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是忠義。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精忠報國。不管皇帝是賢主還是昏君,都要堅定不移,無條件服從。所謂“叫我死我就得死”就是這個概念。關羽就是這樣的人。即使面對漢獻帝這樣的末世君王,關羽也表現出莫名的忠誠。徐天打獵時,見曹操僭越,關羽“出刀奉承,欲斬曹操”。好在劉備的“搖手送眼拒使”沒有釀成大禍。可見關羽對君主還是有很強的忠誠的。這種思想,甚至在被困曹穎前後,也有不同尋常的表現。關羽投降前,條件之壹是“降漢不降曹”。投降後,曹操為了籠絡人心,封關羽為“守亭侯”。結果關羽第壹眼就不肯接受大封,直到曹操把它改成了“漢壽亭侯”。關羽的“義”主要表現在他與劉備、張飛的“桃園之誼”,“不想同年同月同日生,想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對“義”的最好詮釋。對劉備如此,對善待自己的曹操也是如此,以至於華容道“放走曹操”的出格之舉,看似有背叛大哥、違背軍令之嫌,但也正因為如此,關羽的《美國往事》才更為襯托。當然,無論忠義,關羽是劉備最死心塌地的。沒有巨大的忠誠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的壯舉的。
第二,外觀重。關羽形象好,不是因為他帥。《三國演義》裏有很多帥哥,比如呂布、趙雲,但這些人都是常規意義上的帥,沒有關羽那麽有特色。小說開篇不久,羅貫中就對關羽做了重點介紹:“他身長七尺,胡須壹尺八寸,面龐重如棗,唇上抹著朱砂,兩眼通紅,眉毛橫臥,相貌英俊威嚴。”這是關羽剛出道時的形象。想到她當時窮困潦倒,沒有人支持,真的不簡單。後來跟著劉備,生活條件好了,關羽更威風了。黃巾起義爆發後,關羽跟隨大哥平定叛軍,手裏也有了方便的“家夥事”。關羽的兵器非比尋常,就是青龍偃月刀,又稱“冷艷鋸”。這麽好的皮膚,配上這樣的武器,氣勢如虹。被困在曹操陣營後,為了安撫他的心,曹操把自己俘虜呂布的赤兔馬送給了關羽。現在,它更強大了。斬了顏良、文醜,過了五關,斬了六將,名聲遠播。如果這些僅僅是關羽勇猛的表現,手裏拿著壹本《春秋》,身邊站著關平和周倉,那就更是錦上添花,給關羽的形象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後來,關羽的形象近乎傳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關羽已經是壹個了不起的中國人了。可惜關羽失去了荊州,打敗了麥城,最後被殺。後來,為了紀念關羽,人們把他的畫像掛在家裏,並供奉香火。幾經波折,關羽成了大賈商人和普通百姓的財神。
三是濟世利民。關羽的壹生,轉戰天下,並沒有真正的濟世利民。尤其是荊州孤軍之前,基本都是攻城略地,戰場占優。充其量只是壹個戰爭將軍的角色。要說關羽拯救世界,造福人民,應該是人民的主觀願望。據《三國誌》記載:“關(禹)對兵好,對文士驕”。傲而不辱,其實迎合了人民群眾最大的心理欲望。驕傲代表壹種希望和壹種情感。相反,這種情感是普通人夢寐以求的。在中國,人們在評價壹個人時,往往會有強烈的感情和傳奇色彩。人們普遍認為,任何敢於犯罪的人都應該是壹個為人民說話的好官。關羽的另壹個特點正好說明了這壹點。善待士卒,這不就是人民熱切期盼的形象嗎?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普通人能這樣對自己的劣等人,當然不壞。雖然,關羽的所作所為並不能讓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但人們,尤其是後人,願意相信關羽是這樣的救世主,是這樣的好幹部,總有壹天真的會出現在他面前。換句話說,關羽的人格符合千百年來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和普通人的政治向往。這樣就不難理解後人對關羽個人崇拜的日益高漲。
第四,不貼近女性。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不是唯壹壹個不親近女人的人。趙雲對趙凡嫂子的話同樣義正言辭,令人敬佩,但這只是因為趙雲不想嫁給壹個再婚的人。不要和別人說話,好色的人很多。就連張飛也沒有真正接近過女人。看起來像個粗人的張飛將軍,在混亂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帶了壹個女人回家,生了兩個女兒,並先後嫁給了夏侯霸的妹妹張飛青睞的女人劉禪。關羽的不忠不僅僅表現在和平時期,在前途未蔔的非常時期,也可以失去野心和氣節。那時,當我被困在曹穎時,我對我的兩個嫂子很尊敬。我經常“坐在蠟燭旁邊”,從來沒有任何胡思亂想。為了迷惑關羽,贏得他的芳心,曹操獻上了十個美女,關羽卻“把所有的美女都送到內門去伺候小姨子。”這樣的舉動,就連詭計多端的曹操也沒有辦法。在坐鎮荊州之前,關羽從未接觸過女性。或許他是擔心沒有未來,但他只是接受了管平這個養子。後來劉備和他結婚,生了壹男壹女。關羽其實有很多機會。在曹穎是壹個機會,後來獨自坐在荊州仍然是壹個機會。天高皇帝遠,大哥不在身邊。誰能管好自己想要的?但除了為大哥舍命,關羽基本上沒考慮過個人問題。沒有壹顆堅強的心和決心,幾乎不可能有如此的英雄氣概和紀律。
綜上所述,關羽不僅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國民間的“形象大使”。這樣壹個符合傳統觀念和歷史文化的典型人物,怎麽能不讓人民把他當神壹樣崇拜,敬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