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淺析《告別劍橋》

淺析《告別劍橋》

《再別康橋》是壹首優美的抒情詩,就像壹首優雅優美的輕音樂。1928年秋天,作者再次造訪英格蘭,故地重遊,詩意盎然,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化為壹系列情感,融入劍橋的美景,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中。

全詩以“溫柔”、“行走”、“揮手”、“別離雲”為開篇,然後運用虛實交替的手法,描繪出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美妙的意境,詳細地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對過去生活的向往和對目前無可奈何的悲傷。

這首詩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的景物與想象相結合,形成詩歌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將氣氛、感情、情景融於意境之中,達到情景中的情與景。詩的結構嚴謹工整,錯落有致。全詩共7節,每節4行,形成兩個平行的臺階;1和3行稍短,2和4行稍長,每行6到8個字不等。似乎詩人有意將格律詩和自由詩的形式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壹種新的詩歌形式,充滿民族化和現代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優美,節奏溫柔委婉,和諧自然,隨著情感的起伏,宛如壹曲悠揚的散板,輕盈婉轉,觸動著讀者的心弦。

20世紀20年代,詩人聞壹多提倡現代詩歌中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再別康橋》可以說有三美,是徐誌摩詩歌中的絕唱。

首先,這個想法很巧妙:

氣氛很輕松。

古往今來,離別總是給人壹種沈重而悲傷的感覺。江淹在《別府》中感嘆:“那些狂喜的人,只是離別!”講述了離別讓人心醉神迷的特點;在《西廂記》中,崔鶯鶯送張生趕考時,他眼中的場景是:“誰在拂曉霜林中醉,誰總留淚。”眼中的景,心中的情。他們分別時的淚水已經染紅了秋色,可見分離是多麽強烈;柳永在玉林嶺告別藝妓女友的那壹幕更是沈重:手牽著手,含淚相視,無言以對,哽咽了。我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哽咽了。而徐誌摩的《別康橋》營造出壹種淡淡的憂傷,貫穿全詩的“溫柔”、“安靜”、“沈默”等詞為詩營造出壹種輕盈飄逸的氛圍。

形象新穎。

詩人離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雲朵、綠花、金柳、星光等可愛的景色。這些意象的存在,弱化了離別的感覺,比劍橋美景的描寫更重要,營造出壹種新鮮感。

第二,場景交融。

詩人將離別的主觀情感融於何康河的客觀景色中,美麗而有靈性,具有詩人溫柔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情懷融為壹體。

我輕輕揮手,告別西方世界的雲朵。我揮揮衣袖,沒有帶走壹片雲彩。

雲是不能說再見的,雲是帶不走的。然而,當詩人離開劍橋時,雲意象的存在使我們感到淡淡的悲傷。雖然有離別的傷感,但作者並沒有沈湎於傷感,而是給人壹種優雅、輕盈、自由的感覺。

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浪中的倩影蕩漾在我的心間。在這裏,詩人將何康河畔的柳樹比作新娘,不僅指出了柳樹的美麗,還表達了他對康橋的依依不舍。這種眷戀並沒有從詩人的眼裏漏出,而是滲透到了詩人的心裏。

軟泥上的綠草,油油的,在水底搖曳,在何康河的柔波中,我願意做壹株水草。這裏說,清柔“大搖大擺”地把他拉過來,揮手打招呼,讓他待壹會兒,再見見母校。這裏的年輕人很有人情味。然而,青春是無意識的。應該是詩人運用了擬人、移情等修辭手法,將作者的戀戀不舍之情轉移到了青春。作者對母校的眷戀,原母校的壹切都是“心甘情願”,更強烈地凸顯了詩人對母校的深厚感情。

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虹,碎在浮藻間,沈澱出彩虹般的夢。詩人把拜倫湖比作壹整天的彩虹,寫出了拜倫湖在夕陽下的美。彩虹的意象也包含著人們的希望、理想和追求,暗示著拜倫湖也記錄著詩人求學、學習、戀愛的美好時光。

時過境遷,拜倫湖依舊美麗如初,但詩人的美好時光壹去不復返了。看到這個水池,詩人仿佛回到了過去。自然激起詩人對美好舊時光的追求。泛舟何康,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讓詩人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但是,我們不能唱歌,因為詩人沒有找到過去的夢,回到了離別的現實,而現實是“安靜”和“沈默”,整個康橋壹片寂靜。詩人從尋夢的情感高潮中陷入了依戀、無奈、憂郁的情感交織。

就這樣,全詩由三首輕輕寫的詩組成,兩首悄悄收藏。運用循環的對應結構,使全詩成為流動的畫面,將詩人對康橋的眷戀,對往昔生活的向往,對眼前悲傷的無奈,真誠細膩而又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來,情景也是動情的,情景交融,輕柔婉轉,如肖邦的小夜曲。這種離別的感覺是淡淡的,飄逸的,像夢,像天上的雲,偶爾投射在詩人的心裏。

有三個美女。

徐誌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新月派的創作遵循三美,即音樂之美、繪畫之美、建築之美,《別康橋》壹詩堪稱徐誌摩詩歌的絕唱。

繪畫之美:指視覺形象的選擇和運用,能充分體現中國象形文字的特點,富有色彩感。《永別康橋》這首詩使用了色彩鮮明的詞語,如夕陽中的“金柳”,“晏嬰”,“彩虹”在海浪中蕩漾,是色彩斑斕的畫面,“招搖”,“碾壓”,“徘徊回頭”賦予畫面動感。

音樂美:指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有節奏感和旋律感的音樂。《告別劍橋》的每壹行基本上都是由三個音節組成的。每壹節中,兩句與四句的最後壹句押韻,從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舒緩的節奏感,就像肖邦的小夜曲,溫柔委婉。開頭和結尾相互呼應,增強了音樂性。

建築美:指詩歌的物理結構的美感。《再別康橋》由七節組成,每節四句,字數大致相似;每壹節中,壹行兩行交錯,形成了詩的平衡、對稱、多樣,但也避免了過於死板的缺點,給人以視覺美感。

《再別康橋》作為壹首送別詩,以其輕盈飄逸的情感、美麗的康橋風光和這首詩完美的形式展現了徐誌摩的才華和人格,也成為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送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