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包括格律詩和絕句,古人稱為現代格律詩,我們稱之為現代格律詩。雖然它其實很古老,但它始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梁,成熟於唐初。唐以前的詩歌,除了所謂的“齊梁體”和楚辭,都叫古風。唐朝以後,不符合近體詩的詩也被稱為古風。古體和現代體在句法、音韻、層次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代漢語每句的字數是可變的,有四、五、六、七,甚至還有雜字(參差不齊的句子),每首詩的句子數也是可變的。少了兩句,就多了幾十句,幾百句。只有五個字和七個字是近體字。壹般詩詞規定八句,絕句規定四句。八句以上也叫長法。清朝的李煜在談及武功時,郁嫂說:“只要他壹有氣勢,把他的頭尾罩住,我就四面楚歌了。”孫犁《讀書記紀》:“其語采久駢,新舊字,時而和合,時而壯和,鬥東鬥西,虛實相生,抑揚頓挫,變化無窮。”
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古代和現代的聲音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在古代屬於不同的韻腳,在現代已經看不到了。如刪除了東河東、蔣鶴陽、、甄鶴文、肖、崔、鮮鮮、嚴鶴仙、耿鶴青、韓鶴。如果我們看每壹個押韻部分的字,就會發現相反的情況:古人以為屬於同韻,今天卻完全不押韻。這句話出自通典第六軍:《水滸傳》第十八回:“說是東進西攻,其實是西攻”,宋章綱《求醫》:“匡虜之勢,不可測,左為真,右為假,聲打東西”,“雷橫也要救趙蓋,爭第壹後門;然而,朱彤說是他開的門,所以他不得不撞前門,大吵大鬧。袁渺等人記錄了辛亥革命:“是夜革命黨計劃從漢口出發,用十二句話使武昌無法準備。"
現代人可以用現代韻文創作現代風格的詩歌。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壹定要註意古音和現代音的區別,尤其是讀古詩的時候。這些差異有時可以用方言來區分,但不壹定可靠。他們只能多讀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