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亮?那個第壹眼看上去不怎麽健談,但是樸實,老實,樸實,卻夢想成為詩人的傻大兵?他是個典型的詩迷,特別喜歡寫詩。他還在“貓耳洞”寫了很多小詩,自稱是貓耳洞的“詩人”。然而,十幾年後,他成了壹個稍有名氣的“文化使者”。和石曉亮取得聯系後,我粗略翻了翻他的紫砂書畫網、《壺畫禪談》博客和特意送來的壹大疊書刊,才得知他現在的筆名是小陽,藝名是壺道士,名字是民間的符濤。於是,我不得不去探尋他艱難曲折的人生演繹生涯,從壹個貓耳洞的詩人到涉足書畫,從壹個軍官到民間文化的專業人士。
軍營裏夢想成真。
1963年4月,石曉亮出生在桃竇宜興宜城鎮巷頭大隊東山堡隊的壹個貧苦家庭。那時,三年的自然災害剛剛結束。石曉亮的父親曾經是翼城港的搬運工,1960被派到生產隊當班長,母親是個不識字的農民。本該是城市戶口的石曉亮變成了鄉下娃娃。那時候教育環境很差。他從巷頭小學,巷頭中學,十裏牌中學都沒上好學校。因為沒有校舍,他初中在普通農民家裏上課,也在窯洞裏自己的板凳上上課。所以直到高中第壹年,石曉亮基本上沒有讀過多少書。讀書期間,他也放過牛,種過苗。到了高二,隨著高考的恢復,石曉亮跳出農業大門的念頭日益強烈,他覺得很難在三分田裏成就壹番事業。高二要走十多裏路。我早上五點鐘離開,七點鐘到達學校。冬天特別冷,我沒有像樣的衣服褲子穿。我只有壹雙半舊的布鞋,有時候不忍心穿,只能赤腳走路上學。當年,所有的腳和手上都沾滿了紫色的血。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石曉亮學習非常努力,壹直想跳出農場,走出農村。高考時,由於農村中學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比較差,加上他基礎打得不好,高考落榜孫山。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在努力尋找機會。
石曉亮特別想繼續讀書,但由於家庭壓力大,經濟困難,他無法繼續復讀,他的大學夢很難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唯壹的路:當兵,努力考上軍校。1981年6月在山西入伍。在部隊,石曉亮壹邊刻苦參加軍訓,壹邊偷偷復習文化,很快就找到了壹份好工作——給領導輔導文化。在給領導補習文化的過程中,他的文化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和提高,真是壹舉兩得!有誌者事竟成。在上級的鼓勵下,他鼓起勇氣進了軍校。通過自己的努力,他終於以高分考上了長沙炮兵學院,圓了他進軍校、讀大學的夢想。1985畢業後分配到石家莊某集團軍當排長。那時,石曉亮是如此的驕傲!畢竟他實現了從軍人到軍官的跨越,他要回到家鄉,讓鄉親們看看他有所作為!當了軍官,他穿上了四兜幹部服。他也默默發誓要在部隊好好幹,做出壹番事業,得到上級的提拔和重用。
去嶗山打仗為他提供了詩歌創作的平臺和機會。1984年老山、遮陰山收復後,中越邊境戰事依然十分緊張。出於練兵的目的,中央軍委拉了大批軍隊到“兩山”輪戰,石曉亮的部隊也在輪戰之列。當了不到壹年的排長,就跟著部隊到了依然火藥味十足的老山前線。他很幸運,他的上級給了他壹個選擇。他可以從事軍事或政治工作。是去總部當軍事參謀,還是去政治部當軍官,由他自己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他選擇當壹名政治官員。他認為政治軍官可以寫文章,在報紙上發表,這樣會出名,腦力勞動多,打仗風險小。於是,他去了政治處當軍官,隨部隊去了老山前線。
激烈的戰場生活是軍事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那時候,在前線每個連隊的墻上,在貓耳朵的嘴邊,幾乎都能看到“醉臥沙場,不要笑,妳在古代打過幾次仗?”、“風蕭蕭水寒,壯士去而不返”、“壯士饑肉笑談渴匈奴血”。對於從事宣傳工作、熱愛詩歌的石曉亮來說,寫詩的欲望自然會萌發。當時他的文學功底還很單薄,但前線的戰鬥生活是軍事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再加上身臨其境的意境,讓我有了業余時間去探索和磨練。他開始閱讀書籍、報紙,並嘗試在戰鬥間隙寫詩。我終於在貓耳洞寫出了我的第壹部小說《我是流星》:我是流星/我沒有離開銀河/為-/南山群永遠展現青春魅力/雲雀永遠無憂無慮地歌唱/海平面永遠沿著視線延伸/我從北方星座滑翔到南方星座//我在國防綠中滑翔/留下壹片綠色燦爛的世界/我在三分紅中滑翔/留下壹條閃亮永恒的軌跡//我是壹顆星。5月26日,1987,這首處女詩終於在《文山日報》上發表了。他的第壹部小說的出版讓他很開心,也增加了詩歌創作的動力。此後,的詩歌泛濫,他僅在20家報紙上就發表了《軍人的浪漫》、《貓耳洞的回聲》、《泥土》、《軍人》,其中包括《笑花花》、《嶗山蘭》、《文山報》、《宜興報》、《戰友報》、《解放軍生活》和《解放軍報》。媽媽?貓耳洞等30多首詩。他的詩雖然不是劃時代的經典,但卻有著強烈的時代色彩,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戰友們的稱贊。在這壹時期,石曉亮真的為自己是壹位偉大的詩人和作家而自豪。他為戰友稱他為“貓耳洞詩人”而竊喜。更讓他高興的是,由於在前線的出色表現,他創作了許多鼓舞士氣的詩歌,獲得了許多立功嘉獎,為後來的提拔重用和晉升到中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此,他自己也感到無比欣慰。
無心插柳柳成蔭。
部隊回石家莊後,石曉亮師從著名詩人、書法家、現任全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余旭。那時,石曉亮對書法壹竅不通,沒有感情。那時候我跟老師當學徒,就是為了送幾首小詩。後來經常看先生寫書法,給他介紹了河北畫院著名藝術家韓愈、院長、壹級美術師鐘長勝、河北師範大學教授、(已故)、河北美術出版社總編輯趙貴德等壹批文化名人。利用工作之便,石曉亮去北京會見了著名畫家,如吳冠中、沈鵬、尹瘦石(已故)、白雪石和秦嶺雲。隨著交往的緩慢和人際關系的擴大,石曉亮漸漸喜歡上了字畫,想通過收藏字畫做點工作,為家鄉的文化事業做點貢獻。實際上,石曉亮的人生過程就是對書畫的認識,逐漸發展為對書畫的迷戀,從不熟悉到認知、喜歡,再到潛心研究的全過程。
1992年5月,第二屆陶瓷藝術節在宜興舉辦。石曉亮邀請了河北畫院的蔣峰、鐘長生參加,在宜興結識了壹批外國書畫家,從中得到樂趣,增長了見識。從65438年到0993年,石曉亮從石家莊調到駐紮在他家鄉的壹個炮兵師,又幹了8年,從新聞官到政治部秘書再到團的科長。1995年,石曉亮邀請河北著名山水畫家鐘長勝、花鳥畫家虞雯、鎮江畫院院長李偉成到宜興,在徐悲鴻紀念館舉辦展覽,買斷了他們每人的20多幅畫,引起了壹定的反響。展覽結束後,石曉亮聯系鐘長生,請他畫江南的風景。他們兩人應邀赴約,深受啟發,創作了許多有價值的作品。鐘長生白天寫生,晚上作畫,石曉亮白天欣賞自然風光,醞釀詩詞,由此產生了《鐘長生山水畫鑒賞——江南園林水鄉系列》詩畫合集,被國內多家電視臺、報紙宣傳。
這本書出版後,石曉亮特別想在這方面有所成就。做了兩年政治部秘書,他有了辭職的想法。
自己創業,臘梅聞香。
石曉亮是第壹個敢吃螃蟹的人。2001,軍隊轉業幹部首次實行雙向選擇,既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自主擇業。他拋棄了世俗的偏見和親友的善意話語,不自在,所以他勇於做自己選擇工作的第壹人。“小洋”這個筆名是他在決定自己擇業,決定走文化傳播這條路的時候取的。他說因為選擇了新的起點,所以給自己起了新的筆名,開始了新的道路;其次,“笑揚”也是他的壹種生活方式,壹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另外,“小陽”和他的本名“梁瀟”也有些諧音。
每個人的環境和條件不壹樣,對生活的意誌也不壹樣。當他第壹次出現時,石曉亮就像大海上的壹只小船,沒有方向。在無錫呆了近壹年後,石曉亮準備成立中國新聞社無錫分社。但在實際操作中,他覺得很難建壹個空對空的陽臺,因為它是連著別人的。如果陽臺的壹邊塌了,它也可能塌。於是,他開始考慮完善自己的計劃。石曉亮喜歡學習書法和繪畫。雖然成就不大,但這麽多年來他樂在其中。他認為:中國的書畫具有傳統的民族精神,紫砂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品牌。如果家鄉的紫砂能和字畫結合就太好了。這樣對於藝術家和喜歡茶文化的人來說,有著巨大的魅力。這麽好的土壤,這麽好的機會,怎麽能不抓住呢?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踏踏實實的做這樣壹份事業?石曉亮開始有了新的夢想。
過程是自己享受的,結果是給別人看的。別人壹般只看到妳的結果。想要成就壹番事業,就要有自己的壹片天地。石曉亮對成功的渴望非常強烈。當時他的跳槽費用全部加起來只有1.3萬,加上家裏的積蓄,有20多萬。僅憑這點小錢,是很難創造大倉位的。做生意,需要有承擔風險的精神。帶著這種想法,石曉亮騎著摩托車在宜興跑了30多趟,終於拿下了壹個並不起眼但很有發展前景的地方。還是在解放廣場,有點荒涼,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在他看來,位置不錯,但還是讓他很頭疼。雖然解放廣場京西大廈壹樓面積近1100平米,但是房子和裝修加起來300萬。他怎麽會有這麽多錢?然而,他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他想:解放廣場是個理想的地段,風水好,環境好,價格合理,更適合辦個文化藝術沙龍。創業需要敢於冒險的勇氣,於是他賣掉自己的老房子,找親戚朋友借錢,再從銀行貸款654.38+0.85萬元,終於創辦了江南第壹家民俗文化沙龍。
起初,石曉亮對書畫的感情只是壹種模糊的熱愛。但是我真的很喜歡也很了解中國的書畫。2002年底,我自費在宜興美術館舉辦了壹個展覽——當代新文人畫代表人物朱新建個展和石曉亮作品展。石曉亮的戰友楊海寬在石家莊喜歡書畫,很大程度上向他推薦了朱新建。那時,他對朱新建沒什麽感覺。他不討厭朱新建的畫,但他不喜歡他們到這種程度。朱新建的畫,帶過來的時候很臭,但是裱起來掛起來以後,每天都感覺不壹樣。在那次展覽中,石曉亮在展廳呆了壹周,壹直在看朱新建的作品。看了壹個星期,石曉亮覺得眼前壹亮,覺得豁然開朗,以至於以後太愛這門藝術了。中國畫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在石曉亮沒有過多接觸書畫之前,他壹直認為繪畫是寫實的、美的、完整的。朱新建的畫把他的觀點轉了180度。他認識到,藝術要自然、平實、直白,更要有味道,風格是第壹位的。中國畫的風格是人性的本質,人性的直接就是最好的藝術,不表達官本位,不虛假成分,不誇張,不張揚。它直接表達了壹顆平實、寧靜、深遠的心,讓妳靜下心來,去。這就是為什麽石曉亮對朱新建如此偏愛,如此仰慕,如此鐘情,因為他得到了朱新建繪畫的內涵和精髓。朱新建的繪畫對石曉亮的人格培養、個人藝術觀的確立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那以後,石曉亮更想做這樣的事。文化藝術沙龍應該是什麽,應該做什麽,怎麽走這條路,他有壹個清晰的想法。
展覽還寄托在別人身上。畢竟,石曉亮沒有經濟和社會地位來支持它。他只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勞動,取得了壹定的影響力和成就。有壹次他搬了新房,孫建平的父親,宜興廣播電視報的總編輯,正好住在樓下,他幫忙裝修。通過總編輯的父親,石曉亮和孫建平得到線上。孫建平告訴他,報紙想開設壹個藝術收藏專欄。承包的話,可以交壹點版面費,可以做點廣告,也可以做宜興火熱的紫砂收藏。當時,石曉亮想在報紙和電視上有壹個專欄來發泄他的想法和展示他的研究成果。經與本報商量,特刊命名為《楊賢集》,宗旨有四:崇尚傳統、探索藝術、引導收藏、推新人。由此,石曉亮接觸了壹些畫家、陶藝家,擴大了交流面和群眾認知度,走上了與紫砂結緣的道路。
辦報過程中有起有落。起初,石曉亮不知道該做什麽,做什麽樣的布局,他沒有主意。要承包專版,壹要給報社交壹定的費用,二要有品位,寫文章有格調,推出有實力的欄目。到現在,石曉亮已經辦了128期,很多看了這壹頁的讀者都給他寫信,說這是宜興的中國文化報,中國文化報就應該這樣。那時候的石曉亮基本每天加班,白天跑陶藝家,晚上加班寫稿子校對,壹遍又壹遍修改,力求無差異、高質量、高品位。這份對石曉亮影響最深的報紙,積累了很多資料,交了很多朋友,寫了很多文章,提高了他的鑒賞能力。
風從四面八方來,名聲遠播。
中國歷史悠久,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尤其是中國畫,是直指內心的,只有靈魂碰撞,感情流動,才能深刻體會到繪畫的魅力和誘惑。2004年9月19日,地處江南繁華鬧市的宜興市解放廣場張燈結彩,裝飾壹新。這裏成立了集文化藝術研究與收藏(中國新文人畫與文人紫砂陶藝方向)、編輯出版、藝術展覽論壇、設計創作為壹體的綜合性、學術性、研究性、交流性民間組織八面來鳳堂。
10年來,石曉亮八面來鳳堂組織策劃展覽、論壇百余場,編著出版了《宜興陶與文人畫》、《朱新建國畫》五卷?八面來馮唐藏畫,中國中青年紫砂十二件,協助宜興市農林局出版《陽羨茶》壹兩卷以上,與宜興廣播電視報合辦《陽羨集》特刊128,與福建南平閩北日報合辦《壺上品茶》200余期,與香港大公報、香港大公報合辦,收藏了數以萬計的書畫作品和紫陶作品,包括當代新文人畫家朱新建和楊帆,以及當代著名的紫陶藝術家。聯合香港大公報、福建閩北日報、無錫日報、宜興日報等主流媒體,建立了自己的宣傳平臺,策劃宣傳了全國300多位文人畫家和紫陶藝術家。免費接待國內外遊客近50萬人次,向全國藝術愛好者免費贈送價值百萬元以上的書刊。從四面八方湧來的風堂已成為新文人畫和江南紫砂陶瓷界乃至全國關註的焦點。與福建省南平市宣傳部、閩北日報社共同研發了與茶、茶齊名的大武夷文化紫砂壺系列,影響力空前。到2065年4月14月02日“品茶壺”進入福建廈門,10月65438+10月18日“大武夷文化壺”進入第六屆武夷山海峽茶博會。短短四年間,石曉亮在全國近20個城市成功舉辦了26屆。
石曉亮的成功和壹系列措施從四面八方來到馮唐,引起了當地和國內主流媒體的強烈關註。2006年《為了藝術的夢想》采訪發表在《轉業軍官》第11期。2007年建軍節期間,江蘇衛視拍攝播出專題片《風墨飄香八面》;2007年4月13日,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與陶偉傳媒壹起傳播傳統文化》;2008年3月31日,無錫日報二版頭條刊登了《從軍人到“民俗文化大使”——石曉亮弘揚和傳播地方文化劄記》壹文;2008年9月23日,現代家族報15頭條刊登了通訊《壹個轉業幹部發起的文化事業》;2009年第四期《轉業軍官》發表了他的自撰文章《在小沙龍裏做大文章》;他的獨立創業經歷和成果被收入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蘇轉業軍官故事集》壹書。2010高爾夫旅遊雜誌創刊號發表《有形天地,無形幹坤——石曉陽<與世界和諧相處>》9月,雜誌發表《民俗文化大使,五行屬“瑞”》壹文;2010年5月20日,石曉亮受邀協辦“軍轉幹部創業論壇暨軍轉幹部建軍20周年座談會”;2011,高鐵吧SGO海南專刊第五期,發表《三個知識分子:傳承紫砂文化,開啟意識之門》等文章。
10年來,八面風堂壹直受到各界名人的青睞和推崇。原上海國畫院副院長、著名篆刻家韓天衡壹針見血地說:“沒想到,壹個民間文化藝術沙龍,是我的壹個學生開的、關的,而且是壹個軍隊轉業幹部辦的,所以可以稱之為‘江南文化藝術沙龍第壹家’”;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經常去八面來馮唐。他非常驚訝地看到,八面來的馮唐變得越來越繁榮。他說:“壹個純粹的民間文化藝術沙龍,能在宜興這塊特殊的土壤裏生存發展。在北京很多私立和公立的博物館、美術館,日常活動很難開展,有的甚至要靠租門面來維持。中國書畫網總編輯王勇勇發帖:評論家賈說,第壹次聽的談話,他有壹種感覺,如果帶了壹個研究生,這個研究生會天天跟著他,把他說的話記錄下來,然後整理成小冊子,就像羅丹的書,就像歌德的書,最終會成為經典。今天,有人做到了這壹點;著名藝術評論家李小山來到八面風音樂廳後觀看了十分鐘。他說的第壹句話是:沒想到,沒想到,沒想到,壹個小小的宜興居然有專門收藏和研究朱新建畫作的地方。李小山還說:“《八面迎風堂》因其對朱新建作品的研究和收藏而具有深遠的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畫家楊海寬說:“八面來風堂主人,五年問大豐,終聚大豐談藝術,似謂當代五光會元。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豐談藝術》成為2007年美術類暢銷書之壹。
從四面八方來到風堂是從石曉亮壹個人開始的:從“貓耳洞詩人”;從拜訪千千萬萬的書畫家和紫砂陶藝家開始;從妳帶回來的藝術品開始;從中新社無錫分社開始;從購買著名畫家朱新建的壹百幅畫開始;從第壹次策劃展;從太湖文化藝術傳媒中心出發;從2004年9月19,八面風堂誕生。來馮唐的八面從“以文養文,以藏養藏”的經營理念出發;從“歸零”和“拾遺補缺”的思想入手;從100多個展覽和論壇開始;從大豐覃逸、洋縣茶葉、朱新建國畫入手;從《陽羨集》、《大公報》、《閩北日報》開始;從宜興陶藝與文人畫系列開始,將文人紫砂陶藝與當代新文人畫相結合;從第壹屆“壺畫論壇”開始;從“大武夷文化大師紫砂壺”系列活動開始。石曉亮從他的處女作小說《我是流星》開始;從放棄官場開始;從拜訪畫家開始;從第壹次收集;從軍人開始選擇自己的工作;從買房立堂開始;從壹系列關於文化和藝術觀察的文章開始;從采訪朱新建的壹百多萬文字記錄開始;從編輯壹系列文化藝術繪本開始。從民間文化藝術大使做起:從民間藝術的觀察和研究做起;從清代陳曼生紫砂文化的傳承說起:從新文人畫與紫砂陶藝的結合入手;從茶壺與武夷山巖茶的完美聯姻及其系列活動開始;從壺畫論壇的連續茶話會開始;從拜會武夷山儒釋道大師,當面討論壺開始;來自宜興的陶豆?茶鄉武義開始了“壺茶齊名”系列活動;從給幾百所大學講課開始,從甘當文化的“蟻工”開始,從“文人陶瓷”的研究開始;從江蘇宜興-景德鎮,江西-武夷山,福建-浙江龍泉,建立了四省四市之間的文化藝術圈。每壹個開始都是石曉亮敢於突破常規的策劃主題;每壹個開始,都是從四面八方來到風堂的八年碩果累累的見證;每壹個開始對新文人畫和紫砂陶瓷界都有著前所未有的意義。
從貓兒洞詩歌的愛好者到民間文化的使者,石曉亮成功完成了從軍人到商人的角色轉換。從想出人頭地到造福大眾,繼承和傳播民間文化,石曉亮實現了兒時的成名夢。壹個喜歡並被藝術氛圍和魅力強烈吸引的人,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藝術,吸收更多的營養,培養壹個比自己更重要的內心世界。正確面對人生,面對各種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事實,應該是所有追求自我發展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