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學習,部分是語文學科範圍內的聽說讀寫活動,旨在突破小項目練習的局限性,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但有些是跨專業綜合,既鍛煉了綜合應用能力,又以項目指導的形式突破了傳統的閱讀教學指標和作文路徑,讓學生進入了壹個新的學習活動空間。以前中小學生的閱讀主要是課內選讀和課外個人興趣閱讀。在綜合學習中,學生在課題的指導下,根據任務的需要,設計計劃,組織活動,選擇、收集和閱讀有關材料,進行書面和口頭交流。學生在活動中有分工合作。這樣的活動,不僅僅是圍繞壹個相對狹窄封閉的語文知識或能力範圍來反復訓練技能,而是從任務和話題出發,開拓思路,拓展閱讀視野,引入新話題,幫助學生構建新的思維空間和話語體系。壹個人要想很好地理解和表達某個思想,就必須熟悉這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概念、成語以及壹些具體的表達方式。如果壹個人的言語活動局限在某個領域,比如日常生活,那麽他與他人的交流就只能是日常生活的話題。因為他不熟悉,不習慣其他的話,他很難參與其他領域的交流。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引導學生進入新的話語領域。此類活動的設計應關註主題和任務。
2.溝通漢語與不同領域的聯系,提高語言和思維的活動機制。
壹個人的言語系統和思維系統應該能夠不斷地與外界交換信息,形成壹個開放的系統,這就需要能夠接受和釋放信息的“觸點”和“接口”來與外部系統連接。這種“聯系”和“界面”壹般是由外部系統中的代表性形象、概念、詞語和表達方式構成的。如果壹個人很少有這樣的“接觸”和“界面”,那麽他的思維空間和話題範圍就會相應地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反,如果他的“觸點”和“界面”多而活躍,總會引發聯想和想象,他可能會有更多的思維和言語活動空間,思維的發散、聯動、轉換和統籌的機制和語言反應的機制也可能變得敏感。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要在這種聯系、交流和激活中產生效果。在不同領域開展這種學習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語文學習鏈條中,逐漸形成許多“觸點”、“接口”和相應的活動機制。
3.在動態過程中實現融合,提高實際應對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無疑需要在壹個相對靜態的學習空間中練習壹個局部的環節。然而,在動態的實際情境中學習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把自己投入到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實踐中去進行跨領域的綜合學習,學生會遇到很多遠比靜態情況復雜的問題。在動態過程中,學生學會調動和整合各種因素來解決問題,這將大大提高他們在語文實踐中的應對能力。語文綜合學習的設計應更加註重“實際問題”、“動態過程”和“應對能力”。
4.指向基本目標,爭取各種收獲。
綜合學習既要註重“綜合”,又要強調基本目標的落實。綜合學習,隨著不同領域的交叉,會形成壹些邊緣地帶,可能是“四不像”。以前往往是每個學科只關心自己的“壹畝三分地”,沒有壹個學科關心這個“四不像”地區。這個“四不像”地區通常是最難執行的地方,但也往往是精力和利益最集中的地方。另壹方面,綜合學習不能盲目雜亂,必須有明確的基本方向。語文綜合學習的基本目標應該是指向語文。首先要保證在語文的壹個或幾個方面能取得壹定的成績。當然,壹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可能會在某些方面獲得壹些“副產品”或“附加值”,比如增強在其他領域學習和使用漢語的意識和能力;受漢語跨學科綜合學習的啟發,尋找其他領域的話題;開始學習做項目,包括項目咨詢、查閱資料、設計活動方案和每壹個細節、組織推廣活動、實施調整方案、提煉展示成果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開闊了視野,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搞好語文綜合學習,必須堅持基本目標,爭取更豐碩的成果。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取向也要考慮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取向。語文綜合學習側重實際應用能力還是探究能力?在我們看來,這兩種能力都很重要。語文綜合學習,有的活動可以著眼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有的活動可以著眼於培養探究能力。但是,在以往語文綜合學習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壹些探究活動存在壹些偏差,因此有必要對“語文探究”進行界定,它應該探究的是語文問題,而不是藝術問題、自然科學問題、生活問題等等。在壹些綜合研究中,探索其他領域的問題,而語文在這些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樣的活動算不算“語文探索”?我們說這是其他學科、其他領域的探索,而不是“語文的探索”,可以說是語文在某壹領域探索活動中的“應用”。在語文的綜合學習中,也可以把其他領域的內容作為題目,就像我們在語文課上也需要學習自然科學和藝術方面的文章壹樣,但必須註意的是,設計思路要以其他領域的問題為“引子”,引起興趣,提出話題,活動各環節成果的設計首先要落在語文的目標上。
第二,從選題看綜合學習目標的定位。
現有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和壹些學校擬定的綜合學習題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壹類基本將語言文字課堂教學和口語交際範圍內的“聽、說、讀、寫”整合在壹個題目下。比如有的教材圍繞“漢字”設計了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包括閱讀、遊戲、問題探究、討論等。活動多種多樣,但學習內容和目標都在語文學科範圍內。再比如,在壹些教材中,結合相關單元課文的學習,以“我愛我家”為主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這類選題範圍比較小,涉及的內容和話語多在日常生活圈。大部分同學有更多的話要說,目標更容易確定,設計中的幾個環節也更具體,壹般不太可能偏離目標。
第二類是從語文教材和課堂教學中延伸,開展語言、文字、文學等學習活動,如“社會用字情況調查”,組織學生自主選擇任務,走出校門開展調查研究。經過觀察、收集、采訪、分析、整理、寫報告等壹系列活動,認真投入的學生將獲得許多好處,如增強使用規範文字的意識,提高識別錯別字、綜合運用漢語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其他屬於這壹類型的題目還有“文體”、“編手抄報”、“對聯文化”、“熱愛生活、熱愛詩歌”等等。壹般這些活動的內容會超越課本和課堂教學。與前者相比,這些活動的範圍更廣,消耗的時間更多,需要更多的組織工作。學習的目標和效果可能不像前壹類那麽容易控制。
第三類是題目選自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學習領域,內容超越語文學科。比如,我們在學習了壹組關於自然科學的詩歌後,從其中壹篇課文引申出“探索月球奧秘”的綜合學習。再比如“某地旅遊資源調查”、“環保小課題研究”、“黃河、母親河”、“話劇舞臺”、“秋遊計劃”等等。這些題目有的貼近生活,符合社會需求,有的符合學生興趣,做得好就會出彩。但另壹方面,這類題目偏離語文課程基本目標的風險更大,需要師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在此,我引用山東泰山國際學校薛雲峰老師的《橋》綜合學習案例,來談談語文綜合學習的目標設計。薛老師這次活動的意圖是,“在學習課文《橋梁展望圖》的基礎上,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認識到壹個事物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把握,壹個問題會有不同的切入點。如果掌握壹定的材料,運用適當的方法,就可以討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獲得壹定的收獲。”這項活動的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動口動腦,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查閱圖書資料、互聯網等方式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讓學生了解橋梁的發展,認識國內外著名橋梁,開闊視野,受到美的熏陶。
2.讓學生獲得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通過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培養學生善於質疑、積極探索、團結協作的精神和熱愛科學的意識。
3.聯系生活實際,從有形的橋梁到無形的橋梁,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4.引導學生形成書面材料,培養學生的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能力。
這是壹次跨領域的學習活動,旨在以“橋”為主題組織材料和線索,搭建活動平臺,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全面運用和學習語文。活動成果如下:“為學生構建新領域的話語體系”;“讓學生在興趣中激發寫作動機,有了瀏覽事物的感覺和親身體驗,作文就會走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困境”;“然後,在欣賞詩歌和散文時,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讓他們品味詩歌和散文中精確優美的語言,感受歷史文化的沈澱,接受審美教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從有形的橋想到無形的橋”,“拓展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老師在這個活動上花了很多心血,有很好的想法,在實施過程中反復調整,取得了很多成果。開展這樣的活動是壹項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給學生帶來很多收獲,對教師來說也是壹次有價值的鍛煉。
但是,仍然需要調整這項活動的目標定位,主要是將重點進壹步轉向“中文”。在該活動的設計中,有些內容不適合作為語文綜合學習的基本目標,如“通過實地考察、訪談、查閱圖書資料和互聯網等方式獲取信息、篩選信息,使學生了解橋梁的發展,認識古今中外的名橋,開闊視野,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明白橋梁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意識。“在語文學科的綜合學習中,目標不應該是壹開始就著眼於“知識與研究的橋梁”,而是閱讀和背誦壹些關於“橋梁”的重點課文,並以“橋梁”為題進行表達和交流;也可以從“橋”字的結構和基本含義來討論;還可以復習壹些由“橋”組成的詞和詩,結合對橋的發展及其含義的理解。在實現語文課程基本目標的基礎上,還會產生壹些其他的成果和附帶利益,如“熱愛科學的意識”、“增加關於橋梁建築的知識”等,應該受到歡迎。在“橋”引發的“漢語”學習過程中,有必要引入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慮,但同時要註意處理好目標群體的內部關系。
首先是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當然是各個學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應該註意的要點。但是綜合學習需要多關註這個問題。因為綜合學習內容多,過程長,需要學生自主參與。如果學生缺乏興趣,是不可能積極參與的,那麽壹個投入更多精力的活動,可能收效甚微。
其次,學科的價值,當然是指其教育價值,尤其是在實現語文課程目標方面。如果科目只關心滿足學生興趣,而教育價值不明確,肯定不值得考。如果課題有價值,但基本目標不是中文,也需要重新考慮:要麽放棄,要麽調整設計思路。語文綜合學習選題壹定要有好的方向,保證基本目標落在語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