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戴望舒簡介及其作品《雨巷》全文及分析。

戴望舒簡介及其作品《雨巷》全文及分析。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浙江省杭州市人。後來,他用筆名孟甌,孟甌聲,方鑫和蔣思。中國現代主義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在《鴛鴦蝴蝶派》刊物上發表過《債》、《商人少年》、《母愛》三部小說。曾與杜衡、張天翼、施蟄存等組成“蘭社”文學小組,創辦《又藍》雜誌。1950戴望舒在北京去世,享年45歲。

雨中的小巷

獨自撐著油紙傘

徘徊在漫長,漫長

孤獨的雨巷,我希望遇見

像丁香壹樣。

懷恨在心的女孩。

她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香味

丁香般的悲傷

在雨中哀悼

難過迷茫

她徘徊在這寂寞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壹樣,像我壹樣

靜靜地走

寒冷的沙漠,憂郁,和憂郁。

她悄悄地走近。

靠近,再扔。

會呼吸的眼睛

她飄然而過

很好地

像夢壹樣悲傷迷茫。

像夢壹樣漂浮

丁香園

我錯過了這個女孩。

她默默地走開,走開。

搖搖欲墜的樹籬。

在雨的悲歌中走過這雨巷

去掉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失了,甚至她的

會呼吸的眼睛

淡紫色的憂郁

獨自撐著油紙傘

徘徊在漫長,漫長

孤獨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去。

像丁香壹樣。

懷恨在心的女孩。

解析:該詩描繪了壹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郁畫面,構成了壹種象征色彩濃厚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比喻性地把當時黑暗陰郁的社會現實描繪成壹條狹長而孤獨的“雨巷”,沒有陽光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這樣壹個雨巷裏孤獨的流浪者。“我”依然在孤獨中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和追求。詩中的“丁香般的少女”正是這壹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這個美好的理想渺茫,難以實現。這種心態是大革命失敗後壹些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真實反映,他們在低政治壓力下找不到出路而處於迷茫狀態。在藝術上,這首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點。它不僅采用了象征主義和象征手法,還具有音樂美的格律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不是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義的抒情意象。全詩也以流暢的節奏和旋律相呼應。旋律感主要來源於韻腳,除了每個韻腳都押韻在第三、第六行,每個韻腳都選取了很多對應韻腳的音組。重疊和重復在詩歌中的應用也加強了音樂效果。

《雨巷》采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狹窄陰郁的雨巷,在雨巷裏徘徊的孤獨旅人,像丁香壹樣憂傷的少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同構成壹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了作者迷茫、悲傷、期待的心情,給人壹種朦朧而深邃的美感。

在這首詩中,雨中的丁香結被用作人們悲傷的象征。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中吸收了描寫悲傷的意境和方法,並加以運用,形成了《雨巷》的意境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