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六大謎題之壹:李白長什麽樣?
對於這樣壹個優雅瀟灑的詩人,人們想象他應該是頗有靈氣,有點仙風道骨的類型。李白就是這樣的人。
目前史料中並無可信的李白傳世畫像,更常見的出自明代《古人頌》的畫像也無可靠依據,純屬虛構。在我看來,真實的李白可能比這幅畫像更有靈氣。
看過李白的人都說他的眼睛是亮的。比如郝偉的《李翰林集序》裏說他“雙目炯炯,如饑虎”,也就是說李白的眼睛是明亮的,如饑虎。崔宗植《十二白贈李》中說,眼睛照亮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由此可見,李白是壹個眼神非常靈動,看起來非常機智的人。
至於他的身高,他在與韓的《荊州書》中說:“雖不足七尺長,卻心滿。”據此推測他的身高在1.7米左右,在唐代算是高個子了。
李白六大謎題之壹:李白的性格是怎樣的?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是壹個外向的人。首先,李白口若懸河。崔宗植對李白的贊美振振有詞,絕對驚艷。李白自己記錄了他的堂弟李陵問他的話:“哥哥的心、肝、五臟都燦爛嗎?”不然為什麽要張嘴寫下來?”(《命令送我奴弟趙婧去龍門參軍過冬》)兄弟,妳五臟六腑都燦爛了吧?不然怎麽能口若懸河,文采飛揚呢?李白聽了很得意,特意把這段話記錄下來。
其次,李白愛喝酒。李白愛喝酒,婦孺皆知,不贅述。這裏我想強調的是:喝酒成就了他,不喝酒就沒有那麽多文藝詩;喝酒也傷害了他,讓他的事業充滿了坎坷。
第三,李白重視財富和正義。有學者認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較有錢。李白離開四川後,環遊世界,短時間內花了30萬。開元中期,壹鬥米十三,那麽30萬元可以買23000鬥米,可見他在當時是極其富有的。但是,李白絕不是奢侈浪費、揮霍無度的富二代。他樂善好施,重視財富甚於正義。據他自己說,每當看到有才華又落魄的兒子,都會幫他壹把。李白壹生都是看不起錢的,這就解釋了他的名著《進酒》中的壹段話:“為什麽說,我的主人,妳的錢沒有了?,去買酒,我們壹起喝!。五花馬,千金秋,把它們交給男孩,換來好酒,與妳壹起,賣盡千古愁。”不要以為李白是把他的馬和毛皮大衣拿出來裝酒。他正在賣主人袁丹秋家的馬和大衣:主人,妳為什麽說沒錢?不是有五花馬金袍嗎?告訴妳的孩子拿出來換吧!今天妳可能會覺得李白真是臉皮厚。其實當時的文人講究視金錢如糞土,至少對於追求金錢的人是這樣的。所以,對於李白和他的朋友們來說,賣給誰並不重要。這是輕財重義。
另外,李白身上還有俠氣。李白在詩中多次提到自己練劍,據說還殺過人,自稱勇武正直。《李翰林集》序言說他“不及任俠,有幾只手”,意思是他少年時殺了幾個人。李白自己的《俠客行》曾說:“十步殺壹人,千裏留身後。我刷了刷衣服,以我的名義去躲了。”李白雖然沒說俠客是自己,但大概是在描述自己的青春吧。但問題是,李白真的殺過人嗎?如果他殺了人,為什麽政府不追究?
此事撲朔迷離,無明確史料佐證。《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郝偉,所有關於李白生平的內容均出自李白自述。所以這到底是真的還是李白的誇張不得而知。即使它真的發生了,也很可能是有原因的,因為李白自稱“任俠”,這是壹個在歷史記錄中常見的詞。幫助弱者和做好事被稱為任俠。李白殺的人很可能是地痞、惡霸甚至強盜,否則也不會這麽大張旗鼓地宣傳,政府也沒有處罰他。或許也是因為李白殺人是好事,所以從寬處理。
當然這只是推測,因為沒有其他史料支持此事,所以只能懷疑。但李白如此津津樂道於此事,可見他確有濃厚的任俠風格。另外,李白是道士,崇尚道教。這大概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李唐時期尊道教為國教,而李白的故鄉蜀地又是道教色彩濃厚的地區,所以他從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集序》記載,他成年後,受道教教導,有時穿道袍。他詩中神秘的道家思想,是道家對他的影響,連名字都有仙氣。據李白的同胞李為他撰寫的《草堂集序》記載,李白的母親懷長庚時,曾夢見長庚。長庚就是白星,也就是金星。五行中,金對應五色中的白,長庚又名太白,故名白,字太白。換句話說,李白在出生之前就與神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人稱李白為謫仙,意思是從天上貶到人間的神仙。可見李白確實有仙氣,氣質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李白六大謎題之壹:李白小時候真的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
我們從小就聽過壹個故事,李白小時候不好好讀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他遇到壹個老婦人,她正在小溪邊磨壹根鐵棒。李白很好奇,問她:“妳為什麽要磨這個鐵杵?”老婆婆回答說:“必須磨成針。”李白笑問道:“要磨多久?”老婆婆回答說:“只要努力,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壹直被家長和老師用來鼓勵孩子踏實的學習和做事。
但是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呢?現在看來,虛構的可能性更大。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可以在宋代燦爛的花谷中找到。據說在梅州有壹個叫吳仕巖的地方,它位於象耳山。李白讀書不成路過那裏,然後故事就這麽講了。後來,這個故事還被記載在《郁芳勝覽》、《山考》等書中。但是為什麽這個故事值得懷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沒有說,在李、等人的記述中也沒有出現。他們與李白同時代,熟悉李白,熱衷於記錄他的事跡,但沒有涉及此事。李白也津津樂道自己少年時的經歷,比如在哪個山讀書,跟誰學,小時候有什麽愛好。例如,他描述說,他十幾歲時就是養鳥專家。他曾經在自由放養了1000多只鳥,聽他指揮,當地官員都來看望他。這樣壹個勵誌有趣的故事,居然從來沒有被這樣壹個津津樂道自己經歷的人提起過,實在令人懷疑。
其次,李白少年時沒有在梅州讀書的記錄。老家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礦山讀書。在宋神宗時期,從慈中和大明寺方丈的壹個碑上記載了李白在該縣擔任小官員。《商安郡配昌史書》中,李白說曾在“岷山楊”求學。推測岷山應該是指青城山。但是錦繡花谷說他在梅州象耳山讀書,卻沒有歷史記載。
根據以上推測,所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李白是名人,給名人開玩笑是古今中外都不能排除的“愛好”。而且這個故事很勵誌,符合傳統文化中輕率的價值觀,所以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李白六大謎題之壹:李白有什麽樣的抱負?
其實李白的誌向和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沒什麽區別,就是想成為壹個能幫助世界的人。
李白從不滿足於平庸。壹位朋友曾勸他隱居,但他拒絕了。他想加入世貿組織,而不是出生。而且李白有強烈的做官欲望。他說,“我不知道我是否想提供經濟援助。”(《中野贈王達》)正是“救亡圖存”的國策,所以可以看出李白是懷著壹種出人頭地的理想的。為了得到權貴的賞識,李白還要求別人;得知皇帝召他入京,他欣喜若狂,寫下了“出門笑在天,我們是蒿人嗎?”後來被免職,他也抑郁了。所以李白的誌向,和當時那些渴望功名的知識分子沒什麽區別。
尤其是李白本人,壹個才華橫溢的人,在當時以詩名揚天下,深受世人贊賞。因此,他更渴望在官場有所收獲。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壹生獲得的最高職位是翰林候詔,而他只是壹個陪皇帝作詩作賦的閑職,與後世身居高位的翰林大學士相去甚遠,所以他很失落。
是否可以說李白是羨慕厲害的人,從而降低對他的評價?
其實李白追求做官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社會,人生的出路非常狹窄。如果妳想拯救國家,幫助人民,有所作為,除了當官別無他法。不像現代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很多。妳可以是公務員,商人,企業家,科學家,教師,優秀工人,農民。所以李白主動追求官位無可厚非,但這是他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當然,正是這種野心導致了李白壹生的失意。他註定不屬於官場,所以在這個領域處處碰壁。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我們以後再談這個。李白為什麽不參加科舉考試e#
李白六大謎題之壹:李白為什麽不參加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是古代政治文明的壹大創舉,甚至對整個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法國大革命前夕,那些啟蒙思想家推崇科舉,因為它打破了貴族的壟斷,賦予了每個人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科舉制度也是現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盛於唐代,尤其是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參加科舉考試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重要仕途,天下知識分子無不以考中進士為榮。唐代進士的科舉考試主要是考經學和散文。雜文是文學作品,李白的文采很高,這應該是他的壹個優勢。而且唐朝的科舉考試沒有實行糊名,也就是說試卷上的考生名字不用隱去,考官壹眼就能看到考生的信息。也正因為如此,考生在科舉考試前擁有社會名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很多考生在考前經常去考官家陳述自己的得意文章,期望留下壹個好印象,這就是所謂的“寫卷子”。李白以他的詩歌和社會聲望而聞名。朝中很多人都認識他,這也是李白的壹個優勢。那麽李白為什麽不參加科舉考試呢?
這不是李白不願意,而是他不夠資格。關於李白的家世,史學界目前尚無定論。關於李白家族的身份,為何舉家逃往西域,李白是否生於碎葉,甚至是否有外族血統,眾說紛紜。暫且不追究這些問題,只說李白家是做什麽的。當李白還是個孩子甚至還沒出生的時候,李白壹家就已經從西域的碎葉搬到了四川江油。西部地區農業不發達,商業最發達。此外,在古代,商人往往被視為遊手好閑的人,被文人瞧不起。再加上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只說是父親催他讀書,所以學者認為李氏家族是做生意的。另外,李白很有錢。那時候有錢人不是當官就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當官的,所以當商人的可能性很大。李白壹生不參加科舉考試。估計是被這個家庭背景拖累了。《唐六典》規定:“凡在個人生活和同居方面有重大成就,經營自己的事業,專事自己的事業的官員,不準做官。”《舊唐書》(卷四十三)和正史也說:“工商業之家,不可以士為先。”意思是商人的子女和商人的近親不允許就業。這樣看來,李白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他最後當了翰林,是皇帝特批的。
李白六大謎題之壹:李白婚姻狀況如何?
婚姻和家庭對壹個人來說太重要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也常說:“家和萬事興。”如果妳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那麽李白有怎樣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說,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內心訴求的影響。李白的內心訴求是什麽?也就是通過婚姻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開路。《李翰林序》說,李白壹生有過四次婚姻,其中兩次是正式婚姻,兩次是當時的非正式婚姻。
1.第壹次婚姻
徐家女婿李白,二十五歲離開四川,開始了環球旅行的旅程。他的家鄉是壹個美麗的地方,但是李白有遠大的抱負,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經容不下他了,所以他想用自己的才華攻下世界,建功立業。李白壹直很欣賞漢代司馬相如的文章。當他看到司馬相如稱贊雲夢澤時,他去拜訪了。雲夢澤在江漢平原,李白去的是安陸,安陸在今天的湖北省。恰逢前宰相許家招女婿,李白來到許家,娶了許的孫女。這位徐強老師是唐太宗和高宗時的官員,現在他已經去世了。
李白為什麽要在徐家做女婿?畢竟那個年代大男子主義盛行。唐代女性地位雖高,但在男權社會也是很高的。在男權社會,被收養被視為壹件可恥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很好,他被收養壹定不是經濟原因。那是什麽原因呢?
我想李白大概是想借助徐家的力量,幫他實現自己的野心。李白作為商人之子,沒有政治背景和靠山,而徐家作為前宰相,有名氣,有人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就把她當女婿,搬到了徐家。
徐石應該是個賢惠的女人,兩人關系挺好的。後來李白周遊世界時,多次提到妻子想他,催他回家。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壹個女兒叫平陽,壹個兒子叫伯欽,壹個嬰兒叫嶽明奴。李白雖然嫁到了徐家,但還是很苦惱,於是寫了壹首詩說:“嫁不如不嫁。”(壹個男生的心路歷程)說明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通過個人努力獲得名氣,而不是依靠公婆。李白和徐詩的婚姻持續了十年左右。後來徐石從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帶著壹雙兒女遷居今山東的記載。那麽徐石去了哪裏?可能已經去世了。有人會質疑為什麽李白死後不寫悼亡詩?古代詩人不是常有親人去世時的悼亡詩嗎?這並不奇怪。李白壹生創作了許多作品,但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900多首,而且很多都失傳了。而且整個唐朝都是這樣。主要原因是唐朝的印刷術還沒有普及。清朝編纂了唐詩全集,但只收了不到五萬首,其中有些是偽作。唐人300年寫的詩就這麽少,平均每年不到200首?這恐怕很難讓人信服吧?所以李白不可能不寫悼亡詩,只是沒有流傳下來。第二任妻子:劉
2.第二段婚姻:認識劉。
徐家似乎也沒能給李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李白和他的孩子來到了離曲阜很近的兗州縣仙邱城。在這裏他又認識了壹個叫劉的女人,然後住在了壹起。這可能是壹個非正式的婚姻,所以“結婚”壹詞沒有用在李翰林文集的序言中。
這場婚姻以不和諧告終。看來劉和李白的關系並不好,劉很可能看不起李白。因為當時官僚主義仍然盛行,做官是最高追求。劉見李白遲遲不出大官,就開始著急,大概是拿著槍和棍子嘲諷李白。
李白後來接到皇帝聖旨,進京當翰林,寫了這樣壹首詩《南嶺子弟進京》:
魁地奇的愚夫瞧不起可憐的朱買臣,如今我背井離鄉去長安,西去秦。
我帶著燦爛的笑容出去了。我怎麽會是久居草野的人呢?
這裏用的“愚婦看不起臣”的典故,顯然是暗指劉的。“邁臣”指,西漢吳人。他家境貧寒但心氣很高,妻子也經常認為他沒有做好本職工作。壹天,朱買臣扛著柴火邊走邊唱。他的妻子感到非常羞愧,不停地停下來。朱買臣不聽,他的妻子請求離婚。朱買臣說:我五十歲時富有,現在我四十多歲了。別擔心,我會給妳財富。妻子生氣地說,像妳這樣,早晚壹起餓死在溝裏。怎麽才能有錢?所以朱買臣被迫讓他的妻子離開。當他的妻子再婚時,有壹次她碰巧看到朱買臣在墳塋間扛著柴火。看到他的可憐,她招呼朱買臣和她的現任丈夫共進晚餐。
後來,朱買臣因對東越國的滅亡有所貢獻而受到漢武帝賞識,拜為會稽太守。朱買臣帶著太守印回到郡府(即長安各郡的辦事處,主要供計官使用)。當朱買臣窮困潦倒時,他經常在這裏吃飯,所以官員們看不起他,不理他,只是簡單地吃東西。朱買臣跟著他壹起吃飯,偶爾露出印章。當壹個執事看到震驚,他報告給執事。那些高官都笑了,認為不可能。但我不放心,就派人去查了壹下,發現真的是太守印。我被座位震住了,所有的人在院子裏摩肩接踵,排著隊,向新太守致敬。
後來,朱買臣魏壹和合回到武帝,當地官員動員人民清理道路歡迎他。朱買臣看到招募的民夫中有前妻和現任丈夫,就把他們帶到府邸,給他們酒和食物。壹個月後他的妻子自殺了。
朱買臣在這個故事中的所作所為不值得提倡。很明顯,他殺人不用刀。他對妻子在困難時離開他感到不滿。而李白在這首詩中用了這個典故,很明顯是在暗指劉,所以可以看出劉很可能是在埋怨李白。相比之下,第壹次婚姻中的徐石更在乎李白,所以這次第二次婚姻對李白來說真的很失敗。
後來兩人雖然離婚了,但是劉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大概也傳播了很多關於李白的流言蜚語,讓李白很生氣。他寫了壹首詩《雪友詩》,詩中說:“那女子不似喜鵲野。女人的陶醉,不如鵪鶉的奔跑。”這是借用《詩經》的壹句話,意思是不要聽信那個醉酒女人的讒言。這首詩常被用來證明李白被楊貴妃陷害,尤其是“淫”字,被認為是諷刺楊貴妃與安祿山的曖昧關系。但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指出,這個女人指的是劉。劉與李白離婚後,曾在李白的朋友中散布謊言,此詩寫於此時。
後來李白可能娶了壹個妾,這是第三次婚姻。但在唐朝眼裏,納妾不算婚姻,而且這個妾可能很快就要死了,所以連姓氏都沒留下。在《》的序言中,郝偉簡單地使用了“魯女人”這個詞。這位妃子為李白生了壹個男孩,名叫波利。這是壹個嬰兒的名字,波利的意思是玻璃。唐代燒制玻璃的技術很不發達,玻璃器皿被視為珍寶,所以給孩子取名為寶貝。
後來,李白還娶了壹位妻子宗,這是李白的最後壹段婚姻。此時,李白離開了皇帝的身邊,京城壹片孤寂。宗室是唐中宗宰相宗初珂的孫女,也是壹位賢淑的女子。然而,李白的誌向和宗法背景決定了他們的婚姻並非壹帆風順。
以上是關於李白的六個謎題。想了解更多李白,請關註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