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楚、燕、趙、漢、魏、秦經常互相攻擊。秦王嬴政想要統壹全中國。他先是想得到趙國的土地來擴張自己國家河間(今河北省)的土地,於是和燕國講和。燕國派太子丹去秦國當人質,秦國派張湯去燕國當國相。當時,秦國壹個12歲的少年甘洛,自告奮勇到趙國做說客,聲稱可以說服趙王不動壹兵壹卒,自動把河間附近的土地獻給秦國。秦王真的派甘洛去趙國。甘洛遇到趙襄王時說:“陛下聽說燕王燕丹去秦國做人質了嗎?”趙襄王答道:“我聽說了。”甘洛又問:“陛下聽說秦國派張湯去燕國當丞相了嗎?”趙襄王回答說:“我也聽說了。”甘洛說:“燕太子丹入秦國,秦國張湯項燕,秦國和燕國和好,妳們趙國就要大難臨頭了。”趙襄王曰:“此何事?”甘洛說:“這是顯而易見的。秦燕和解的目的是為了打擊趙國,擴張河間。大王不妨主動把河間附近的五城讓給秦國,要求秦國還燕太子丹,然後與秦國壹起攻燕。”趙襄王覺得甘洛的說法有道理,就真的把五城給了秦國。秦還真的釋放了燕太子丹,中斷了與燕國的和解。不久,趙出兵攻燕國,攻取燕國上固地區(今河北省中部、西北部、西部)三十城,將11城讓與秦國。秦王嬴政認為甘洛外交很成功,不費壹兵壹卒就得到很多土地,於是年僅12歲的甘洛就成了上卿。戰國時期,是壹個講武力,講智謀的時代。秦國憑借自己的武力和智謀奪取了別國的土地。雖然是欺淩弱小的行為,但統壹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強大的秦國逐漸吞並其他六國是必然的。在統壹的過程中,12歲的甘洛不動壹兵壹卒地圓滿完成了外交使命,擴張了秦國的土地。雖然他依靠強大的秦國作為後盾,但這也表明他是壹個偉大的外交人才。
西晉末年,司馬氏皇族互相征戰,天下大亂。很多地方爆發了難民起義,壹些掌握軍權的地方軍閥和官僚或者小股武裝也想借機牟利。壹個叫杜增的小官僚也趁亂占領了荊州(今湖北江陵),然後攻打宛城(今湖北荊門縣南)。宛城統帥荀彧雖然率領守城將士奮勇作戰,但敵我寡不敵眾,全城被嚴密包圍,城內糧食日漸減少,形勢十分危急。當時荀的女兒荀官,年僅13歲,自告奮勇,帶領壹班人馬沖出重圍,前往襄城(今河南)太守石蘭處請求增援。無奈之下,勛勛同意讓女兒試壹試。荀關挑選了幾十名精明強幹的士兵。在壹個漆黑的夜晚,出人意料地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到達襄城,轉移援軍,打退了杜增的兵馬,挽救了宛城之圍。勛官不僅是少年,還是少女。她敢於在危機時刻承擔重任。她真是壹個年輕的女英雄。
南朝劉宋初年(公元420-479年),有壹個叫(闕缺)的人,從小就立誌要“乘長風破浪”。在他14歲的時候,他的哥哥因為過於奢侈浪費,招來強盜,所以結婚了。那天晚上,十幾個強盜拿著火把和棍子來搶劫。其他人嚇得躲在房子裏發抖,而宗彜拿起他常用的劍,勇敢地與強盜搏鬥。當他砍倒幾個強盜時,忠臣聞訊趕到,將他們壹網打盡。後來,宗羲不到20歲就當上了將軍。在嶺南與林逸(今越國中南部)作戰時,以假獅破敵象陣,為國立下汗馬功勞。
北宋末年,北方晉國大舉南征,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滅了北宋。宋朝的皇子趙構逃到了長江以南,建立了南宋。然而,遊牧民族繼續南遷,南宋政權岌岌可危。當時武藝高超的青年嶽飛也加入了抗金隊伍。他參軍後不久,在戰鬥中活捉了金軍大將拓跋吳冶,並持槍刺死了黑風王,給金軍造成了沈重的打擊。後來,嶽飛在越戰中越戰越勇,多次擊敗金軍統帥兀術,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嶽飛的養子嶽雲在12歲時跟隨父親征戰各地,憑著他的膽識和勇氣立下了許多功勛。嶽飛和嶽雲成了嶽家軍的核心。金兵大軍看到嶽家軍的旗幟都嚇壞了,感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正當嶽飛父子率領嶽家軍在朱仙鎮大獲全勝,即將收復北宋都城汴京時,奸臣秦檜在宋高宗趙構的默許下,殺死了嶽飛父子。嶽飛死時只有39歲,嶽雲死時只有23歲。他們雖然死了,但他們保家衛國殺敵的英雄事跡將永遠被後人傳頌。他們父子不愧為中國古代青年的典型。
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13歲的安通被任命為他的貼身侍衛。有壹次,忽必烈打敗了與他爭權的弟弟阿裏布格,俘虜了阿裏布格手下的壹千多名士兵。當時他怒不可遏,下令將這壹千多名士兵全部處死。安通聽了,趕緊停下來。他說:“為主人服務是他們的職責。我們要爭取讓這些人改變家庭,為陛下效力。他們會感恩戴德,洗心革面,像當年效忠阿裏巴巴兄弟壹樣效忠陛下。若殺之,誰敢棄舊立新,從敵營分裂,來見陛下?”當忽必烈聽到安通說的有道理時,他采納了他的意見,並且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安通後來做出了許多傑出的表演。在他剛滿17歲時,忽必烈任命他為右丞相。安通以12歲的高齡當上了宰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宰相。
西漢皇帝(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6年)在位期間,被派往太倉(今江蘇太倉縣)的名醫淳於髡觸犯刑律,被押解到都城長安接受體罰。當時有幾種體罰,比如在臉上紋身,割掉鼻子,割掉左(右)腳趾,都是致殘的酷刑。淳於伊的小女兒淳於,只有十幾歲。她決心陪父親去北京,為他說情。她到了長安後,給漢文帝寫信,聲稱父親醫術高明,應該讓她繼續為人民服務,而不是讓他殘廢。她願意把自己賣給政府做女仆,為她父親贖罪。同時,她指出體罰是殘忍的、不正當的,說它使人終身殘廢,切斷了人的改造之路,所以應該廢除。漢文帝覺得緹縈為父求情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尤其是她對肉刑殘忍的批評非常有道理,於是下令免除淳於髡的罪名,廢除殘酷的肉刑,使觸犯刑律的人不再受到割去鼻子和腳趾導致終身殘疾的懲罰。緹縈壹個小弱女子的勇敢行為,讓中國古代刑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無邊無際。
三國時期魏國的曹植是壹個大家熟悉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兒子。65,438+00歲,熱愛文學,讀了很多詩。他擅長寫詩。據說他能寫七步詩。他年輕時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成了著名的詩人。“煮豆子燒豆子[齊琦],豆子在水壺裏哭。這是同根生,急不得互相炒。”是他的名句,對兄弟自相殘殺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諷刺和真誠的勸誡。謝靈運評價說,天下文采只有壹石[〔丹],曹植獨得八鬥。由此可見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有多大。
唐朝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年輕詩人很多。初唐著名詩人王波六歲就能寫詩了。九歲時讀顏師古《漢書註》,寫了壹篇《指法缺陷》壹文,指出顏註中的許多錯誤。15歲時,正巧右丞相劉相道在巡關,他給自己寫了壹封信。劉向道驚嘆自己遇到了壹個神童,並寫信向唐高宗推薦他。唐高宗面授機宜,王波從容作答,贏得了唐高宗的好感,並被授予朝三郎②的官職。王波寫的詩意境深遠,風格清新。“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是他的不朽名句。他的名篇《王騰亭序》也是流傳千古的佳作。王波死時只有28歲,他所有的成就都是在年輕時取得的。韓沃,晚唐詩人,10歲能寫詩。他的詩不僅受到普通人的極大推崇,也受到當時大詩人李商隱及其叔父的賞識,認為這個侄子已經超越了自己。曾贈對他說:“我十歲的時候,詩剪得很快,但是我失去了感情。通化萬裏丹山路,小鳳凰比老鳳凰清。”
北宋初期,社會比較穩定,當時有很多有成就的學者,很多都是在青年時期成為人才的。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楊儀,天生長發,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毛孩子。但他的智力不低,甚至超過普通人。他壹學會說話,就能在母親的口述下背誦《尚書》等儒家經典,七歲就能寫文章。11歲時,應之邀赴京趕考,因詩、賦寫得好,被授予省正字秘書(三)壹職。當他去寺廟感恩時,秘書找不到像他這樣的孩子的長袍,所以她不得不為他臨時準備了壹套衣服。等妳18歲的時候,去翰林院考試,給妳壹個進士出身。後來,他參與了《元規》的編纂,成為這部中國歷史上名著的主要作者。晏殊,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七歲就能寫文章了。65,438+02歲時,由江南安福使張舉薦,參加進士考試。在和1000多位比他大很多的學者的競爭中,他沒有怯場。他拿到題目就寫書,文章壹氣呵成。他有學者的背景,是中國歷史上有科舉以來最年輕的學者之壹。後來他繼續努力學習和寫作,成為當時著名的詩人,在仕途上壹直做到宰相。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提拔了範仲淹、富弼等壹批有抱負、有前途的年輕人參政議政,促成了北宋初期的清明政治。
到了明代,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已經衰落,有成就的詩人不多。然而,明朝初年也有壹位年輕的詩人扶蘇。他八歲就能寫詩,考神童。考官覺得他太小,讓他回家多學幾年再考。但他當時寫的詩已經相當成熟了。他寫了30首“夜月”絕句,描寫了從初壹到第三十天的月亮,每首都可以描述當晚月亮的特征。比如《第壹天》的夜月寫道:“當夜晚黑暗的時候,又會是新的壹天,毫無疑問是太陽。但是,到處都很清楚,像壹張先天太極圖。”“夜月在第十個五年計劃”寫道:“中秋節是在八月中旬慶祝。希望四點鐘也是這樣,六合的陽光也是這樣。”像這樣的詩,不僅是寫景的,也是抒情的,還有點哲理性。沒有壹定的文學素養是寫不出來的。如果我們不告訴人們這首詩是年輕的扶蘇寫的,並讓他們猜壹猜,恐怕每個人都會誤以為這是壹位偉大的詩人寫的。扶蘇死時只有14歲。雖然他除了詩歌沒有其他成就,但他的詩歌流傳千古,將被後人永遠傳誦,可見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1)上卿:最尊貴的諸侯叫上卿。
(2)趙三郎:七品之人,無任隨職。
3秘書省正字:古代負責校正書籍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