。
桃樹和李樹開花了,在春天的風中,秋雨過後,樹葉落在地上。
西面和南面的宮殿散落著晚草,臺階上堆著沒人掃的紅葉。
李淵的弟子白福信,以及在她胡椒庭院裏的太監們。。
王座上飛著螢火蟲,而他在暮色中沈思。,他會延長燈芯到它的結束,仍然永遠無法入睡..
鐘聲和鼓聲會慢慢敲響漫長的夜晚,黎明前,天空中的星河變得清晰。
還有屋頂上的瓷鴛鴦長得濃濃的晨霜,玉都冷了,誰跟誰* * *。
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年復壹年,然而沒有壹個心愛的靈魂拜訪過他的夢。
在靈瓊住著壹個道士,他是天上的客人,能夠通過他的集中精神召喚神靈。
人們被皇帝不斷的沈思所感動,他們懇求道士看看他是否能找到她。
他在太空中開辟了道路,像閃電壹樣劃破了天空,上天,下地,到處尋找。
上面,他尋找綠色的虛空,下面,黃色的泉水,但是他在兩個地方都沒有找到他要找的那個。
然後他聽到了關於海上魔法島的敘述,群山在虛無中。
五色空中有亭臺樓閣,精致的仙人來回走動。
和他們中的壹個,他們稱之為永遠真實的,有壹張像她的雪和花的臉。
所以他去了西廳的金色大門,敲了敲碧玉門,並請壹個名叫小玉兒的女孩告訴雙完美。
這位女士,在聽到中國皇帝的特使的消息後,在她的九花華蓋中從夢中驚醒。
她推開枕頭,穿好衣服,抖落睡意,打開珍珠般的窗簾,然後打開銀屏。
因為走得太匆忙,她那渾濁的發飾垂在壹邊,當她沿著平臺走來時,她的花帽也松了。
壹陣微風吹拂著她的鬥篷,隨著她的動作飄動,仿佛她在舞動著彩虹裙和羽毛大衣。
淚珠順著她憂傷蒼白的臉龐滑落,就像春天的雨落在梨花上。
但是當她叫他感謝她的君主時,她眼裏閃著愛的光芒,自從他們分開後,她的形式和聲音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
因為快樂在太陽的庭院裏結束,月亮和黎明在仙山宮殿裏變得漫長。
但是當她轉過臉向下看向地球,試圖看到首都時,只有霧和灰塵。
表示對老人的喜愛,並通過他的特使,給他送回了壹個貝殼盒子和金釵。
但保留了發夾的壹枝和盒子的壹面,斷了發夾的金,斷了盒子的殼。
“我們的靈魂屬於彼此,”她說,“就像這金子和這貝殼”,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在地球上或在天堂,我們壹定會在壹起。
她通過他的使者送給他壹句話,提醒他,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心知道的誓言。
七月初七,在長生殿,我們在靜謐的午夜世界裏,偷偷的告訴了對方。
我們希望在天堂飛翔,兩只鳥合而為壹,在大地上生長,壹棵樹的兩個枝幹..
大地長存,蒼天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
賞析:《長恨歌》是白居易詩歌中著名的傑作。寫於元和元年(806),詩人在黟縣(今陜西周至)任縣令。他與好友陳洪、王誌富遊覽仙遊寺,因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此詩。在這部敘事長詩中,作者用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意象、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描述了安史之亂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的反叛所毀,他們在無休止地吃著這種精神的苦果。唐玄宗和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不拘泥於歷史,而是依靠壹點歷史的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已經退化為曲折動人的故事,以往復感人的藝術形式來描述和傳唱。因為詩中的故事和人物是有藝術性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在歷代讀者心中蕩漾。長恨歌就是《長恨歌》,這是詩的主題,是故事的重點,是埋在詩裏的壹顆感人的種子。至於討厭什麽,為什麽會討厭很久?詩人並不直接講述和表達,而是通過他所寫的富有詩意的故事,壹層壹層地展現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猜測、記憶和感受。詩的開篇第壹句:“中國的皇帝,渴求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女”似乎很平常,仿佛故事應該是從這裏開始寫的,不需要作者關註。其實這七個字是極其豐富的,是整個節目,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指揮了全詩。接著,詩人用極其節儉的語言,描述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前是如何重色、求色,最後得到了“只要她轉頭壹笑,便有百符咒,六宮粉黛化為烏有”的楊貴妃。它描述了楊貴妃的美麗和魅力。入宮後,受到色寵。她不僅“繼承了她的善良”,還“把她的姐妹兄弟都列在了土裏”。反復渲染唐玄宗奪得貴妃後如何縱情聲色,如何尋歡作樂,如何終日在宮中縱情歌舞飲酒。這壹切導致了安史之亂:“直到戰鼓,從漁陽轟出,震天動地,打破了彩虹裙和羽衣的曲調”。這壹部分描述了“長恨”的內因,這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對這段宮廷生活的寫實,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壹個重國輕民的皇帝,壹個嬌媚嬌縱的妃子。這也生動地暗示了對唐玄宗的誤解是這場悲劇的根源。下面,詩人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後皇帝兵馬逃往西南的情景,尤其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在這場動亂中的毀滅。“軍隊的人停下來,沒有壹個會動,直到他們的馬蹄下,他們可能會踐踏那些蛾眉。絢麗的發夾掉在地上,沒有人去撿,壹個綠白相間的玉簪和壹只黃金色的毛鳥。皇帝救不了她,他只能捂住自己的臉,後來當他轉過頭去看的時候,《血淚之地》裏寫的就是他們的壹幕《妳去哪裏,馬尾坡》。“六軍拒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對唐玄宗癡情女色,禍國殃民的憤怒。楊貴妃之死是整個故事中的壹個關鍵情節。之後,他們的愛情變成了悲劇。然後,從“藏在壹場冷風吹來的黃塵中”到“卻沒有壹個心愛的精靈來拜訪他的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中的“恨”,用酸楚動人的筆調,描寫了楊貴妃死後在蜀中的孤獨與悲傷,也追憶了途中的往事。揮之不去的相思讓人心痛。正因為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如此程度,道士的到來和身後仙境的出現才給人以真實感,不會認為純粹是空中樓閣。從“在靈瓊住著壹個道士,他是天上的客人”到詩的結尾,道士作家幫助玄宗找到了楊貴妃。詩人用了壹種浪漫的手法,突然他去了天堂,然後去了地面,“上面,他尋找綠色的虛空,下面,黃色的春天,但他在兩個地方都沒有找到他要找的那個人”。後來,楊貴妃在海上的空靈仙山上被發現,並被允許以“淚珠順著她悲傷的白臉滑落,像梨花上的春雨”的形象重新出現在仙境中,熱烈歡迎韓家的使節,表達感情,以象征的方式送話,重申以前的誓言,照顧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壹步深化和渲染“長恨”的主題。在詩的結尾,用“地長存,天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來結束筆,指出主題,回應開始,實現“無聲”,給讀者聯想和回味的空間。《長恨歌》首先給我們的是藝術美的享受,是詩中動人的故事,是詩精致獨特的意境。整篇文章的中心是《長恨歌》,但詩人卻以“濃墨重彩”為切入點,盡力去寫和渲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要早朝”,“熬夜”,“看不夠”等。,顯得極其開心,像個喜劇。然而,那種極度的喜悅,不過是與背後無盡的仇恨形成對比而已。唐玄宗的荒淫無道導致了政治悲劇,政治悲劇又導致了他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後變成了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特別曲折的部分,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要“恨”很久的原因。以前很多人說《長恨歌》有寓意,這首詩就是這個寓意。那麽,詩人是如何表達“長恨”的呢?《馬跡坡》中楊貴妃死後,詩人描寫得十分細膩,表現了唐玄宗不忍割舍愛情又想挽回愛情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的感情。因為這種“血淚”的死亡,才會有無盡的仇恨。後來詩人用了大量的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向往,但詩的故事並沒有停留在壹個情感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遞進,感知到其景物的不斷變化,將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用人物的思想感情去開拓,推動情節的發展。他死後,唐玄宗去蜀國,心裏很難過。還在路上,故地重遊,又勾起了悲傷的回憶;回宮後,經歷了白天身體受傷,晚上失眠。我日夜思念它,所以我希望有壹個夢,但它是“年復壹年生與死之間的距離,然而沒有壹個心愛的靈魂訪問過他的夢”。詩中至此,“長恨”的“恨”已經寫得很感人了,似乎故事的結局還可以。但詩人的筆是彎的,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出壹個迷人的仙境,將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曲折、跌宕起伏、波瀾起伏。這個轉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的不斷矛盾和碰撞,詩歌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故事情節更加動人。《長恨歌》是壹首帶有強烈抒情成分的敘事詩。詩人采用了中國傳統詩歌善於講故事、刻畫人物的表現手法,將敘事、景物描寫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壹起,形成了詩歌抒情的特點。詩人有時將人物的思想感情註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射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有時我們抓住人物身邊有特色的景物和事物,通過他們的感受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隱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難以言說的感情。唐玄宗在去西南的路上,被黃塵、棧道、高山包圍。陽光暗淡,旌旗索然,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襯托人物悲傷的思緒。在蜀中,面對青山綠水,我們還是忘不了自己。蜀中的山和水是美麗的,但在孤獨而悲傷的眼中,山的“綠”和水的“綠”也是悲傷的。大自然的美好應該是以壹種寧靜的心態去欣賞,但他沒有,所以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通過美麗的風景寫悲傷的感情,讓感情更深入。宮中的月光,雨夜的鐘聲,已經很刺激了。詩人抓住了這些不尋常但有特色的東西,把人帶入悲傷和心碎的境界。再加上他們看到和聞到的時候,相互交織在壹起,這也在語言和語氣上表現出了人物的悲傷和難過。這是另壹層。還在路上,“壹切都在打轉”,本來是壹件開心的事,但是老地方結束了,顏瑜不見了,我忍不住哭了。在敘述中,又增加了壹層痛苦的回憶。回到長安後,“池塘,花園,宮殿,壹切都和以前壹樣,太葉湖芙蓉,未央宮柳樹。但是花瓣就像她的臉,柳葉就像她的眉毛,每當他看著它們的時候,除了哭泣,他還能做什麽呢?".白天,由環境和風景引發,人與風景產生關聯,風景依舊,人卻不見了。我不禁淚流滿面。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中,我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樣子,展現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王座上飛著螢火蟲,而他在暮色中沈思。,他會延長燈芯到它的結束,仍然永遠無法入睡..鐘聲和鼓聲會慢慢敲響漫長的黑夜,黎明前,天空中的星河變得清晰起來”。從黃昏到黎明,重點是晚上被情緒困擾很久無法入睡的場景。這種苦澀的思念就像“桃李花開,春風吹”和“秋雨過後,落葉歸根”壹樣。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和“阿健青娥”都已白發蒼蒼,容顏雕零,更是勾起了昔日歡愉的思緒,令人心酸。從黃塵的漫無邊際到蜀山的蒼翠,從宮中的雨夜到凱旋歸來,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我們處處為物所感動,時時為人所思,從各方面反復渲染主角的苦苦追尋和尋找。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就在夢裏找。如果在夢裏找不到,那就去仙境裏找。這樣的跌宕起伏,層層渲染,讓人物的感情回旋起來,達到高潮。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詩人反復抒發感情,來來回回,使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豐富,詩歌“肌理細膩”,更具藝術感染力。作為壹首不朽的敘事詩,《長恨歌》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肯定了這首詩的特殊藝術魅力。是什麽用《長恨歌》的藝術感染和誘惑了讀者?感人至深,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千百年來能吸引讀者,讓他們被感染,被誘惑的力量。鑒賞四人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壹直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論、政治主題論、雙重主題論等等。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愛情理論。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面分析,肯定了白居易沒有像陳紅《長恨歌》那樣以說教的面目來描寫李陽的故事,而是以“情”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感感動讀者,使其產生* * *聲,取得巨大的美學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了他在處理歷史主題、政治主題、人文主題和來自民間的心理主題的關系上的獨特性,進壹步闡釋了唐代楊貴妃形象的美學意義。《長恨歌》壹問世,其主題就壹直成為讀者爭論的焦點。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壹般有三種:壹種是愛情題材。是壹首贊美李陽的情詩。並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誠和執著;二是政治主題論。認為詩的重點在於諷喻,在於揭露“中國的皇帝,貪戀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色”必然帶來的“無盡的仇恨”,譴責導致安史之亂的唐、明皇帝的放蕩,以此來訓誡後來的君主;三是雙主位理論。認為它是揭露和歌頌團結、諷刺和同情的混合體,既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又歸咎於失政和怨恨。怎麽樣,還是要從作品本身來分析。詩歌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從“中國的皇帝,渴望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麗”到“皇帝的眼睛永遠也盯不夠她”,描寫唐玄宗如何在安史之亂前強調色彩,尋求色彩,最後得到“只要她轉頭壹笑,就有百種法術”的楊貴妃。貴妃入宮後,驕奢淫逸,驕橫跋扈。她不僅“繼承了她的善良”,還“把她的姐妹兄弟都列在了土裏”。在反復渲染唐玄宗貴妃之後,她徹底沈迷於歌舞飲酒。書的第壹句話既暗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對全詩起到了喚起和指引的作用;第二層,從“直到戰鼓,從漁陽轟起,震天動地”到“後來當他轉頭看時,血淚之地”,描寫安史之亂,玄宗逃亡,被迫賜皇妃死罪,寫出“長恨歌”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刻意淡化玄宗荒淫無度、錯國導致的安史之亂,刻意描寫他們將何去何從。讀者被悲劇氣氛所感染,而不是對歷史的理性批判。《長恨歌》中陳洪的“懲尤物,窒亂”論,不能作為這首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藏於壹場冷風吹來的黃塵中”到“魂不夢來”,描寫楊貴妃死後,在蜀中的孤獨與悲傷,都是追憶往事,入宮見月,夜雨搖鈴,是壹種“悲色”和“斷腸聲”。當長安光復回到朝鮮,比馬嵬和那段記憶,那段苦悶更重要。她潔白如玉的臉在哪裏?。回宮後,池源依舊,物是人非,揮之不去的相思讓人心酸;第四層,從“靈瓊住著壹個天客道士”到“此愁永無止境”,描寫玄宗派方士尋找楊貴妃的靈魂,著重描寫她對過去愛情生活的孤獨和悲傷回憶。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從天上到人間,最終讓貴妃在虛幻的仙山上以“淚珠順著她憂傷的白臉,像春雨打在梨花上”的形象重現人間仙境。“情”的宣泄已經超越了帝王與嬪妃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詩人主觀的理想元素,早已超越了歷史事實的範疇,表現出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與沖突。句末“地之長存,天之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是愛的嘆息和哭泣。是愛情被命運傳播,被政治倫理摧毀的哀嘆。這種仇恨已經超越了時空,進入了無限的境界。這樣,詩人用“長恨歌”表達了永恒的愛,也就是點明了全詩的主題。應該說,白居易在寫作之初,至少在主觀上是認同陳紅“懲尤物,窒亂”的理論的。後來,他在新樂府的《李夫人》、《顧佳狐》中反復強調“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題,明明宣揚性的危害,卻又承認“人不是木石”,然而在《長恨歌》的實際寫作中,他又順從了民間愛情故事中所表達的人的本能和對美的情感渴望。這樣,整個故事就有了更深刻、更復雜的意義:既寫真美,又寫真惡,把兩者直接聯系起來;《愛情寶典》和《長恨歌》這本書裏有壹段話:叔叔對媽媽說:“很美,也會很邪。”李延年唱道,“把國家還給城市。“這也叫。這段話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對這個問題的最終思考。白居易寫《長恨歌》時遵循的壹個基本原則是,不能因為“美”是“很惡”就把它抹去。雖然它的主題最終似乎偏離了對“非常惡”的譴責,但“非常惡”本身的內容並沒有被抹去,這反過來又豐富了“非常美”的含義,《長恨歌》壹方面是壹個重要的歷史和政治主題,另壹方面是壹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性和心理主題。白居易在創作中遵從了民族文化心理和詩人的人格思想,即傳統模式與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並存,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和人生觀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壹生跨越了中晚唐。他的思想以江州司馬的貶謫為界,經歷了從主動入世到被動出世兩個階段,踐行了他所信奉的“濟世濟民”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謂“孤獨”的基本內涵是:樂而知命,自得平和,並由此與石、老相通,對世界的態度是隨緣順性。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是並行不悖的,“施是陸毅之業,積是修舊德之道”(“君子不賦工具”),這是壹個完整的人生觀的兩面。貶謫前,他為雲龍、彭鋒賣命,與元稹壹起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正是因為他年輕時有遠大抱負,有扶唐於衰、救民於水火的政治精神,才有足夠的勇氣應對如此重大的歷史題材,以“不惑”來總結唐晚年的政治得失,寫出了《長恨歌》。這樣,在他心目中,唐的二分法必然會體現在對形象的塑造上。正是因為深愛的唐和重國輕民的唐的對立統壹,白居易才把這個故事寫成了壹個好皇帝的悲劇。好皇帝糊塗了,最後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們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唐明皇這個人物的塑造是拒絕了理想化的,這是另壹種理想化的結果。排除的是封建統治階級在皇帝頭上加了足夠的光圈,使其成為半神的理想化。而這種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壹種理想。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皇帝權威下降的土壤出發,把封建統治階級的領袖想象成壹個和自己壹樣的普通人,壹個有愛情、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癡情皇帝,和壹般愛情故事裏的主角沒什麽區別!他們從另壹個角度理想化了皇帝。理想化的皇帝應該是和人民壹樣的人,而不是神!而白居易則從民本思想出發,有條件地接受了市民對唐的理想化並加以揚棄,從而完成了唐形象的塑造。詩人貶謫江州後,“獨善其身”與“兼濟”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他的精神生活和仕途逐漸發生變化,最終“既濟”以“獨善其身”得到釋放。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註社會政治轉向關註個體生命,對自由人格的熱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