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陶淵明為什麽不為五鬥米彎腰?五鬥米不彎腰是壹種什麽精神?

陶淵明為什麽不為五鬥米彎腰?五鬥米不彎腰是壹種什麽精神?

“正直”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壹種人格品質。任何事情都不能違背自己的意誌,踐踏自己的尊嚴。這種精神叫“五鬥米不折腰”。大詩人陶淵明,據說有五鬥米不低頭的精神。我們上學的時候肯定都學過陶淵明的詩,他也被稱為中國第壹個田園詩人。當然,以他的能力,肯定不只是生活在農村,他非常向往這樣的生活,壹點也不切割官場中的生活。當然,這種人在現代幾乎絕跡了。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奇跡。從古至今,唐代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代的蘇軾、朱、歐陽修,近代的魯迅、梁啟超、林語堂,都對他推崇備至。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是他的文學成就。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描寫農村生活的學者,開創了壹種新的詩歌類型——田園詩。他的詩很接地氣,語言樸實,通俗易懂,意境深遠。

然後就是他的生活態度。他辭了職,遠離塵世的喧囂,隱居鄉間,回歸自然,無憂無慮。他筆下的桃花源,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他是中國隱逸詩人的代表,令人神往。

還有壹點就是他的“錚錚鐵骨”。《晉書》是這樣說的:當時陶淵明是彭澤縣令,上級派杜佑去考察。壹個小吏勸陶淵明,去見杜佑之前要打扮壹下。陶淵明嘆了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而彎腰。打拳是村裏小人的事!”然後他辭職了,離職了。

“五鬥米不折腰”,多有骨氣!

但是,稍微分析壹下,問題就很多了。1,杜佑來視察工作,只要陶淵明打扮壹下,見面談生意就好。杜妳沒有做什麽過分的事情。陶淵明有什麽可抱怨的?2.什麽是「五丈米」?為什麽他不能為“五鬥米”彎下腰?3.杜佑是個官員,至少比縣長高。為什麽說他是“村夫”?

1,N代不願意當官的官員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了解陶淵明的壹生。

365年,陶淵明出生於東晉江州柴桑縣,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廬山。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經是阿丘,是朝廷的軍權首腦,地位非常顯赫。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當過縣長。祖父孟佳是當時的名人,深受權臣桓溫的賞識。很明顯,陶淵明是官n代,家庭條件相當不錯。

393年(時年28歲),陶淵明成為江州土司,但不久便辭官回家。後來請他做主簿,他也拒絕了。州比郡高壹級,“飲禮分曹兵、賊、倉、戶、水、甲之科”(宋書),這是壹個實權職位,相當於副都督。單就官位而言,他顯然比他爺爺和父親強多了。

398年(33歲),陶淵明再次出仕,擔任荊州刺史桓玄(桓溫之子)的幕僚。三年後,因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奔喪。三年喪期,桓玄入侵京城,掌控朝政,逼迫東晉皇帝退位稱帝。後來北府兵大將劉裕揭竿而起,打敗桓玄,東晉復辟。

404年(39歲),陶淵明第三次做官。他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參軍,任鎮軍將軍劉玉。不久,405年(時年40歲),他參軍為建威將軍兼江州刺史劉·。

同年8月,任彭澤縣長。按照官方立場,這顯然是大降級。但這是陶淵明自願的,因為彭澤縣離他家很近,回家方便。11月,從小壹起長大的姐姐突然去世。陶淵明深受感動。只當了80天縣令,就“五鬥米不折腰”,毅然辭職,從此再未為官。

當他回到家,他和田野壹起生活,享受天倫之樂。雖然他的生活水平下降了,但他很快樂。他寫了許多田園詩和飲酒詩。420年(55歲),劉裕稱帝,改國號宋。陶淵明不肯承認,堅持用東晉的稱號。427年(63歲),陶淵明去世。

這就是陶淵明的壹生。看起來,似乎沒什麽太奇怪的。

2.五鬥米到底是什麽?

回過頭來,我們來討論壹下上面的問題。

先說壹個簡單的。什麽是「五丈米」?《漢書》記載:“三十斤為君,四君為石”。壹石是10鬥,所以五鬥=半石=二君=60斤。根據目前古代出土文物的測量,漢代1斤只有250克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半斤。換句話說,五鬥就是今天的30斤左右。

那麽,“不為五鬥米彎腰”中的“五鬥米”是什麽意思呢?有人說是代表縣令的官職,五鬥米是俸祿,也就是俸祿。但是,壹個月工資才30斤米。鬼怎麽會是縣長?

有人說五鬥米是日工資,壹天五鬥,壹個月15石,也就是今天的900斤。夠了嗎?要知道,漢朝郡守的級別叫兩千石。雖然可能是虛的,東晉會變,但是15的石頭真的太少了。而且官員的工資構成更為復雜,包括公地、錢、糧。要算每天的工資,估計陶淵明的數學水平太可怕了!另外,中國什麽時候有按日計酬的傳統了?

還有人說五鬥米是陶淵明壹個月的口糧,意思是他不想彎著腰吃肚子。算算,壹天壹斤大米,對於陶淵明的食量來說,可能真的差不多。但是,在陶淵明之前,我沒有看到任何文獻,用“五丈米”來表示“口糧”!這個詞是陶淵明首創的嗎?

其實“五鬥米”這個詞早就有了,就是“五鬥米”。大約200年前,早在三國時期,在漢中生活了30年的張魯以“五門米道”(又稱石天道)統治漢中。張魯聲稱是他的祖父張道陵創造了“五米豆刀”,並將其命名為“張天師”,並代代相傳。後來張魯被曹操滅了,五鬥米道流傳到了中原和江南,很受歡迎。

但是,有沒有可能在古代,信息閉塞,陶淵明從來沒有聽說過“五門飯”?答案是不可能!

陶淵明在江州祭酒時,他的頂頭上司江州刺史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眾所周知,王家祖祖輩輩都信奉五米豆道。就連“獻酒”這壹官職也起源於“五米豆道”。後來,當陶淵明還是桓玄的幕僚時,王凝之被調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結果,同樣信奉五門道學的孫恩造反,入侵惠濟,殺死了王凝之(399)。

孫恩肆虐江浙數年,幾乎動搖了東晉的根基。身在荊州的桓玄試圖出兵相助,被朝廷拒絕。北府兵劉裕在討伐孫恩的過程中有所建樹,得到了提拔。陶淵明作為桓玄的幕僚,後來參軍當了劉裕。他沒有理由不知道震動全國的“五門大米”。

所以很明顯“五鬥米”就是“五鬥米”!

陶淵明為什麽不為“五米豆刀”頂禮膜拜?歷史書沒有提到它。妳猜,有三種可能。

第壹種可能是,他在擔任江州的祭酒時,與信奉“五米豆道”的老板王凝之產生了矛盾,寧願辭職也不願低頭。第二種可能是五鬥米道是禍國殃民的叛軍,不向叛軍低頭是合理的。第三種可能是,前來考察的杜佑很可能是五門和米道的信徒。

3.敢於不屈。

不管是哪壹種,與妳的頂頭上司對抗,都說明陶淵明缺乏某種“官場智慧”。但是,他要敢“不彎腰”,就要靠點什麽。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這就要從東晉特殊的歷史背景說起。

西晉末年,由於中原之亂,大批北方世家大族南渡長江,建立新皇帝,建立東晉。這些被稱為士紳的大家族為新朝廷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王(總監)、禹(明)、桓(溫)、謝(安)四大家族,世世代代控制著東晉的政治事務,權威大於皇帝。事實上,和東晉壹樣,皇權靠邊站,世家大族掌控國內政治的情況極為罕見。

貴族們得到了很多特殊待遇。他們不必支付食物和納稅,也不受當地管轄。他們憑借出身,得以獲得縣級高官,代代相傳。其實他們是東晉的統治階級,是頂級貴族。

江南當地的大家族是二等貴族,稱為漢室或布衣。不要被“漢族”這個名字所迷惑。他們有錢有閑讀書,但並不窮。普通平民和大家庭裏的奴隸,沒日沒夜的工作,連讀書的念頭都不敢想,是社會的底層。

東晉社會明顯表現為三個階級:士族、漢族和平民。自曹丕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制度。這個制度的初衷是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避免隨意任用。但結果在士紳的控制下,誤入歧途,即“上品無貧,下品無士紳。”這樣壹來,階級之間的界限更加清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階級固化了。士族作為金字塔的頂端,驕傲地鄙視其他階層的優越感,這是顯而易見的。

陶淵明的祖先是江西人,應該是漢族。但他的曾祖父陶侃成為東晉最高領袖,地位非常顯赫,是冷氏家族中獨壹無二的例外。當時的婚姻非常講究門當戶對,極度鄙視跨階級婚姻,而陶淵明的母親來自貴族家庭;而且陶淵明的第壹個官職是江州酒祭,是相當於“副都督”的高級官員。可以看出,陶佳已經被士族所接受,是士族的壹員。

陶淵明是士紳,是頂級貴族,根本看不起寒門,更別說平民了。陶淵明敢於觸怒上司的“自信”,這是明擺著的。他不怕辭職。他家裏有大面積的土地、錢和糧食,解決壹家人的生活不成問題。在社會上,地位很高,很容易再當官。他在害怕什麽?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時代正是漢室崛起的時代。寒族大將劉裕擊敗桓玄,拯救東晉。壹大批寒族將領以戰功留名。幾乎可以肯定,那個杜妳壹定是冷家人。所以,還輪不到杜佑欺負陶淵明。陶淵明反而不願意打扮出來見他,不屑地說,妳個鄉巴佬!

4、不僅僅是詩歌、美酒和鄉村

如果陶淵明只有壹絲貴族的驕傲,被所有人鄙視,過著貴族優越待遇的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怎麽可能贏得歷代那麽多偉人的敬仰?相信李白、杜甫、朱和魯迅都沒有理由被蒙蔽。

陶淵明三次做官,三次辭官。從他的行為和他的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壹直在糾結要不要做官。做官是士紳們天然的最佳選擇,薪水豐厚,朋友圈明亮。但是,陶淵明不喜歡(當然也不擅長)在這個圈子裏混。他更喜歡安靜,喝酒,寫詩,刨地,和逗逗小孩...

他壹直奮鬥到40歲。當他得知和他壹起長大的姐姐突然去世時,他非常震驚。人生在世,終究免不了壹死。為什麽要委屈自己?妳想被冤枉死嗎?他終於想通了,“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職回家。從此,他“東籬下采菊”,“南開荒”,“南山下種豆”,“月荷歸鄉”...

陶淵明是不是成了自己鄙視的“村夫”?當然不是!他只是貼近自然,偶爾鍛煉壹下肌肉。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和朋友喝酒,寫詩,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自由自在,自由飛翔...

陶淵明的“任性”是有代價的。沒有豐厚的薪水,家裏的生活條件急劇下降,朋友也很少。後來家裏又失火了,日子更不好過了。雖然比真正的貧農強幾千倍,但比其他士紳差遠了。但他不在乎。他喝著摻水的劣酒,吃著粗糙的食物,蓋著壹床破爛的被子。

毫無疑問,他是士族中的異類,難免會被其他士族評頭論足,但他會置之不理。漢武帝稱帝後,士族待遇日漸下降,陶淵明的生活更加艱難。但他拒絕承認劉裕的新朝廷,他也堅決拒絕官員送的錢和糧。他堅持待在自己的世界裏,自得其樂!

這就是千百年來無數牛人敬仰陶淵明的原因:他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並且願意承受代價,義無反顧,心滿意足的過自己的人生!

壹句話:認識自己,堅持自己,活出自己!

5、難以割舍的江湖

認識自己,堅持自己,活出自己!這三句話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又有多容易呢?

最難的恐怕是認識自己。人在江湖飄,受各種因素的幹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麽?就算是半夜,恐怕也說不清楚。有些事情本來是可以妥協的,卻莫名其妙的堅持了下來,爭得頭破血流,徒增煩惱;有些東西本該堅持,卻妥協了。想起來就後悔,怨天尤人。

佛說“直指人心,視自然為佛”,其實就是壹個“認識自己”的問題。“認識自己”和“成佛”差不多,可見其難。

人在江湖飄,就算認識自己,也壹樣很難堅持自己。陶淵明寫過壹首詩《責任之詩》:“雖有五人,總不善文筆。舒二十八歲,懶,無馬。壹個星璇誌學,而不是文淑。段勇十三歲了,不知道六歲還是七歲。桐子九歲,卻思念梨子栗子。蒼天如此幸運,盡在杯中。”

在這首詩裏,他的五個兒子沒有壹個是成功的,可以說他有點自嘲,從另壹個角度說他有壹個幸福的家庭。可惜,這也是事實:他的五個兒子真的沒有未來。歷史上沒有他們的故事,只因為陶淵明,他們才勉強留下了五個名字。雖然兒子很有前途,但可能和父親沒什麽關系。但是,如果妳是陶淵明,妳能心安理得地說“真是幸運日,盡在杯中”嗎?

恐怕不容易。正是因為不容易,才能讓“活出自己”的陶淵明如此讓人羨慕。

朋友,妳也想成為陶淵明嗎?我想,我還是先喝了這杯酒,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