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人物從皇帝到士兵。像白居易那首家喻戶曉的長詩《長恨歌》,全詩寫的都是唐明帝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但第壹句就是“中國的皇帝,貪戀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色”。漢朝皇帝本來是劉徹,詩人說漢武帝“壹心想找美女”,實際上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為。還有杜甫《車店》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猶存武帝為戰之心”和《秋興八首》中的“他眼中的武帝大旗”。“黃武”和“武帝”最初都是指漢武帝,被詩人借用來指唐玄宗。
詩人在描寫唐代將領時,常常提到漢代名將李廣。劉禹錫的《蔡平周》講述了蘇儷攻下蔡州卻攻下武元吉的故事。“飛漢家第二天就來了,壹揮手門就開了。”這裏的飛漢家族就是李廣,西漢時人稱“飛將”,詩人用此來指代蘇儷。王昌齡《邊塞》中“惟使龍城飛,而不教呼瑪過陰山”,也把能保衛邊塞安寧的唐朝將領稱為“龍城飛”李廣。在《葛炎行》中,高適以“今聞大漠之戰,名曰李,古之大將軍”的詩句來贊美漢代名將李廣,諷刺唐代將領不體恤士卒。至於唐代壹般用“漢兵”、“漢將”、“漢兵”來指代士兵,則多見於唐詩。柳宗元《東門記》中“漢家三十六將,東雲搖搖”,其中三十六將原指漢高祖周亞夫派三十六將攻打吳楚,詩人在此用來指唐憲宗派遣的規模。在唐代邊塞詩人的詩歌中,經常出現、韓江等詩人提及唐冰、唐江的詩句,如高適的《行》中的“東北邊陲壹片烏煙瘴氣,吾將背井離鄉”,以及的《輪塔之歌·送別西征將軍馮》中的“遙望輪塔北,煙塵滾滾,中國軍隊紮營之處”等。
此外,在唐詩中,劉漢與北方“匈奴”的戰爭也常被用來指代唐朝與少數民族的沖突。比如王維的《長城上的作品》,指的是唐朝通過漢朝和匈奴的對抗,與吐蕃的鬥爭。張繼在《為女人訴苦》中反映了唐代戰爭的殘酷,也有“九月匈奴殺邊疆將,漢軍盡出遼河”的詩句。在王昌齡的《從軍記》中,“離破樓蘭不遠了”,描述的是唐朝戰場上士兵的情況,但“樓蘭”是漢代西域少數民族的政權。在岑參的詩中,也有“前年樓蘭被斬,去年月支”的說法,“月之”和“樓蘭”的用法壹模壹樣。還有“可汗”,原為漢代北方匈奴的首領,唐詩中也常用來指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高適《葛炎行》中“韃靼土司獵火沿狼山而閃”說匈奴大軍到了狼山,實際上是指唐朝北方的契丹到了狼山。李欣的《壹首古老的戰歌》謳歌了漢朝的歷史,卻諷刺唐朝的統治者輕率發動戰爭,導致士兵的生命毀於壹旦。“每年我們在大漠埋骨未編號,看蒲萄入漢家是空”,說無數將士的生命只為向漢朝致敬——用漢朝的故事來說明唐朝的好戰是沒有意義的。
用漢代的壹些建築名稱來指代唐代的建築,是漢唐的另壹個側面。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壹首。詩中提到的太液池、未央關、焦芳、洪都門、昭陽宮都是漢代的宮殿名稱,都是詩人借用來指代唐代的池塘、宮殿。王昌齡《少年遊記》中的“長陽”、“張健”,杜牧《早起的鵝》中提到的“長門”,也都是借用漢唐時期的宮名。
漢代唐詩如此之多,是有歷史原因的。就唐代詩人而言,這個朝代的人不方便描述自己的事情。在中國古代,書寫的時候,對同時代的君主和他們所尊敬的人,不應該直呼其名,而應該用其他的稱呼。這種嚴格的“禁忌”使得詩人不方便談論陳奇,諷刺和揭露的詩歌甚至不能指名道姓,直抒胸臆。因此,詩人采用了說指唐的借代法,用超越時空的聯想法創造了壹種意境——詩中寫漢是虛的,詩外意唐是實的。
那麽,為什麽唐詩要用漢而不用唐,甚至把那些與漢唐無關的東西都稱為“漢”?比如《能同時照陰山》中的“漢使也難得”、“漢使”、“漢月”。這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秦朝第壹次統壹了中國,建立了封建帝制,但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蓬勃發展,卻是漢朝所獨有的。漢朝(尤其是西漢)的繁榮不僅激勵了當時的四面八方,而且影響深遠。僅從中國的語言文字從漢代起就被稱為漢字、漢字、漢語,並流傳到後世,就可以看出漢朝威信的巨大影響。從漢朝到唐朝,雖然有幾百年,但是在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混亂了很多年。隋朝是個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華民族才開始真正的重新統壹和強大。唐朝的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實力。回顧歷史,唐朝的人毫不含糊地認為,唯壹能與唐朝相提並論的是漢朝,無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是久負盛名。歷史事實也證明,唐人的這種自負是有道理的——漢唐雖然相隔幾百年,但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舉世聞名。因此,“唐尊漢法”不僅是唐朝統治者建立和鞏固其封建帝制的壹個出發點,也是唐朝人經常提及漢朝和唐朝的壹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