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壹、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五四文學革命是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其主旨是破除古文迷信,建立優美的白話文,破壞詩歌舊韻,再造新韻。

1,提高文學的“八件事”,即要言之有物,不要仿古人,不要講語法,不要無病呻吟,不要肯定成語不好,不要用經典,不要講對偶,不要回避俗語和常用詞。

2.文學革命的三個原則:推倒諂媚的貴族文學,建立樸素抒情的民族文學;推倒陳腐奢侈的古典文學,建設清新真摯的現實主義文學;推倒迂腐難懂的山地文學,構建清朗通俗的社會文學。

二、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作為這場運動的組成部分,文學革命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思想支配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的意識、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對新文化運動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其次,在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中,它為白話文最終成為中國現代國語奠定了基礎。經過清末的白話文運動和文學革命,白話文終於在1920作為現代“國語”被納入官方教育體系。

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向全國國民學校頒布法令,壹、二年級的國文教育要采用白話文,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正當性,更重要的是成為了國民文化轉型的契機。

3.第三,它打破了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與世界文學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文學革命徹底改變了它對外國文化的態度。它以極其開放的心態,不斷譯介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這種文化引進的潮流中,自文藝復興以來來自西方的各種思想和理論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壹個受歡迎的市場,它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格,也影響和構建了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願景。

擴展數據:

五四文學革命概論;

五四文學革命是指從1917年初到1919五四運動後時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這場文學革命首先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發起的。這場文學革命首先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發起的。

五四前後,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帶有更加鮮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陳獨秀把科學民主的大旗舉得更高,說文學革命“破頭流血也不耽誤”。魯迅以最激烈、最熱情的戰鬥成為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

1965438+2008年5月《新青年》全是白話文。接著,晨報、時事新聞、民國日報的副刊也改成了白話文。據統計,1919中國有400多種白話出版物。緊隨其後的是理論的倡導,是新文學創作的實踐。

1917年2月,《新青年》發表了胡適的八首白話詩,隨後在1917年6月發表了胡適、劉半農、沈的白話詩,後來魯迅、李大釗、陳獨秀也創作了新詩。1918年5月,《新青年》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了封建的吃人禮教和制度,隨後又發表了《孔乙己》和《藥》。

後來,郭沫若發表了《鳳凰涅槃》等多首後來被收入《女神》的詩歌,都滲透著反帝反封建的徹底精神和狂飆突進的時代色彩。都是這場革命的初步成果。不久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新文學作家,以自己的創作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成果。

百度百科-五四文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