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袁巷流不息,屈子為何怨?
秋風起黃昏,颯颯楓樹。
翻譯:
沅水、湘江滾滾向前,屈原被漢奸打了,不能實現大業的悲哀有多深。黃昏時秋風習習,三閭寺附近的楓樹沙沙作響。
戴樹倫(732-789),唐代潤州金壇(今江蘇省金壇縣)人,為官又客居。三閭博士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正式頭銜。三閭大夫廟,或稱曲子廟,位於湖南汨羅縣汨羅江畔的於人山上。這首《全唐詩》的題目是《過三閭寺》,內容略有不同。《三閭醫生的廟宇》是壹首五行詩,是現代詩歌中排名第壹的微型盆景。
屈原忠君愛國,卻屢被釋放。他先是被楚懷王流放到漢北,後來又被青香國王流放到江南。晚年,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屈原流落湘江。看到國家的破敗和死亡,他極度絕望。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沈於湘江支流汨羅江。屈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在湖南,沅江和湘江是湖南的兩條主要河流。因此,戴的這首古詩是從兩江開始的。
“袁巷流不息,屈子何苦怨?”。戴以江喻悲,以壹望無際的江喻屈的悲怨。河流是客觀事物,怨恨是主觀情感,看似無關緊要。把它們聯系在壹起看似不可理喻,但卻是文學真理,不可理喻,妙不可言。美在於多愁善感。在情感沖動強烈的情況下,人的感受和感知往往會染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前兩首詩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屈原的深切懷念,又含蓄地贊美了屈原不朽的精神和永恒的靈魂。
“秋風起黃昏,蕭蕭楓樹”。從字面上可以翻譯為:夕陽西下,秋風起,楓葉颯颯。只要讀者對屈原的生平稍有了解,就不難看出戴內心的悲涼和無盡的今昔之感,這是對屈原哀情的深化。夕陽和秋風,這兩個特定的時間和景色容易讓人傷感,《楓林》更多的是和逝去的人有關。
這首詩具有詞短情長、情淺情遠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表達抽象的思想。正如這首詩所說,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正是屈原的偉大人格,讓後人在史書上鄭重地寫下“雖有三楚,秦必亡”。也正是屈原的偉大人格,激勵著這片土地人才輩出,讓“唯楚有才”成為壹個傳奇故事。推而廣之,屈原的人格和作品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