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翁卷
漫山遍野都是綠,秭歸之聲裏雨如煙。
四月農村閑人少,地裏種蠶桑。
白話文翻譯:
山裏的原野植被茂盛,稻田裏的水倒映著天空。
布谷鳥啼,稀雨如霧靄。
鄉村的四月,很少有人閑著。剛忙完采桑養蠶,又要插秧了。
在古代詩人中,有那些有著震驚世界的才華,每個人都渴望在壹首詩中讀懂他們的人,也有那些孜孜不倦,最終在詩歌領域留下自己重要位置的人,但翁卷不屬於這兩個。他留下的詩不多了。以下是他的介紹,也很簡單:
翁卷,生於樂清(今浙江),南宋詩人。生卒年不詳。與趙師秀、趙旭、姬旭並稱“永嘉四靈”。我這輩子沒做過官(我這輩子只參加過壹次科舉考試,失敗了,所以壹輩子都穿著布衣)。
永嘉四靈,南宋中期的壹個詩歌流派,指的是生長在浙江永嘉(今浙江溫州)的趙旭(字)、姬旭(字靈源)、趙師秀(名靈秀)、翁卷(字靈舒)四位詩人。因為都出自永嘉學派葉適的門下,而且兩人的字號都有“陵”字,所以被稱為永嘉四靈。
永嘉四靈詩歌主要借鑒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詩風。他們在藝術上刻意爭取作品,講究遣詞造句、對仗和音律,提倡簡單的描寫,避免用典。內容多為山水田園詩,形式多為五言詩。
由於我學的是晚唐和賈島,所以永嘉四靈免不了被稱為詩人。賈島這樣形容自己創作的辛苦:“三年兩句勝,壹曲帶兩淚。”。苦思三年,終於唱出了兩首詩,我忍不住哭了!同樣的,永嘉四靈努力背誦詩人自身的情況,對詩中的每壹個字都煞費苦心地推敲、琢磨、琢磨。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辛辛苦苦寫出來的詩並沒有得到人們的欣賞,反而有壹些看似無意寫出來的絕句流傳開來,在古代的優秀詩詞中占據了壹席之地。
翁卷的《四月天》是宋代絕句中的傑作。
“滿山遍野綠”這個詞充滿了力量和動感。當然,山間的平原不會壹下子變綠,但我們仿佛順著詩人的目光,從這座山望向那座山,從森林望向田野。無論我們看哪裏,都是綠色的,郁郁蔥蔥的,快節奏的,充滿了初夏的力量。“白滿川”和“川”都是平原平地的意思。田裏的水滿滿的,照著天光又亮又白。這也是初夏的感覺。
秭歸之聲裏雨如煙,節奏慢了下來,杜鵑聲如煙,是晚春的壹景。子規,即布谷鳥。傳說杜鵑鳥常在春末夏初日夜啼鳴,其悲音常見於表達傷春、思鄉、悲傷之情的詩詞中。然而在這裏,布谷鳥的出現與春天的憂傷無關,而是田園生活的點綴。在春天和夏天的鄉村,布谷鳥的叫聲很常見。在農村,人們模仿它的叫聲,給這種鳥取了許多可愛的綽號,如“割麥播種”、“割麥插秧”、“呱呱呱呱”、“果果谷”、“打麥”等...這裏出現的“子規則”充滿了詩意。
細雨如煙,籠罩著世界,給郁郁蔥蔥的林野增添了壹份濕潤舒緩的感覺。
四月的農村,人們忙著采桑、養蠶、插秧。它非常繁忙。但詩人寫的時候,有壹種舒緩的、悠然的閑適。這是怎麽做到的?秘訣就在於“閑人少”這個詞,意思是“閑人少”,而不是“有多忙”。有沒有跟著他去打聽有沒有“閑人”躺在樹下,或者八卦現在和現在的事情?而看著妳這樣,妳是不是也在悠閑自得,饒有興致的看著這壹切?
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生活中的場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然而,許多人仍然對農村生活有記憶。插秧、割稻子、曬糧都是苦活,不容易。詩人以壹個旁觀者的視角寫作、插田、采桑,充滿了詩意。全詩色彩豐富,動態妥帖,渾然天成。
四月,是初夏。有蟬,有鳥,有青蛙。天是藍的,水是白的,風是暖的,田野是綠的,人是慵懶舒適的。
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