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急!我想辦壹份小報。主題是文學。請來五個盤子。大家幫幫忙!謝謝妳

急!我想辦壹份小報。主題是文學。請來五個盤子。大家幫幫忙!謝謝妳

談文學:主要談文學的理論知識。

文學與美:從美學角度看文學

文學欣賞:淺談如何欣賞

中外優秀文章:能凝練中外著名小說、詩歌、散文等。

我的文學:我可以談談我對文學的熱愛,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文章。

註意:每個部分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視圖。

向您發送更多文章和網站:

眾所周知,文學最根本的本質是審美和語言。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把文學歸為上層建築,屬於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學如果細分的話,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根據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傳統》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我們可以推導出五種文學觀念。中國是壹個以“詩”和正統為基礎,從《詩經》開始,代代相傳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學觀念有自己的特點。中國歷代以“詩”來表達誌,更註重作者的內心感受。而中國的古詩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崇尚以文章為載體的“明道”是古代文論的壹個重要特征。《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論的經典之作,主張“道以明道為本,聖人為道而作”。白居易的“與時俱進”、“與事俱進”說,杜甫的“使君堯舜上位,然後使民風純樸”、“上啟明,下啟理”說。他們都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言論和抱負與教育密切相關。

文學不可能是獨立的存在。任何時期的文學都受到時代和許多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龍在中國的起源就是原始部落之爭。當初每個部落的圖騰都不壹樣,每個部落都以壹種動物作為自己的象征。壹個部落征服另壹個部落時,在自己部落的圖騰上加上自己的壹部分圖騰,最後形成龍的圖案,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化理念流傳下來。那麽這個時候的文學就會無形中把龍作為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壹,摻雜作者的個體感受,創作作品。龍在西方是邪惡的。

再比如中西方對人性的最初探索。“生命之初,性本善。”這是中國的特色。在西方,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受到了誘惑,人天生就有原罪。人生的過程就是贖罪的過程。妳越徹底地贖罪,妳就越接近上帝。這些都是集團* * *的方方面面,帶有明顯的地域傾向。其他的抽象,比如跨越時空的愛,都是人之常情,但也因為地域不同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中國以“孝”平天下,西方沒有這個概念。在中國的“孝”中,這種愛的形成是壹種自下而上的愛的表達。西方不認為子女應該“孝順”,所以他們對“孝順”的解釋是“對父母真摯的感情”。

上面講了很多,好像和文學的審美無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文學作為壹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了特定的文化淵源。而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審美意識形態”,它本身就是壹個審美過程。美貌第壹,判斷第二。美的形成制約著審判的方式和角度,制約著審判的效果。

美的外延非常廣泛,幾乎任何社會形態都可以成為美。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學美的焦點是“藝術現實主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我們平時的創作會捕捉到我們在生活中的感受、想法和行動,我們可以為了表達自己心中的某種想法或感受,去創造壹個環境、壹個形象、壹個故事、壹個事件。當然,也不排除當前作者群體中的迎合式創作和無病呻吟。但這也是文學的審美,只是價值不同而已。新手最常犯的錯誤不是迎合,而是無病呻吟。看到稍微觸動妳的東西就很難形成文字。這些東西可以作為書寫材料,存放在某個地方。我並不是說壹定要挖掘生活中的大而深的主題和奇怪而危險的情節,雖然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讀者的閱讀熱情。畢竟個人接觸的空間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更多時候面對的只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從生活中汲取有意義的元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只要是真情實感,總會引起* * *。

我們文學審美的過程是心靈的暫時釋放。至少在短時間內,我們需要拋開實際的功利和負擔,努力達到壹種純粹的狀態。在某些創作中,作者不是有意達到這種狀態,而是不由自主地被心靈帶入這種狀態。所以很多時候,作者的創作是“孤獨”的。壹個是因為我們必須用“孤獨”來凈化現實中的事物;二是“孤獨”是作者的壹種生存狀態。詩人再野,骨子裏也是最純粹的。在詩人看來,正是因為自己的純粹,才能更接近藝術;在世人眼裏,詩人的言行可能是不合理的。這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評價藝術的真實。身處兩個不同的時空,難怪有人說“詩人看世界是瘋的,世界看詩人也是瘋的”。

文學的審美不僅僅表現在創作上。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之所以不同於表演藝術、塑造藝術等其他藝術,根本原因就在於文學的語言。語言可以用更廣闊的筆觸延伸到其他藝術達不到的高度和廣度。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壹言壹行作為審美對象,也可以把作者創作的文學文本作為審美對象。

當我們以文學文本為審美對象時,有人偏愛小說,有人偏愛詩歌,有人偏愛散文。這只是體裁不同,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才是激勵我們的根本原因。

“體驗論”的倡導者將文學視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壹種交流方式,並將這壹過程上升到文學概念的理論層面。是讀者的審美賦予了文本生命,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這中間有雙重審美:壹是作者對客觀的審美,二是讀者對文本的審美。讀者對作品的研究壹般會分為幾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是讀者完全被作者征服,被牽著鼻子走。有網友對小說有壹段話:小說的終極意義是讓讀者明知道是假的,但還是感動的無話可說。當然,這只是從讀者受作品影響的角度來討論。至於“終極意義”,這是壹個大而廣的命題,必須有前人的理論基礎作為補充,不在本文討論。這個意義上的審美是指讀者沒有自己完整的審美觀念,被他人所控制。

第二個層次是讀者要去偽存真,從作品的學習中去粗存精。這裏的偽真粗糙本質只是壹個相對的概念。恩格斯曾經說過這樣壹句話:科學的正確性永遠是相對的。現在看似正確的東西,可能會被後人推到錯誤甚至荒謬的尷尬境地。這說明虛與實,粗與細是相對不穩定的意識。人有壹個集群的特點,喜歡符合自己思維習慣和方式的作品和想法。他們不能說但被作品說出來的,構成了讀者強烈的求同思想。這個層次的讀者相對成熟,有自己固定的觀念,能從作品中充分發揮“拿來主義”。

第三個層面,讀者會從整體上綜合評判作品的質量和價值。以文本的內部結構為評判的出發點,從語言、結構、意象、意蘊入手,深入剖析文章的內在脈絡,結合文學思潮、文學觀念、作者的成長環境和背景、作者的創作意圖等,來區分作品的價值和地位。這壹層次的讀者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創造性的實踐經驗。有判斷是非的標準和判斷文章的能力。比如金聖嘆。

總之,審美是壹個復雜的過程,是以人的文化知識和意識形態為審美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是內心世界和客觀世界相統壹的結果。

網址:/3601/more/3648/more 3648 . htm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壹種審美認知活動。通過語言這壹媒介,讀者可以獲得對文學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強烈的反應,獲得審美享受,從而理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文學鑒賞。文學欣賞是文學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文學欣賞是壹種感覺與理解、情感與理解相結合的精神活動。人們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從對形象的感受開始的。圖像作用於讀者的感受和感受,使讀者受到藝術的感染,並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理解,或者說對作家創作評價的接受,總是離不開讀者對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脫離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之為文學鑒賞。但是,光感覺而不理解,光感覺而不理解,是不可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的,也不是真正的文學鑒賞。過分誇大感情和感受在文學鑒賞中的作用,把文學鑒賞歸結為壹種脫離理性認識的“形象直覺”活動,是片面的。忽視感情和感受在文學欣賞過程中的作用,不理解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須在感情和感受中被讀者肯定和接受,才能得到理性的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學鑒賞中,感受與理解、情感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這是文學鑒賞活動的基本特征。

文學欣賞中的客觀性和主觀性是對立統壹的。任何文學作品壹旦產生,就成為有其客觀規定性的客觀存在。這種客觀規定是由文學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決定的。說到底,讀者在欣賞中的想象和聯想,是建立在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圖景之上的。然而,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並不是純粹的客觀的、被動的、消極的,也是主觀的。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立場觀點,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素養,所以他們在欣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往往與作家本人在塑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不完全相同。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之間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是非常不同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產生不完全的影響。魯迅先生曾指出,讀《紅樓夢》時,僅僅因為讀者的眼光就有各種含義:“士見易,道見淫,才子見纏綿,革命家見滿行,長舌婦見宮中秘事……”(《魯迅全集》第7卷第419頁)。這就是文學欣賞的主觀性造成的差異。

在文學欣賞活動中,欣賞者必須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再創造”成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形象。“再創造”的心理過程主要表現為想象活動和情感體驗。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之所以能以小見大,以虛體現實,通過形式傳達生動,讀者的想象力和經驗是重要原因之壹。如果欣賞者不善於積極的想象,或者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刻的感受,也不可能在作品中找到意蘊和韻致。特別是文學作為壹種語言藝術,具有間接的形象性,不像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那樣直接塑造視覺、聽覺形象,需要欣賞者的想象力和欣賞者的“再創造”。它要求欣賞者善於通過語言這壹媒介去想象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進而理解其思想內容。

文學鑒賞也是對作家在作品中已被評價過的生活的“再評價”。作家的主觀評價是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客觀生活的評價,而欣賞者的“再評價”則是作家結合欣賞者的思想感情對所反映的生活進行再認識的結果。這個評價可能與作者的評價完全壹致,也可能高於或低於作者的評價;可能違背作者的正確評價,也可能糾正作者的錯誤評價。這種評價是欣賞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性的必經過程。

文學鑒賞中還有壹個復雜而普遍的現象,就是“* * *明”。

“* * *明”是指在“再創作”、“再評價”的基礎上,欣賞者的思想感情與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壹致,甚至是和諧的,或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愛其所愛,恨其所恨,有思想感情的交流。* * *明需要基於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體驗。壹般來說,作者和欣賞者需要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階級立場、社會理想和人生閱歷,才會發生* * *的事情。所以* * *唱衰現象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同代同階層的作家和欣賞者的作品之間。但讀者對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文學作品的鑒賞也是存在的。由於壹些社會歷史的原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除了時代和階級的差異之外,在某些時候,某些情況下,在思想感情上也會有壹些相似,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或者某些問題上也會有壹些相同或者相似。比如古代封建階級的進步作家,他們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鬥爭,曲折地表現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能夠感染今天的人們,甚至使他們歌唱。再比如古代文學作品中反映的古人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雖然有階級的壹面,但也有可以繼承的壹面。像古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很容易打動現代人在相似社會環境下的思想感情,喚起* *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 * *並不是絕對壹致的,而是矛盾的統壹。因為現代人和古代人總是有距離,不可能完全合群,所以現代人通常只和古代作品的某壹方面有* * *音。可以是* * *帶積極因素,也可以是* * *帶消極因素,這與欣賞者的主觀因素有關。總之,* * *是文學作品影響讀者思想感情,發揮社會作用的重要現象。

文學欣賞和文學創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作家創作的作品為文學欣賞提供了對象;而文學作品要產生社會效果,必須要有讀者的欣賞。因此,作家也需要註意文學鑒賞的規律,尊重讀者的審美要求和藝術趣味。同時,文學創作有培養和提高讀者欣賞水平的使命。馬克思指出:“最美的□□對壹個分不清旋律的耳朵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音樂對它來說也不是對象。”(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如果欣賞者沒有應有的審美能力,是不可能進行欣賞活動的。讀者的欣賞水平不僅受壹定歷史時期社會審美意識的制約,也受欣賞對象文學作品的制約。馬克思說:“藝術品創造了懂得藝術和欣賞美的人。”(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讀者的鑒賞水平只有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作家,都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適應讀者的欣賞水平,容易被讀者接受;同時要努力豐富和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欣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