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寫的。最初是作者19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的課堂筆記。黑格爾去世後,由他的學生格斯塔德·霍托根據講稿編輯而成,最早於1835-1838年出版,因此也被稱為“美學講義”。
這本書是黑格爾晚期成熟美學思想的匯集和總結。它融合了西方傳統美學思想和德國古典美學,將德國古典美學發展到了頂峰。也是西方最早的具有完整體系的美學專著之壹,它甚至“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恩格斯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美學是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獨立完整的體系,它的出現標誌著美學真正成為壹門歷史科學。這本書分為三卷。第壹卷主要論述美的概念和藝術美的基本原理。第二卷重點介紹象征藝術、古典藝術和浪漫主義藝術的特點和歷史發展;第三卷詳細論述了與上述三種藝術相對應的各種藝術的特點和歷史發展,其中著重分析了詩歌(文學),使之成為全書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之壹。
黑格爾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的,這就決定了它的根本性質是唯心主義。但是,黑格爾能夠自覺而全面地將辯證法運用於美學理論,闡明美與藝術的壹系列根本問題,揭示藝術創作、欣賞和發展的某些規律。在對美的本質、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分析上,充分體現了它的整體思想和辯證法,包含了許多唯物主義因素和實踐觀點,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審美傾向。這使他超越了前人,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成就。另壹方面,由於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與唯心主義思想體系之間的基本矛盾,美學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
黑格爾將美學視為“藝術哲學”,認為藝術是美學的主要對象。在美學上,他以“美的觀念”為邏輯起點,論證了觀念如何通過許多中介環節逐漸轉化為感性的藝術形象來表現和認識自己,最終實現觀念與形象完美統壹的藝術美全過程,從而構建了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在美學的中心問題——美的概念上,黑格爾在《美學》第壹卷中根據自己的哲學觀點提出了“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這成為貫穿其美學的核心思想。所謂觀念就是絕對精神,是觀念和觀念所代表的現實的統壹。他也稱之為“宇宙力量”或“上帝”,但它實際上指的是內容、目的和含義。而“感性顯現”指的是具體感覺的外在表現。美是二者的統壹,即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理想與現實、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觀性與客觀性。他認為,壹切只有作為理念存在時才是真實的,所以美本身就等同於真實,“美和真實是壹回事。”同時,他指出美與真畢竟不同於是否需要感性形式。他根據觀念能否完美展現來區分美的等級,認為觀念在自然界中並沒有完美展現,所以要把自然美排除在審美領域之外。黑格爾基於他對美的定義,認為真正的美只存在於藝術領域,藝術美(或理想)是美學唯壹的、絕對的對象。因此,第壹卷側重於藝術美理論,重點是藝術美及其定性和藝術家問題。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能以感性形式表現思想的藝術形象。因為藝術形象是經過“洗滌”和“註入生命”而被精神化的東西,它能充分表現思想或理想。即能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表現出思想的無限性和自由性,完美地體現了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共性與個性的統壹。在抽象的藝術美如何轉化為藝術形象的問題上,黑格爾提出了實現這種轉化的壹系列具體範疇:壹般世界情境(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情境(人物的具體環境)、情感、沖突、行動、性格。他把時代的社會歷史背景作為藝術形象的基礎和表現形式,體現了他的“大歷史感”。特別是關於“人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要求人物的人格要豐富、鮮明、壹致,提出“壹般世界情境”、“情境”、“情感”、“人格”四個方面要對立沖突統壹,構成典型藝術對立統壹的實質,這些是美學中最有價值的觀點,也標誌著西方藝術理論完成了從傳統的“情節中心”理論到“人物中心”理論的轉變。第壹卷在理論上不同於前人,黑格爾將美學中的邏輯與歷史統壹起來,從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知性知識與意誌實踐的關系中去探索美的本質。他把美的本質與自然的人化和人類社會化的歷史發展聯系起來,主張美本身是“無限的、自由的”,“自由是觀念的本質,是觀念追求的最高目標”,藝術美也是追求和實現自由的產物。據此,他說“審美具有解放性”。從而突破了康德、席勒、謝林的“美是自由”的形而上學理論。另壹方面,黑格爾認為人總是在自己創造的客觀世界中“創造自己”,然後把藝術與現實的人的對象化實踐聯系起來,表現出他對人類審美活動本質的深刻理解,看到藝術美的內容是人的本質力量,強調藝術美的目的性、創造性和自由性的特點。這在理論上是開創性的。
《美學》第二卷主要論述藝術發展的歷史類型。黑格爾以“觀念和形象能夠融為壹體的程度”為依據,將人類藝術分為三種歷史類型——象征藝術、古典藝術和浪漫藝術。這是他吸收德國古典美學的傳統觀點,改造謝林的藝術三分法而提出的。他認為象征藝術是早期的低級藝術,因為物質表達超過了精神內容,未能充分展示美的概念。古典藝術是物質表現和精神內容完美統壹的理想藝術。而浪漫主義藝術卻因為精神內容超過了物質表現,失去了古典藝術的寧靜和歡樂。其發展的結果是自身的毀滅,甚至是藝術本身的解體,最後讓位於哲學。他使用了與這種分類相對應的基本美學範疇:崇高、美和醜。主張象征藝術是崇高的藝術,古典藝術是美的藝術,浪漫藝術是醜的藝術,他還把悲劇、喜劇等範疇與藝術類型的歷史發展聯系起來,賦予它們歷史性、邏輯性和轉化性。黑格爾對這種類型的分類是不科學的。他對藝術未來的悲觀看法表明,他看到了造成藝術衰落的社會歷史原因,但又將其歸結為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表現出他的妥協和軟弱。
《美學》第三卷主要是根據感性材料的不同作用劃分藝術門類,區分等級,並試圖探索各門藝術發展的邏輯過程,在論證建築、繪畫、音樂、詩歌(包括戲劇)的特點的基礎上,黑格爾得出了詩歌最高,建築最低的結論。由於他片面追求制度建設,造成了很多謬誤和矛盾。
盡管黑格爾美學有著卓越的理論成就,拓寬了美學理論的世界,但作者顛倒了物質與精神、理性與感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基本關系,造成了明顯的理論缺陷:對客觀唯心主義美學體系三階段整體性的刻板而牽強的追求,導致了邏輯上和形式上的反科學性質;主觀偏見;過分關註理性,沖淡了對感性、個性、審美心理等特征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