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徐誌摩的哪些詩詞體現了三美?

徐誌摩的哪些詩詞體現了三美?

《告別劍橋》寫於1928。這是詩人第三次故地重遊,回到劍橋,又很快離開。詩中的劍橋是詩人的母校——英國劍橋大學。他曾在1920-1922就讀於此,在這裏他結識了壹生的紅顏知己林。在這裏,他經常出入領導大師的客廳,與他們暢談文學和時事,而劍橋優美的風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詩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若幹年後與母校揮手告別時,無限眷戀之情自然滲透於字裏行間,但詩人不愧為詩歌的才子和抒情大師,寫景深情,印證了詩歌的獨特魅力——抒情中的“三美”。第壹,久違的同學告別母校的那首關於音樂的絕美詩的第壹、二段,用了幾個“溫柔”“安靜”的字眼,讓我們覺得詩人仿佛踮起腳尖,像壹陣微風壹樣悄悄地蕩開,寫下了他所有的風采和浪漫情懷,讀起來又輕又柔,就像輕音樂舒緩清爽的聲音。縱觀《流放》全詩,詩人更註重節奏感,既註重音組的整齊,又兼顧節奏的鏗鏘與平淡的和諧。在韻腳上,它借用了西方詩歌常用的偶韻體式,追求意象的動態美和意境的美,在情感的驅動下,化靜為動,使之具有流動的美感,伴隨著情感的起伏和跳躍,仿佛是悠揚舒緩的散板,輕盈婉轉,觸動著讀者的心弦。詩的音節的抑揚頓挫,詩的音調來回起伏,優美的節奏更像漣漪,與音樂的節拍如此和諧統壹。二、《建築之美》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形成兩個平行的臺階,第1、3行略短,第2、4行略長,每行6至8字不等。從結構上看,嚴謹工整。從音節來看,重音和讀句是不同的,自由組合。仿佛徜徉在莊嚴而方方正正的中國建築和圓角尖頂高貴典雅的歐洲建築之間。在這裏,詩人似乎有意將格律詩和自由詩的形式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壹種新的風格,同時將富有民族化和現代化的建築美呈現在讀者面前。徐誌摩留學西方,深諳歐洲文化和建築。作為民族詩人,他更善於表現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告別劍橋再次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完美結合。第三,繪畫之美不言而喻。詩人寫的是離別,我們卻沒有看到牽手,沒有看到車水馬龍,沒有看到人來人往。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世界的雲”、“河邊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草”,從人間轉到了自然風光,既跳出了打招呼、提醒的俗套,又給人壹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而絢爛異常的晚霞中的新娘,色彩斑斕清澈的河水,彩虹般的夢境,讓我們在作者色彩想象的美好空間中馳騁,同時體會到畫面的生動傳神之美。在每壹張圖片上,作者都不忘用壹系列動作性強的文字來裝飾,賦予了它生命和靈性,讓我們既能享受到動感之美,又能感受到立體感。“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揮了揮手,告別了西邊天空的雲。”“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詩人徐誌摩已經飄了,把美麗的康橋留給了別人,自己心中還有揮之不去的眷戀。回味中,每次讀到《別了,劍橋》,總會被其中的詩風、音韻、情調所感動。總是被作者的深刻、無奈和堅持所感動。總是被真實、親情和美好所感動。20世紀20年代,美學家聞壹多在現代詩歌中反復倡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別康橋》這首詩可以說有三美,堪稱徐誌摩詩歌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