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隱喻
《荷塘月色》是現代文學的傑作。看完這篇短文,壹幅清新美好的景象立刻出現在我的眼前:碧綠的田野,荷花,芬芳馥郁,月光溶解,像壹個朦朧的夢,吉祥空靈的歌聲。有畫,有詩,有情懷,意境深遠。但是,在那詩意中,卻蘊含著作者的藝術孤獨和心血。朱自清曾說,作家要“描寫人們忽略的地方,讓妳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到驚嘆。”荷花池位於作者日復壹日“走過”的清華校園,可謂“平凡體驗之地”。但他卻以詩人敏感的觸覺去感受,不僅以敏銳的眼光去觀察,還對它的味道進行了論辯,從而詳細地描寫了令人驚嘆的“荷香無邊月色”。下面我將從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兩個方面來論述這篇文章。
首先,思想和感情
文章開頭是“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下面處處都和這種不安分的情緒有關:路幽寂寞;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顏色的壹個例子是多雲”;聽到熱鬧的蟬和蛙,我想“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想到古代采蓮的盛況,我表達了“這讓我最後懷念江南”的感慨,對現實不滿,不得不回歸。壹股淡淡的憂傷籠罩了全文。但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伴隨著“淡淡的憂傷”和“淡淡的喜傷”。正文開頭“突然想到,我每天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下,看起來應該是不壹樣的”,說明作者想擺脫憂郁的心情,高高興興地去了荷塘;沿著荷塘小徑,往事灰暗,“今夜晴”,靜下心來想壹想,覺得自己是個“自由人”;到了荷塘,他真正的暫時自由了,心與美景系在壹起,幸福的感覺突如其來;從賞景想到千百年,想到古人采蓮的“熱鬧時節”和“浪漫時節”。可見,“輕喜”也籠罩了全文。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段長長的獨白,是從坐立不安到享受荷塘月色的過渡,表達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外界的沖突以及想要擺脫這種沖突的願望。作者的心境,在月下荷塘這樣優美的環境中,表現出悲喜交織的審美感受。總之,悲喜相伴:在悲傷中渴望快樂,在快樂中被悲傷牽著走。它們是作者在觀賞風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不是起伏,而是克制,情緒的表達是溫和的。所以,悲與喜都是“昏”的。關於這篇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此文是作者的感傷山水之作,表達了冷峻深邃的境界,表達了蕭瑟的心境;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作品,表達作者憂郁的心情;有人認為它表現了作者對月下荷塘自然美的欣賞,對個人世界的克制和閑適心境;有人認為不是作者逃避現實的表現,而是作者對現實憤怒的表現;有人認為它表現了對實現黑暗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不勝枚舉。
第二,藝術風格
藝術風格可以從景物描寫、文字語言、裝飾手法三個方面來分析。
1.景物描寫生動:
在整個結構中,作者把重點放在荷塘月色上,主要在中間三段(第四、五、六段)。我們就以此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對文字進行上色、上色、排版的。首先把重點放在荷塘上,先寫田裏的荷葉,再寫綠葉上點綴的荷花和花蕾,還有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壹張靜止的照片。朱自清的風景寫作從來就不滿足於對客觀景物的靜態描寫。他說,“如果靜態能變動態,那當然更願意。”然後他抓住了微風飄動的情況,“像閃電壹樣,瞬間穿過了荷塘。”葉子並排靠近,所以有明顯的波痕。“這是壹幅動人的畫面。動靜結合,生動地傳達了荷塘的活力魅力。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沒有提到月光,但無論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場景,到處都有淡淡的月光,在觀察後融進了作者的具體描寫。樹葉和花朵的形態,以及微風帶來的明亮波紋,都是在淡淡的月光映射下形成的。接下來,聚焦月光。先寫月光像流水壹樣傾瀉在花草樹葉上的場景。”薄薄的青霧飄在荷塘裏”,這是真實的文字。和“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仿佛夢裏有紗,卻是虛的,卻表現了荷花在朦朧月色中徘徊的姿態。虛實並用,寫出引人入勝的意境。單獨寫月光是單調的,所以我盡量模仿月亮的投影,包括“參差”和“斑駁”的灌木的“影子”,也包括“彎彎柳的稀疏美影”,而這些“影子”就像“畫在荷葉上”壹樣光影交錯,把岸邊的樹和池塘裏的荷花連接在壹起,形成壹個美麗而復雜的圖案,所以荷塘在它的襯托下更加迷人。這裏寫的是月色,卻不忘處處荷塘。月光像流水壹樣靜靜地澆在花葉上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光與荷塘裏的霧、葉色、水汽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後寫全在荷塘四周,凝點在柳樹裏。寫月下樹景,因為遠處全是楊柳,四周是壹片荷塘,只有幾條縫隙,漏進月光,所以“舉樹色陰,乍壹看如壹團煙”,楊柳的“豐采”就在這蒙蒙的霧中顯露出來。這裏的墨水更濃。然後,寫樹梢裏的遠山,樹縫裏的燈,樹上的蟬,樹下水裏的蛙鼓。這只是隨機染色。濃淡相間,勾勒出整個荷塘的月色風情。本文景物描寫的特色在於對荷塘和月光描寫的巧妙結合。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淡雅、朦朧、靜謐之美。第四段和第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在層層樹葉間,有壹些白色的花朵零星點綴,有的優雅開放,有的羞澀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微風吹過,送來淡淡的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這壹段寫的不是月亮,而是到處都有月亮。荷葉和荷花都在朦朧的月光下,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待放的白花比作“珍珠”和“星星”,從色彩和光彩兩方面寫出荷花的美。寫荷花的綿綿清香,微風傳達的,仿佛是遠處飄來的壹首歌,斷斷續續,變幻莫測。這種優雅與悠遠的感覺,只有在月夜獨處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比如在嘈雜的日子裏,妳永遠不會有這種感覺。再比如:“月光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這就像壹個蒙著紗布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瀉’字給人乳白色的生動感覺;壹個“飄”字,表現了荷葉和荷花在月光下空靈溫柔的樣子。作者通過描寫樹葉和花朵的寧靜,襯托出月光朦朧的柔和。再如:“月光透過樹梢,高處的灌木叢投下參差斑駁的影子,壹會兒的等待如鬼魅;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影子,像畫在荷葉上。“這裏寫‘影子’和‘美麗的影子’,或者寫月光,因為影子是月光照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相間,月色淡淡蕩漾。月光很難描寫,但作者通過不同的風景,從不同的角度寫月光,讓難的風景就在眼前。《荷塘月色》中的細節描寫來源於作家對客觀物象的細致觀察和細致品味。對蟬鳴的描述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有讀者反對月夜不應該有蟬鳴,所以他咨詢了很多人,最後親自觀察了壹下。在兩次聽到月夜的蟬鳴後,他打消了修改的念頭,於是深深體會到了觀測的艱難。整部作品《荷塘月色》體現了作者審時度勢的創作精神。他不僅從整體上思考荷塘,也做了局部的審視。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以月色為背景,以月色為主景,以荷塘為背景,時而摹仿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輕勾雲影,時而速寫樹影,然後層層鋪開,壹步壹步展開,細膩地表現出荷塘月色之美。朱自清也認為“花光有詩,花光之外也有詩”,認為“山水田園也有詩……只有壹些色彩、壹些聲音、壹些味道、壹些感覺也可以有詩”(詩與情)。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用敏銳的感覺去發現這些“詩”。從《荷塘月色》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如此努力地去發掘這些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去描繪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從而營造出壹種醉人的意境。《荷塘月色》的無限動人之處在於作者在情景中的情感,即情景抒情,面紗遮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了作者當時的精妙思想。他想獨自享受無邊的芬芳月色,也就是想擺脫“內心相當不安”,追求壹種瞬間心安的反映。由這種心情所決定,荷塘的景色無不靜謐祥和:花零星,香綿綿,風微微,月幽幽,從而產生所謂“午睡別有壹番風味”的意境。這裏不濃也不淡,壹切都是那麽和諧,適度,舒適。追求瞬間的寧靜是為了暫時的忘卻,這顯然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但畢竟作者不可能真的超脫。他壹聽到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鳴,壹股悲傷突然湧上心頭,不禁感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安靜的心情復雜起來。然後他想起了采蓮的事。從六朝風月,想起梁朝采蓮賦。當時的“流浪場景”雖然“有趣”,但他覺得“可惜我們現在沒有幸福”。然後就想起了《西州歌》,勾起了我的鄉愁。”最後還是懷念江南。“作者的思想壹直在歷史記憶中馳騁,寧靜而躁動,深刻而微妙地反映了他“樂於暫時忘卻”而不“忘卻”的極度苦惱的心情。顯然,由作者的思路所決定,這部作品以“背著手走來走去”和欣賞荷香無邊的月色為寫作線索,從出門穿過小路到荷塘再回來,從空間秩序上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作者對壹路風景的描寫,也是壹種抒情。隨著場景描寫的發展,寧靜與躁動的情感層次交替出現,流淌在無邊月光中的是作者深情的思念。作者以情寫景,景襯托情,使作品既有畫之美,又有趣之美。
2、語言細膩,富有詩意:
文中語言古樸典雅,準確生動,富有詩意。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壹直具有質樸之美。他力求“真實”,“真實即自然”(論寫實與如畫),“返樸歸真”(今詩),認為“誇大真實是不可取的”。他不用優美、古舊、生僻的新詞來雕琢和描述事物,而是輕描淡寫地表現各種情緒。他用自然新穎的語言來畫出心境,抒發感情,比如“我悄悄穿上衣服,奪門而出”“路很灰暗,有點嚇人”,都是平淡、自然、流暢,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讀起來讓人特別難受。優美的藝術境界是通過高質量的語言達到的,所以所有優秀的作家都重視語言訓練。朱自清很註意用詞的準確和恰當,比如“月光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瀉”和“浮”這兩個字,把月色和霧氣都帶活了。再比如寫微風經過時“樹葉和花朵都有些顫抖”,“樹葉並排靠得很近,所以有清晰的波痕”;樹梢上有遠山,從樹縫中漏出壹兩道光:壹條跡、壹條線、壹個面、壹兩個點,都是作為形容詞使用的量詞,起到了豐富、打磨、強化形象的作用,也起到了渲染、強化詩畫的作用。同時,它往往基於突然觸發的感覺,以豐富的想象力,讓事物閃光,把讀者引入如畫的境界。就本文而言,作者不需要重墨,而是畫淡墨。適當使用壹些色彩豐富的詞語,但多壹些比喻,以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畫面色彩淡而濃。如果寫壹朵靜蓮,可以用三個比喻:“如珠”,意思是花在淡淡的月光下晶瑩剔透;《像藍天上的星星》是寫綠葉映襯下搖曳的花朵;《像剛出浴的美人》就是寫荷花不沾塵的美。這些詞沒有什麽奇怪的,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這個地方、這個場景、這個事物的審美特征。而且“月光像流水壹樣靜靜地傾瀉在這壹片葉和花上”這個詞也很常見,但用了修飾語“靜靜地”,準確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像流水壹樣傾瀉,卻又無聲無息,靜悄悄的。再比如“樹葉下是有脈搏的流水”,意思是用眼神或動作無聲地表達情意,用在這裏寫流水,無聲卻似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裏,不像煞費苦心,但很有表現力。其他的,比如用“得”寫荷葉,用“漏”寫燈,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語言技巧。
本文用了30多個字,既生動地描繪了眼前的景象,又有壹種音韻美。例如,“田甜”用來描述荷葉的密度,“層次”表示其深度,“曲折”表示荷塘的寬度。再如“郁郁蔥蔥”是雙音節詞“郁郁蔥蔥”的重疊,既表示樹多,又加強了夜晚的氣氛;“遠近高低”是遠近結合,形容荷塘周圍樹木茂密。蔥郁、遠近、高低的綠樹、幽幽的遠山、蜿蜒的荷塘、纖細的荷花、余香、幽靜的花葉、細細的青霧,既強化了語義,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作者寫月光是荷塘的月光,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上有多重層次,使改造畫面立體而有穿透力;其中,動、實、影、密是畫與詩的安排,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露出壹種神韻,壹種濃濃的詩意。
3、比喻、通感修辭生動豐富:
《荷塘月色》運用了多種技巧。有個形象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婀娜多姿的舞女裙”,帶著花苞,像“珍珠”、“藍天上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明顯的對比,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倩影”在“陡如鬼魅”的灌木“黑影”的烘托下,越來越輕盈美麗;有強烈的對比,用“無精打采”的燈光來襯托月光的明亮,用蟬鳴和蛙鼓來襯托周圍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優雅綻放的蓮花,像壹個“剛出浴的美人”,讓水面上的白鶴十分美麗。但更令人欽佩的是,由於作者對描寫對象有著深刻的理解,突破了壹般的經驗,產生了壹種奇特新穎的手法,如“微風掠過,散發著幽香,似遠處高樓上的幽幽歌聲”。花香本來是訴諸嗅覺的,但作者把它寫成了旋律優美的歌曲,給人以嗅覺和聽覺。再比如“光影有和諧的旋律,如梵蒂岡上演奏的壹首名曲”。流動的光波無聲無息,被形容為優美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按理說,香、光、影與歌聲、琴聲毫無共同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詞中常用的“通感”的藝術手法,將嗅覺、視覺的意象轉化為聽覺的意象,模仿香、光這種連續的、看似不存在的形式,使難以描述的感覺通過另壹種可感的意象得以體現。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產生更廣闊、更深遠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文化修養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在現代散文創作中並不多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山水散文的代表作。他迷人的鄉土風景描寫,完美的寫作技巧,平實的語言,在簡單的描寫中傳達出真摯深刻的情感。在這篇文章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不愧為美國文學大師。
────────
參考書
1.朱自清《山野文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2.朱自清《歐洲雜記導論》,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3.朱自清《詩情》,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4.朱自清《論現實主義與繪畫性》,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5.朱自清《今日詩話》,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6.朱自清《朱自清作品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