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比例的作文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從征文涉及的人情、倫理、自然等話題角度來看,上述話題類別共36篇。散文占所有文本的壹半以上。進入初中,閱讀學習離不開散文。從“學習活動”的角度研究七年級散文教學的策略,具有壹定的意義和價值。
散文是壹種表達思想感情的常見文體。初中教材選用的作文形式靈活多樣,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富有個性。學習了六年章節外課文的小學生,第壹次看這樣的文章,覺得新鮮有趣。這些作文貼近學生的學習能力,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它們是吸引初中生親近文學的最自然、最快的載體。
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適用性。
第壹,過於重視教學活動,忽視學習活動
公開課老師喜歡散文。為什麽?可以有激情的介紹,多媒體演示,拓展資源,各種專業的討論探索。——這樣壹堂課下來,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和技巧就能完美呈現。
但是從學生的學習來看,“學習活動”是非常機械和枯燥的。隨著老師熱情的點頭稱贊的介紹,回答老師設計的完美問題,編出老師需要的閱讀感受,他熱淚盈眶。在這種錯位的教與學過程中,散文課完全異化為閱讀課、道德課、雞湯課。長此以往,學生不喜歡散文,甚至討厭它。在“學習活動”的實施中,引導初中生感受語文的靈動之美和散文所承載的豐富的情感之美,用散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生活、快樂和思考,是散文教學的“必然負擔”。“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將近壹半的散文教學課變得有意義、有趣,讓學生真正自主地學習和閱讀散文,而不是老師費盡心思地表演、教授和測試散文。
二、教學內容的確定過於偏向散文文體的定位,忽視學生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
筆者查閱了近五年來各種語文教學刊物和語文教學網站上發表的近45幅《春》實例,發現教學的核心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整體感知(期待畫贊)、五幅春景圖片欣賞、抒情段落的作用。授課方式大多是《寫春》詩的介紹,我是手寫的。教學內容的趨同是“教研”孜孜不倦集體化的結果。壹些控制能力非常強的研究者會用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來評價教師教學的規範性。眾所周知,這壹方面會限制教師的教學個性,教學內容的固定化必然導致教師解讀文本能力的下降,必然導致忽視學生學習情境和生活體驗的課堂出現;另壹方面,課堂教學成了老師的“流水線”,催生了壹些“個人秀”的小動作。
習慣性的教學內容,教授散文的壹般特征,才算成功。這種“手術刀”式的教學似乎對癥下藥:培養學生閱讀的文體意識,讓他們明白散文的文本應該遵循散文的解讀規律,采取散文閱讀策略。但散文是壹種開放性很高,審美自由度很大的文體。散文的壹般特點需要達到教學內容壹致嗎?這種教學也呈現出壹種教學內容的“線性化”,看似壹環扣壹環,壹個教學內容催壹個教學內容。壹旦壹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教學內容就會混亂。
第三,過於註重“用”的教學活動
在很多公開課上,散文教學總有壹個大尾巴,就是以讀促寫。以讀促寫是壹種很好的寫作教學方法。但是不是每節課都需要“推廣”,不寫就完不了課嗎?長期逐字逐句的寫作,碎片化的寫作,必然導致應試寫作的課堂。
對於剛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小學六年的學習大部分是片段和改編的學習。散文閱讀要學什麽?教學環節的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基礎,著眼於學生如何學好。要根據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生的具體困難來構建合適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設計應該體現學生“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七年級散文教學可以在幾個維度上關註“學習活動”的思考。
1.關註詞匯學習活動,體驗散文中“特定詞匯的豐富性”。
在七年級散文閱讀教學中,適時的詞語“學習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實現詞語的豐富性。詞匯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壹大特色和重點。有必要積累學生的漢語詞匯存量,激活學生的漢語詞匯情感。七年級閱讀教學需要這種學習的延續和提升。但在詞匯教學中,容易陷入“重修辭輕理解”的境地;重復答題,忽視靈活性的傾向。對文字意義的追求,值得思考。
可以學習相關課文的核心單詞。學習《秋日思念》時,作者重點講了三個字:“麻痹,大喜,燦爛”。在學習中,充分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體會這三個字豐富的畫面、牽連的事件、內心的感受。隨著《教室》的習得,我試圖將第壹自然段《當壹切又歸於寂靜》中的“寂靜”二字豐富為動作、語言、風景。想想史鐵生此時的輪椅,還是暴怒之後的沈默。他可能會有什麽動作?媽媽也悄悄躲了出去。他和誰談過?他會看到什麽畫面(他會想到什麽畫面,過去和未來)?
我無力地把手放在輪椅的把手上,只聽到輪椅“吱吱”的聲音。我的頭耷拉在肩膀上,兩眼壹片空白。恍惚中看到了小時候奔跑跳躍的場景,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陜北高原上放聲歌唱。眼淚無聲地流了下來,順著鼻梁流進嘴裏,鹹澀的...
當我喜歡的物品砰的壹聲掉在地上的時候,我沒有看。窗外春光燦爛,枝頭的新芽毫不費力地長了很多。房間是灰色的,我可能永遠走不出這個灰色的世界。
因為課堂上詞匯學習的重點是明確的,延伸學習的要求是具體的,所以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沈默”不僅是壹個聲音世界,也是壹個情感世界。在對聲音世界的描述中,“聲音襯托寂靜”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但我們可能沒有把握住寂靜感本身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情感世界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理解史鐵生的生活境遇和情感處境中的“沈默”,這是對史鐵生生命狀態的壹種關註和反思。
可以抓住體現文本特點和情感脈絡的詞語。學習盲童及其影子時,可以和學生壹起反復尋找課文中的疊字。作為壹部童話,它的散文風格是壹個亮點。“重疊”是兒童世界中最核心的表達習慣。當孩子們小的時候,他們喜歡用疊字來表達他們的世界。每個孩子都會說“媽媽抱抱我”。不要說“媽媽抱我”。金波爺爺童話的疊字很巧妙,既符合盲童的形象,又串起了盲童的感情。首先,要求學生在不同角色的聽讀時,勾畫出與盲童有關的“疊字”;然後讓學生談談這些重疊和盲童的關系。在第二個環節,學生們有了壹些自己的發現和理解。比如盲童在影子的陪伴下,是“有說有笑”,而不是“聽別人笑著玩”。在這裏,他能感覺到自己的內心隨著影子發生了變化,孤獨感沒有了,快樂而自信。盲童在影子的陪伴下,更用心地聽《牛的克裏斯提尼》羊的咩咩聲,流水的潺潺聲”;用鼻子聞“陣陣花香”;用手觸摸“螢火蟲的癢和脆”,盲童會有影子相伴,聽覺、嗅覺、觸覺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打開,感受到自然界生命的流動和精彩。前壹篇用“靜靜”寫出影子未至的孤獨;後來我用“孤獨,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來寫影子突然消失後的失落,努力尋找。那為什麽寫影子消失了?問題隨之而來。原來影子的消失正好可以寫出影子的陪伴給盲童帶來了快樂和全新的生活感受;影子在這壹刻突然消失,是因為盲童已經有了暮年的感覺和對生活的渴望,盲童有了愛和生存的能力。後來的尋找和螢火蟲的回歸,最後得到的是自然的生命。在對文字的理解中,我們尋求“每壹個生命都通過對愛的接受和付出而有了自己的存在和重生”的意義價值。
2.重視“分層次朗讀”的活動,逐步理解“情感”。
要觸動作者的感情,七年級的散文教學不宜從空洞的情感分析入手。可以激活朗讀的積極性,通過對聲音世界的反復琢磨和理解,感知充滿文字的情感。孩子們的耳朵最敏銳。他們能聽到最美的聲音,聽到最小的噪音,但妳可以用最美的聲音清除噪音。“傾聽能力”是他們與世界聯系的良好能力。
和學生壹起讀短文,聽短文,是壹個很好的方法。如學習《散文詩二首》時,學生特別喜歡聽王讀《金花》,認為他讀得好:“因為王保留了他的童聲,我看到了變成金花的頑皮孩子”;“因為王的聲音,我覺得像自己的聲音,壹個孩子的聲音,很真實”;因為王的朗讀是沒有音樂伴奏的,所以我感覺更好,有壹種寧靜感。聲音調皮是孩子的特點;真正的聲音是孩子的需要;安靜的聲音是孩子們的期待。
朗讀的活動不僅僅停留在聽和讀的層面,還可以是“學習和思考”。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第壹段的時候,讓學生先讀壹遍,然後評價幾個學生讀的聲調的差異。體驗第壹段的閱讀:學生的閱讀容易高調。第壹段壹定要高調嗎?為什麽不能高調?第壹段說濟南的冬天“溫暖晴朗”。“溫暖晴朗”的意思是溫和晴朗。溫和是整體的心情,晴朗是心情的反映。語氣中不僅有安慰,還有明亮歡快的語氣,體現在語氣上——愜意、從容、淡定。文章開頭,有趣的講述了濟南特殊的冬天。第壹段,就像壹個老人在家裏聊天,講故事,很親切。那是比較嗎?是為了突出《濟南的冬天》嗎?老舍先生的故鄉在北平,老舍先生曾在《想北平》中寫道:從雨後什剎海的蜻蜓,到夢中玉泉山的塔影,都是聚在壹起的。每個微小的事件裏都有壹個人,每個思想裏都有壹個北平,只是我說不出來。我真想做壹個詩人,把所有美好的詞都沈浸在自己的努力中,像布谷鳥壹樣唱出北平的美好。倫敦是老舍學習和工作的地方。正如老舍所說,在英國生活的R時期,是我人生或事業的重要階段。用對比來形容濟南的冬天,不是拿北平和倫敦比,而是把濟南冬天的特點寫得“溫暖而明朗”。真摯的感情,雖然是對比,但聲音要柔和,不要感情用事,不要起點高。
閱讀活動可以通過不斷的琢磨和再現,理清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抒情風格。比如《濟南的冬天》第三段,學生模仿小山的說話,是溫暖體貼的安慰。模擬濟南人的心靈對話,充滿了美好的希望和溫暖的期待。模仿作者對讀者的說服性發言,是理解,是壹個陌生人對濟南的認可和投入。三種聲音的情感色彩略有不同,但絕非對立。自然與人心的深度感應,季節與心靈的呼吸,構成了壹個無縫的整體,和諧的樂章。都是人間陽光,寫的是濟南人“壹看到那些山頭就有定居的感覺”“都”“定居”,尤其是“這裏肯定能保暖”“其他的妳要什麽?”完全是口語化的北京,帶有老北京的語言色彩,嵌入優美的描寫,讓人感覺親切自然。
3.在“學”的活動中關註散文語言和情感世界的流動過程,體會散文的“抒情原則”。
散文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藝術形象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交融在壹起,形成壹種境界,是景物與主體意識熔鑄的產物,是情與景的和諧統壹。這些理論性的散文知識型教學,不應該過早、生硬地進入七年級散文閱讀教學課堂。“學習活動”不能回避相關知識。
以核心問題為驅動,讓學生在主問題的討論中體驗文字與情緒的關系。在《紫藤瀑布》的教學中,第6段和10段寫紫藤花的言語形式非常相似,意思完全不同。從問題“這兩段有什麽異同”開始,第六段用比喻畫出它的形狀,描述它的狀態,認為它是甜的;形象生動,如當下,詩意而不流於表面;10段用花態來形容人生,是心底盛開的花。除了文字之外,還包含著更深刻、更引人入勝的含義,達到了壹種極高的“無韻”的意境。
經典延伸出無縫鏈接,讓學生找到壹個可以在文字和情感上與外界相連的學習點。泰戈爾在他的《月牙集》中經常把兒童與自然界中最純粹的東西相提並論,寫出兒童單純而聖潔的心靈。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寫法,我還在這壹節教學環節設計了壹個小的創意填空。請仔細閱讀,聯系自己的生活情況,想好填空的對象,並給出理由。
我想觸摸妳;
我想在水裏,妳洗澡的時候,我壹而再再而三的吻妳。
我會坐在流浪的長沙發上,趁妳睡著,溜進妳的被窩,趴在妳的胸口。
我想變成壹個人,從妳眼皮的微縫到妳睡眠的深處。當妳醒來,驚訝地回頭,我會像壹只閃亮的螢火蟲,在黑暗中飛走。
嵌入式格式不限制孩子的世界:有自然的微風、白雲、月光、小冰脊、神奇的七彩光、大象的鼻子;媽媽的頭發,奶奶的手,爸爸的額頭有家庭世界;《兒童日常世界》裏有撕碎的白蝴蝶,有細小的絨毛,有哈利波特的魔杖,有《老友記》裏的熱氣,有妳留下的眼淚,還有調皮的孫悟空...想象的世界是現實生活世界的反映。打開孩子的世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神奇都在中間。
4.註重在“學”的活動中打開學生的情感世界,獲得“情感觸動”。
散文的情感是散文的核心要素。七年級教材中的散文多為抒情散文,在散文閱讀的“學習活動”中關註散文情感尤為重要。散文是壹種比較個人化的寫作,也正是這種向下的寫作,才能獲得“情感的觸動”;重視文本世界與少年世界的聯系很重要,《品味與理解人事》作為壹部曾經低聲細語的散文,在當下也有了回歸“公共空間”的力量,有時我們也能讀到“知性深度”。筆者認為七年級散文閱讀中的“學習活動”應以“情感觸動”為主,但更應激發“智力深度”。
如果給我三天光明,妳可以組織壹個討論:從“重塑人生”的變化過程中,妳能感受到什麽?同學們自然會討論求知的艱辛與樂趣,百折不撓的毅力,循循善誘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對尋求生命意義的感動。但明顯感覺到,學生在這個學習環節中的理解,仍然是篇章-句子理解活動帶來的閱讀感受。本身就有壹些傳教的痕跡。學生不是以壹個同齡人的心情去觸摸海倫的世界,而是把海倫的世界作為壹個英雄的世界來欣賞。
於是我引導學生們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在幾個問題的驅動下,試著仔細閱讀文章:當沙利文老師第壹次遇見海倫時,最讓妳感動的是什麽?以妳的人生閱歷,如果換壹個人妳會怎麽做?同學們的討論讓我大吃壹驚:“握住我的手”是壹種禮貌,也是壹種平等的姿態。“緊緊抱在懷裏”是壹種禮貌,但卻是壹種深深的愛。沙利文老師沒有說:“孩子,妳真可憐;兒子,妳壹定要堅強;兒子,我們壹定會戰勝命運的。”沙利文老師的冷靜與智慧;海倫對善與美的獨特感受得以實現。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在人偶教學的過程中,沙利文小姐教會了海倫什麽?有同學說:“我太驕傲了,高興得臉都紅了,馬上跑下樓去找媽媽,給她拼了。”娃娃喚醒了我的童心,紅著臉跑下樓去寫給媽媽。太生動了,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成績好,開心的事。此時的海倫已經不再像老婆婆壹樣“扭花弄葉”,而是壹個健康的孩子。沙利文老師帶給海倫壹顆開放的心。有同學說:“世間萬物皆有其名。直到老師教了我幾個星期,我才意識到。”。我覺得海倫找到了娃娃的存在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我說:就像海子在詩裏寫的:“給每壹條河取壹個溫暖的名字”;就像波斯卡的“萬物無聲,令人著迷”壹樣,存在感是壹個人最獨立的精神意識,海倫以朦朧的方式體會到了這壹點。沙利文老師喚醒了海倫的童心,讓她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壹切。自然學生會經歷“拼水”的部分。在自然的和平與寧靜中,壹個生命喚醒另壹個生命。海倫覺得我與壹切都息息相關。我不是壹個孤立的我,而是有自己的生活。沙利文老師喚醒了海倫的生命存在意識,讓她用慈愛的目光看待每壹種生命的存在。沙利文老師的“重塑人生”,就是用壹棵樹搖動另壹棵樹,用壹朵雲喚醒另壹朵雲,用壹個靈魂喚醒另壹個靈魂。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同學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覺醒與存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