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通過對某些景物和某個事件的敘述和描寫來含蓄地表達感情,這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講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間接抒情。比如孟浩然的《和朋友壹起登燕山》:
世事變遷,時間往往是形成古今的時間。現在我們可以爬山去參觀全國各地保存下來的歷史名勝。
堰水顯江面,雲夢澤深寒神秘。楊虎城紀念碑現在依然巍峨,讀完墓誌銘淚濕襟。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登仙山的方式向楊虎致敬,表達了自己的郁結和憤慨。詩人入京求仕,壹直郁郁寡歡。他在爬仙山的時候,想到了楊虎當年的心境,想起了楊虎所說的“爬這山的人多被殲滅”,又想到了自己的處境——空有抱負卻施展不出來。“全軍覆沒”是他自己經歷的寫照,他感到難過,忍不住淚流滿面。全詩借古抒懷,在看似平淡的描寫中隱藏著深厚的感情。
二、正面描述、側面描述
對描寫對象正面直接的描寫,就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加鮮明突出,這就是側面描寫。韓樂府唱的《尚墨》中對秦洛甫的正面和側面描寫都比較典型;
頭上有個發髻,耳朵裏有個明月。齊是下裙,齊是上裙。
行者見了羅敷,挺肩捋髭。少年見羅敷,脫下帽子,垂下頭。
耕者忘耕,鋤者忘鋤。怨憤之余,卻坐看羅父。
前四首是正面描寫,後八首是側面描寫。前四句誇大了羅敷的衣著之美,以襯托人物的高貴與美麗。至於羅敷,有多美?這很難描述。所以作者的文筆就下去了,不是直接寫羅敷本人,而是寫身邊被羅敷吸引的人。巧妙的人物簡介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第三,比較與繁榮
“比較”是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事物進行比較,其作用是用具體的常見事物來描述那些不常見的事物,使讀者易於理解;能突出事物某壹方面的特點,使其形象鮮明。比如秦韜玉的《可憐的女孩》:
住茅草屋頂下,沒穿過香絲,想請個好媒體自殘。誰會知道她最可愛的簡單的臉,* * *憐憫時代穿著節儉。
她的手指刺繡無與倫比,但她不能與畫眉毛競爭。年復壹年,她在新娘禮服上為其他女孩縫金線。
詩歌講的是壹個“可憐的女孩”的告白,她敞開心扉,哀嘆自己,自給自足,讓讀者同情她的遭遇,也佩服她的人格。事實上,作者曾長期在幕府工作,因為他是壹個窮書生。這篇文章“語言全是窮女人的傷,其實是寫給那些窮的沒經驗的人看的。”也就是說,“窮姑娘”的形象,充滿了出身貧寒、無人推薦的窮書生的苦悶與悲哀,以及內在美與修養的孤獨與高情調。“興”就是“先說別的,以喚起要唱的詞”。“比”和“興”在壹首詩中經常被聯想和使用。比如戴樹倫的《三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