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壹本兒童故事集,包括《燈箱》、《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花》,出版於1835年春天。1837年,本集增加了兩個故事,編入《童話集》卷1。第二冊完成於1842,1847寫了壹本沒有圖片的繪本。
從1840到1857,安徒生遊歷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遊歷中寫下了許多遊記,如《壹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的風景》(6544)。他在德國、法國和其他國家見到了許多著名的作家和藝術家。65438年到0847年我在英國遇到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了三本自傳:1832 (1926)寫的傳記,1847在德國出版的《真實故事》,以及後來寫的壹本傳記(1855)。他的大部分小說和童話都是自傳體的。例如,即興詩人奧爾特(1836),只是壹個提琴手(1837),兩個男爵夫人(1848),生存還是毀滅(1857),而在他的作品中,如《柳樹下的夢》(1853),伊布和小克裏斯汀(1855)和她是壹個廢物(1853)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手燕妮·林德。真摯的友誼成為他創作中的壹種激勵力量。但他對自己的個人生活並不滿意。他從未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利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豪宅中去世。這位童話大師壹生孜孜不倦,將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獻給了“未來的壹代”。直到去世前三年,* * *寫了168個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童話反映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最好的童話故事是眾所周知的,今天他們被世界上許多成年人和兒童講述。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和《守門人的兒子》,不僅真實地描寫了窮人的悲慘生活,而且還洋溢著浪漫的情調和幻想。因為作者出身貧寒,深刻感受到了社會的貧富不平等現象和弱肉強食。因此,他壹方面熱情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用真誠的筆觸贊美他們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壹方面憤怒地鞭撻殘酷、貪婪、軟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教會僧侶的醜惡行為和人民的惡習,不遺余力地批判社會醜惡現象。《皇帝的新衣》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臣子阿諛奉承的醜惡狀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諷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真善美終將勝利”的樂觀信念。在他的最後壹部作品《園丁與主人》中,他也著力塑造了壹個真正的愛國者形象,體現了作者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壹些童話,尤其是他後期的壹些作品,也顯示出他的思想局限性。他雖然對窮人傾註了充分的同情,卻找不到擺脫不幸的出路,用悲傷的目光看著這個世界,表現出消極的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能引導人走向“幸福”。在作品中,他時而宣揚道德,時而宣揚基督教博愛,時而倡導寬容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童話與民間文學關系密切,繼承和發揚了民間文學質樸清新的風格。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作品中引用了許多民歌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有詩詞;既適合兒童閱讀,也適合成人欣賞。他的藝術形象,如赤裸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醜小鴨和紅鞋,已經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就語言風格而言,安徒生是壹位極富創造力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他大量使用了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介紹到中國了,周作人翻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譯本發表在《新青年》1919 1期。從65438到0942,北京新潮社出版了蘭林和張金芬翻譯的《旅行指南》。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明凱書店相繼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記和對他作品的評論。譯者包括鄭振鐸、茅盾、趙、顧。但解放前的翻譯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民族語言翻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的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將安徒生的所有童話從丹麥語直接翻譯成漢語。人民文學出版社在1955、1958、1978多次出版《葉君健童話選》。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成長在兩個城鎮,兩種社會環境,兩個世界,兩個時代。所以在成長成為作家的過程中,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有時甚至會有激烈的思想鬥爭。社會地位的提升為他的許多童話、小說和戲劇提供了直接和間接的主題。在尋求壹個全新的身份成為多方面名人的過程中,社會地位的提升成為他創作大量作品的源泉,但也給他帶來了永久而難以愈合的傷口。
兩個城鎮
對他有決定性影響的兩個城市是他的家鄉歐登塞和哥本哈根,他在那裏生活和工作,度過了大部分的成年生活。
作為壹個生活在歐登塞這個雖小但自給自足的省會城市的窮小子,安徒生在人生的前14年接受了後來對他的文學創作起決定性作用的印象和經歷。安徒生在年輕時的自傳《Levnedsbogen》(1926才出版)中強調,歐登塞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壹些哥本哈根不為人知的舊習俗和迷信,使他有了豐富多彩的想象力。然而,更具決定性的是來自社會底層的惱人的社會經歷和他擺脫貧困、結束與生俱來的社會地位的迫切心情。同時,他又渴望意識到自己當時的潛力只有壹條出路——藝術世界,而這種迫切感是他整個童年最受影響的。
此外,在歐登塞救濟之家合住壹室的老婦人給他講了壹些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後來被證明是他改編老故事和自己的童話故事的起源。在這方面,安徒生也處於兩個世界之間:口頭敘事傳統和以書文化為代表的現代世界,這兩個世界可以充分體現作者的作用。
決定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的人生方向和他非凡的1819年移居哥本哈根的因素之壹——在這之後,他的社會地位和文學成就都得到了提高——就是歐登塞作為首都以外唯壹的城市,擁有壹座劇院。除了早年沈迷於文學作品,遠離現實世界(他的父親漢斯·安徒生是個鞋匠,有很多書,包括《聖經》、《霍爾伯格的喜劇》和《壹千零壹夜》),他還與劇院保持聯系(包括來自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的巡回演員),這使安徒生的夢想和抱負獲得了知識和方向。1819年9月4日,14歲離家。當時,就在他的確認儀式後幾個月,他去了哥本哈根的劇院尋找他的未來。盡管這次冒險不太成功,但安徒生的余生都與劇院緊密相連。他成為創作了大量戲劇的作家和外國戲劇的翻譯和編曲人。戲劇成就了他的人生,所以真的可以說,如果他出生在丹麥其他任何壹個首都城市,他的職業生涯都不會和後來壹樣。
安徒生在哥本哈根逗留的最初幾年(1819-22),他盡最大努力以芭蕾舞演員、演員或歌手的身份在劇院獲得穩固的地位。最後,當所有這些嘗試都失敗後,他試圖成為壹名劇作家,這也是徒勞的,但結果是,壹位戲劇導演決定送他去學校,這樣他可能會被培養成壹個有用的人,因此這段經歷,就像在歐登塞度過的日子壹樣,對他後來的生活和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哥本哈根,他被兩個家庭接納——科林壹家和烏爾夫壹家,他們成了他的精神親人。在這裏,他也開始了解資本中的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以及社會底層的無產階級。他開始明白了生存的掙紮,明白了做壹個依靠別人的善意而活下去的懇求者的痛苦。
離開歐登塞並決定從事藝術工作後,安徒生只有壹個選擇:站起來繼續。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經歷了離開壹個世界卻不被另壹個更高層次的世界接納的痛苦和屈辱。這段經歷在他的童話《美人魚》(1837)中有所體現,小說《O.T .》和戲劇《黑白混血兒》的主角。
然而,在斯拉格爾塞和埃爾西諾學習之後,哥本哈根對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裏,作為無產者的安徒生獲得了與鼎盛時期的中產階級圈子相關的文化和教育,這其中包括君主制的最後幾年,敏感而情感脆弱的安徒生學會了使用輕松而諷刺的哥本哈根俏皮話。特別是,他以最驚人的方式向科林家族學習,這也是他從主流劇作家圈子和評論家約翰·盧德維格·海伯格那裏學到的。可以說,安徒生所有的童話似乎都懸浮在以下兩極之間:情感與智慧,敏感與反諷,自然與文化。他的作品充滿張力,這首先表現在他的作品中。環法自行車賽是從霍爾門斯運河到阿馬格爾最東端1828到1829的徒步旅行,這是他的第壹次。
丹麥和歐洲
作為壹次從歐登塞到哥本哈根的連續旅程或者說是人生的壹次飛躍,安徒生壹生都在丹麥和歐洲其他地方穿梭,尤其是德國,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同時,他的旅行也為他在世界上帶來了文學聲譽。安徒生在歐洲其他地方也感受到了回家的感覺,尤其是意大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自然、世俗生活和藝術的印象,安徒生對丹麥的感情是矛盾的。他離不開這個國家,但有時他會因為這個國家的卑鄙而感到徹底的厭惡。他是詹特洛夫第壹個著名的受害者,後來被認出來。在安徒生文學生涯的後期,塞倫·克爾凱郭爾作為另壹個受害者緊隨其後。但與克爾凱郭爾相比,他從未到過比柏林更遠的地方,安徒生成了他那個時代走得最遠的丹麥作家。他出國旅行過29次,在丹麥以外的地方生活了9年多。
兩個時代
隨著安徒生從社會底層上升到上層,他逐漸成為丹麥和外國的莊園宅邸以及丹麥和外國國王和王子住所的常客。因此,安徒生的壹生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壹個例子,這種流動真的只出現在1849年憲章簽署後的中產階級民主政治中。安徒生的生活和工作都牢牢植根於君主制末期的文化,但作為壹個社會政治門外漢,他不得不學習那個時期文化中的思想,這導致他的思想比大多數同時代的作家更現代、更進步。對於舊時代的浪漫崇拜,類似於“榮耀的頂峰,我們曾經從那裏跌落,但現在我們又找到了”(亞當·歐倫施勒?Ger)這樣的觀點,他有理由拒絕,反而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未來的發展上。縱觀安徒生的全部作品,他認為未來發展的方向是完善人性,弘揚啟蒙精神(見他的遊記《浪漫區煙霞山的壹次漫遊》,薩克森瑞士,&;c .(寫於1831),還有他的故事《教父的相簿》(寫於1868),正當他處於崇拜的狀態時,他狂熱地學習如何旅行(見他的遊記壹《詩人的集市》(寫於1853)。他認為這將把世界變成壹種“單壹的精神狀態”,就像我們今天認為互聯網將做的那樣)並從工業方式的革命中受益(見他的文章Silkeborg)。這篇文章和冰女(寫於1862)和森林女神(寫於1868)壹樣,說明他有時候是悲觀地看待發展的。尤其是由於這種觀點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他似乎是“自然”的代言人,因為他強調“自然”的價值,尤其是在他對藝術和文學的理解上(見《夜鶯》(1843)、《鐘聲》(1845)等故事)。)。
從文學、思想和政治的角度來看,安徒生跨越了兩種文化、兩個時代、兩種社會制度和兩個文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早期現實主義)。
宗教信仰
他的宗教情懷,在所有作品中都有,是從對基督教的壹種非教條式的分類發展而來的,是壹種發自內心的信仰,是壹種與人性和我們所生活的物質世界密切相關的情感。這是我們敬畏上帝的出發點(見美人魚(1837)和老橡樹最後的夢(1858))。安徒生對宗教信仰的理解絕非幼稚或天真(盡管他經常被指責這壹點)。他的態度體現在他作品的壹些章節中,比如他的遊記《瑞典肖像》(1851)中的“信仰與科學,壹個受自然啟發的布道”壹節。在“詩意的加州”壹章中,這本書也表達了他對自然和詩歌融合的信念,這種信念來自於他的朋友H.C. Orsted類似的說法也可以在宗教解釋小說To Be,or Not to Be?”(1857)和《西班牙遊記》(丹麥語,1863)中的“科爾多瓦”壹章。然而,安徒生的信念並非沒有受到挑戰。他的日記、故事和小說中充滿了對存在的痛苦、懷疑、焦慮和空虛的表達,如小說《只是壹個小提琴手》(丹麥語,1847)、《冷杉伯爵》(丹麥語,1844)、《牙痛姨媽》(丹麥語,1844)。1859)和詩歌《詩篇》(意為“贊美詩”,丹麥語,1864),《詩篇》現已被收入丹麥贊美詩集。
名聲
安徒生的文學作品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出名,當時他的小說在德國發行量很大。但從1839開始,他就憑借童話故事在那個國家創造了非同尋常的名聲。我們把65438+20世紀4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看作是童話和小說在英美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
榮譽市民
青年時代之後,安徒生只是偶爾回到他的家鄉歐登塞。但在1867,他被授予了國務委員的稱號。歐登塞希望以某種方式祝賀這位偉大的城市之子,於是在當年12月被授予城市榮譽市民的稱號。本次活動以安徒生自傳《我的故事》編年史續集的編纂結束(初編於1855,續集始於1869)。
工會
安徒生以下事跡意義重大,對刻畫安徒生形象有重要作用:他是第壹個破冰接受邀請為1860新成立的工會朗讀自己童話的丹麥作家。在他生命的最後20到25年裏,他依次給以下協會背誦:學生會、工會、皇室、女裁縫和貴族。在工會裏,他遇到了壹群熱情的聽眾,經常有500到1000人同時聽他朗誦,他給他們朗誦了20遍左右。為此工會連連稱贊,並和學生會成員壹起在哥本哈根大教堂安徒生的葬禮上組織了壹個榮譽警衛隊。
休息的地方
安徒生被安葬在哥本哈根的Assistens Kirkegard。起初,這個墓地埋葬了他、他的朋友愛德華·科林和科林的妻子亨麗埃特。1920左右,出現了壹些公開批評的聲音,其中涉及到把安徒生當成科林夫婦的“養子”來對待。在這種情況下,科林斯夫婦的壹個後代把愛德華和亨瑞特的墓碑搬到了家族墓地,所以現在只有安徒生的墓碑孤零零地矗立著。
註:Janteloven,出自Aksel Sandemose的壹部小說,明確規定無論如何都不要覺得自己高人壹等或者特別高人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