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品味《望嶽》這首詩

品味《望嶽》這首詩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的雄偉氣象,熱情地贊美了泰山的雄偉氣勢和神奇美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山川的熱愛,表達了詩人不畏艱難、敢於登頂、俯瞰萬物的誌向和精神,以及獨立自主、濟世濟民的遠大誌向。

《望月》是中國古詩詞中背誦率很高的壹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到兗州探望父親,然後從齊到魯,途經泰山,寫下這首詩。這是該詩人為數不多的早期作品之壹。當人們閱讀這首詩時,除了感受泰山的雄偉之外,更多的可能是被“登峰造極,壹覽眾山小”的思想所感染和激動在詩中,因為它既是盛唐時代精神的總結,又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第壹,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二十四年(736),青年詩人離開長安,到兗州(今山東省)投親——他的父親杜憲就是當時兗州的司馬。大概過了三四年,他壹直在山東河北壹帶漫遊,交了很多朋友。這首詩是在這個時期寫的。這首詩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美麗的景色,也流露出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它壹直被認為是著名的歌唱泰山的作品。

全詩可分上下兩層,兩層都寫有“王”字篆刻。

前兩聯為壹樓,重在泰山的整體形象。“泰山多麽雄偉壯觀啊!?壹望無際的綠色橫跨齊魯兩地。寫下了他從遠處看到的東西。泰山在古代位於齊國和魯國之間,北有齊國,南有魯國。齊魯之“綠”是泰山之影的結果。”未完成”意味著無盡的意義。在這裏,詩人想說的是,妳想知道泰山是什麽樣子嗎?看,它青翠的群山覆蓋著遼闊的齊魯平原。這是用齊魯大地和齊魯大地來烘托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泰山形象。”造物主賦予了這裏所有神秘的大自然的優雅,而?壹天馬上進入黎明和黃昏。“,這是近距離可以看到的。最後壹句用虛筆寫出了泰山之美。為什麽要用虛擬筆?因為泰山之美真的是壹言難盡,不如就寫創作者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強烈的感受,也是泰山之美在詩人心中的折射反映。下壹句講的是泰山之高,是實實在在的文字。”陰陽”指的是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陽光,故易知;山北沒有陽光,天亮了還是昏沈沈的。“切”字精致脫俗。從山北望去,照耀大地的陽光仿佛被壹把巨大的刀削去,凸顯出泰山遮日的形象。

後兩副對聯是第二大層,也寫泰山風光,但側重於詩人的感情。"曾雲,鳥兒在我緊張的眼前來回飛翔.",寫的是壹個真實的場景,但是仔細看看妳看到的。泰山極高,白天可以在山腰看到雲。很深,黃昏時分,可以看到歸巢的鳥兒漸漸消失在山谷裏。詩人抓住了這兩個場景的細節,以表達情緒的激動和視野的開闊,然後自然地寫下了他的心聲:“壹旦爬到山頂,妳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這就是孔子的名言:“登泰山,小天下”。但用在這裏卻有著深刻的含義:它不僅是詩人攀登泰山之巔的誓言,也是詩人攀登人生高峰的誓言。詩人早年“盜米而契”(《自京至豐縣詠五百字》),常以“至君堯舜,而後使風俗純”(《贈魏作成二十二韻》)為己任。沒有這樣的感情,他寫不出這麽感人的詩。

這首詩雖然由八句詩組成,壹式四句,中間兩句對句,但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和押韻,是以平仄和押韻為基礎的。

二、問題研究

王嶽的藝術特色

杜甫去過泰山頂,但是他沒有寫壹首關於它的詩。這是他在《三十年後再到後院腳下》這首詩裏提到的:“我在山東旅遊,回憶在嶽陽遊玩。窮秋,我看太陽,我看八荒。”“太陽觀”,即太陽觀峰,位於泰山東南,是遊客觀看日出的最佳地點。以杜甫的才華,多寫幾首歌絕非難事,但他為什麽不寫呢?我們不妨做壹些推測——從後人的角度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嶽》這首詩已經寫出了泰山的形與神,充分展示了詩人的才華,實在不需要再寫了。讀這首詩,我們感受到泰山的崇高、深邃、神奇之美,同時又仿佛看到了詩人卓爾不群、獨立自主的形象。尤其是讀其最後的對聯,讓人浮想聯翩,仿佛和詩人壹起徜徉在泰山之巔,更進壹步感受到泰山俯視群山的精神,以及他們少年時濟世的宏願,猶如觀火壹般。這首詩因其意境深遠,壹直被視為歌詠泰山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