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染臺階,鳥語花香”的對聯就像壹個特寫,由遠及近。從祠堂外到內,描述的是丞相祠堂的內部。“春草染階”是承襲第壹句的丞相祠堂。“反思”是幌子,步驟是步驟。綠草倒映臺階,說明草深草高,遮住了臺階。“自我”就是壹個人,只做自己。綠草生於綠,春色嘗於美。言下之意,諸葛亮的祠堂壹直無人問津,祠堂缺乏管理和修繕,遊客很少來此。“還有鳥兒在樹葉下快樂地鳴叫”是古柏森森繼續第二句。黃鸝隔葉,可見樹木繁茂;黃鸝在樹叢中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地叫著,但是那只鳥被茂盛的樹葉遮住了,只能從樹葉間聽到它的嘰嘰喳喳聲。這兩句是對句,寫的是武侯祠的特寫。仿佛詩人踏上了綠草掩映的臺階,穿過了枝葉繁茂、黃鸝鳴唱的林蔭夾道。同時也包含了碧草和黃鸝不了解人事的變化和朝代的更替的意思。這兩句是情景交融,“自”和“空”兩個字自然別出心裁,融於憂傷之中,美景好音與無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對於這兩首詩,杜甫詩歌的批評者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抒情,不是真寫景”,兩者當然都有壹定的道理。不過,更確切地說,這兩句話應該算是“景語含情,情語含景”這就好比宋代範在《夜談床》壹書中所說的“景和而不離”這樣的例子在杜甫的詩中屢見不鮮。比如杜甫在夔州時,寫過壹首《武侯祠》的詩,開篇兩句:“遺庵丹青,空山草木。”寫寺外景色的荒涼,表達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荒涼的哀愁,就是壹個生動的例子。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景名二,而不可分。上帝對詩人來說是無限的。有技巧的人在場景中間是有感情的。”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可以說真的達到了這種境地。
腹聯“第三召以國事為重,兩代以真心”。“三訪”,三訪,“常鬧”,多鬧。“天下之計”指的是治國平天下的戰略策略。“三召重臣”指的是劉備三次到草堂,請諸葛亮出謀劃策,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蜀漢。這句話凸顯了諸葛亮的偉大才華。“兩朝”指的是蜀漢的劉備和劉禪。“開”造大業,“助”助危機。“開放經濟”對應“兩朝”“老臣心”指兩代輔佐,永遠忠誠,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也是對偶句,寫的是諸葛亮的壹生成就。諸葛亮壹生輔佐蜀漢文武,成就斐然。詩人用兩句話十四個字來概括,突出了諸葛亮的偉大才華和忠誠,抓住了諸葛亮壹生成就的重點。這兩副對聯特別厚重,寓意豐富,既生動地表現了諸葛武侯的偉大才華、報效國家的艱辛和壹生的功績,又生動地表現了他矢誌不渝的精神和品格。同時,他鄭重地揭示了詩人仰慕諸葛武侯的原因。因為這幅對聯是全詩的重點和核心,詩人從壹開始就暗暗扛著斧磅,不斷造勢,壹路盤旋,這才重點突出,用了強有力的筆墨。這也符合韻中“壹強壹弱”的寫作原則。這幅對聯也是杜甫論詩的壹個例子。本來抒情性是詩歌的突出特征,壹般沒有討論。但在這方面,杜甫打破常規,經常把議論放入詩歌中,這不僅使他的詩歌與眾不同,也體現了杜甫詩歌的壹種技巧。清代沈德潛曾說:“人們稱詩為主要人物,而非主要論點。似乎是這樣,但也不盡然。.....但討論必須是情緒化的。”對杜甫詩歌的探討,正是因為其情感魅力,不僅沒有沖淡詩歌的氛圍和完整的意象,反而使詩歌的抒情氛圍更加濃厚,意象更加豐滿。秋說這兩首詩“莊嚴悲壯”;蒲啟龍認為這幅對聯“句法上像金鑄成,很容易打開;它也像金子。“很有見地。尾聯“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出發”,軍隊出征,“未完”,指的是贏了還沒贏就打凱,還有“先死”,人先死先於業。這幅對聯上承五六句,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奉獻精神的崇高敬仰和對其未竟事業的惋惜。上壹句,諸葛亮為了統壹天下,六出祁山。當他最後壹次開始職業生涯時,他死在了部隊裏。”英雄”是壹個統稱。千百年來,很多英雄在達不到目的的時候,往往會帶著仇恨死去。這兩句話描述了諸葛亮的結局和深遠影響,突出了開始的不成功和永遠的怨恨,加強了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兩首詩兼具敘事性和抒情性,敘述簡潔,情感真摯,力量感人;再加上前面六句話的有力鋪墊,讀者感覺既有精神,又有回味。清代王漁洋曾說:“為詩歌做點健康的事總是必要的。”沈德潛也認為“走出距離”是結束壹首詩的好方法。所有這些美都在這首詩的結尾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悼念古跡的作品。有些人像往常壹樣去壹個古跡寫壹首詩。有沒有什麽情緒在裏面?有點,但不深刻。我們說杜甫是抒情的對手。在悼念古跡的詩中,雖然是關於古代的,但也表達了他內心的感受。書香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前四句主要是寫景,借景抒情,後四句主要是寫物,借物抒情。前後部分由壹個“自”字和壹個“空”字聯系在壹起。前四句主要表達了對諸葛的敬仰和諸葛精神被遺忘的悲哀。後四句主要表達了對諸葛亮成就的贊美和對諸葛亮精神無限追求的情懷。全詩通過描寫武侯祠的景色,總結諸葛亮的人生成就,既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又寄托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感悟和自身的經歷。這首詩似乎表達了哀悼過去的感情,但實際上這也是作者內心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