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這是壹個什麽樣的節日,它是怎麽來的?

這是壹個什麽樣的節日,它是怎麽來的?

寒食節的起源

每年的4月4日,清明節的前壹天。傳說這個節日是介子推為了紀念春秋時期。

據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對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流亡國外。在流亡期間,重耳遭受了屈辱。本來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陸續出去的。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壹個君主,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內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綿山,但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把火燒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火燒起來介子自己就出來了。晉文公下令提升火燒山。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撲滅後,介子終究沒有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哭了壹會兒。然後把屍體埋了,發現介子推的後背被壹個柳樹洞堵住了,好像有東西。抽出來壹看,原來是壹件裙子,上面有壹首血詩:

我希望妳的主人永遠是清楚的。

與其陪妳當勸諫者,不如當個鬼不見。

如果妳的主人心裏有我,記得我經常自省。

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

晉文公把血書藏在袖子裏。然後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埋在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休山”,並在山上修建祠堂,將火燒山獲釋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告訴全國每年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

臨走時,他砍了壹段燒焦的柳樹,在宮裏做了壹雙木屐。他天天看著它,嘆息道:“真可惜。”“第壹步”是古代人的下屬在上級或同級之間互相尊重的稱呼,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樹復活了,有成千上萬的綠枝,在風中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畢恭畢敬地走到他面前,慈愛地捏了壹根樹枝,編了壹個圈,戴在頭上。祭祀結束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把它命名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經常帶著這份血書作為紀念,鞭策他繼續執政。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國家治理好。晉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對解推這種建功立業卻不求富貴的人十分懷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煙花來紀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棗泥捏成燕子的形狀,用柳樹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個東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從此,寒食和清明成為全國人民的盛大節日。每當有冷食,人們都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人們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如棗糕、麥糕等。南方多是綠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節,人們就把柳條圍成壹個圈,把柳條枝放在屋前屋後,以示懷念。

寒食節的其他說法

寒食節是山西春季的壹個重要民間節日。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是冬季至日節後105天。目前,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山西大部分地區慶祝寒食節的日子。壹些地方,如榆社縣,在清明節前兩天慶祝寒食節。垣曲縣也講究清明節的前壹天寒食節,前壹天清淡寒食。

寒食節的源頭應該是古人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經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所以古人認為火有神靈,應該受到崇拜。各家供奉的火,每年必須熄滅壹次。然後重燃新火,這叫改火。改火時要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焚燒谷神小米的象征,稱為人祭。習俗沿襲下來,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變成了寒食節,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大臣桀桀退。傳說在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肉充饑。晉文公回國稱帝後,分封大臣時忘了推。介子推不想誇耀自己的功績,爭寵,就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想做官,躲在山裏。文公的人放火燒山。本意是逼介子推露臉。結果介子推了母親壹把,被燒死在壹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的義舉,他在介子推去世的那壹天沒有生火做飯,而是要吃冷食,這就是所謂的寒食節。

漢朝時,山西民間要禁火壹個月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這壹習俗。《殷罰令》中有這樣壹句話,“聽說太原、上黨、雁門三地,都在入冬後壹百五十天內禁止吃寒食,雲推為子”,“不許人吃寒食。違者,父母判半年徒刑,主官判百日,可得壹月俸祿。”三國歸晉後,因春秋時與晉諧音,對他們在晉的故事格外重視,為紀念介子推而禁火寒食的習俗又恢復了。但是時間縮短到了三天。與此同時,在寒食節紀念介子的想法被推廣到全國各地。寒食節已經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期間禁火禁冷食也成為漢族不變的風俗習慣。

今天山西禁火寒食的民俗,大多是壹天,只有少數地方還習慣禁火三天。山西南部人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在山西北部,人們習慣用炒菜(即蒸糕面或白面切成骰子大小的方塊,然後曬幹,用土炒)作為寒食節的食物。在壹些山區,全家人在這壹天吃炒面(即把五谷雜糧炒熟,混合各種幹果,磨成面)。

寒食節是靠蒸冷燕子來慶祝的。面粉揉成飛燕、鳴禽、動物、瓜果、花卉等。蒸好的燕子被上色,插在棗樹的針葉上,裝飾在室內,作為禮物贈送。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主要有兩個特點:壹是禁火吃寒食,二是紀念介子推。漸漸地,掃墓和娛樂的習俗被加入到這個節日中,並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清明節。

◆禁止吸煙和生冷食物

寒食節在古代也被稱為“禁煙節”。每個人都被禁止生火和吃冷食。但由於國人對聖賢的執著追求,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不止,到了唐代才得到皇室的認可和參與。

◆祭祖

寒食節從南北朝到唐代被視為“野祭”。到了唐代,它被收入《開李源》卷八十七,王公以下拜(寒食拜),成為官方認可和提倡的吉祥禮品之壹。後來演變成皇家陵墓;官方祭祀孔廟和聖賢;人們去掃墓等等。當時是壹家人或壹個宗族壹起到祖墳前祭祀,加土,掛紙錢,然後在墳頂撒上燕子和蛇兔,滾下來,用柳枝或針穿上,放在房間高處,以示祖德。

◆冷食飲食

冷食包括冷粥、冷面、冷漿、青米、粥。寒食祭品有面燕、蛇兔、棗糕、精黑麥、神仙等;有幾十種飲料,如春酒、新茶、清泉和甜水。大多寓意深刻,如祭祀蛇兔,有“蛇兔必富”之說,意為希望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子推言,取介休方言中的“年”字,不忘介紹和宣揚誠信。

◆寒食插柳

維生素寒食節的標誌,原本是為了懷念解直推對政治清明的追求。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年譜》中就有“江淮與蘇州之間寒食日家家斷柳”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至今仍流行佩戴芥花花、佩戴麥葉代替柳枝。據各地史書記載,有“柳枝插墳”、“柳枝折標到戶”、“柳枝插眠竈檐”、“戴頭或系帶”、“瓶儲獻佛神”、“柳枝插門”之說,民間因此有“清明(寒食)不穿柳,美人化白頭”之說。

◆冷食郊遊

又名春遊,盛興生於唐宋。宋麗之言《東谷所見》雲:“我掃了東西,然後帶著兄弟、妻子、親戚、事跡,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明代《歷代帝王風光簡介》記載了在北京行走的情景:“清明時節,人在行走,遊人、乘車者、行人成千上萬。”可以說是極為繁榮。

◆冷食搖擺

秋千最初是古代寒食節中的女性遊樂項目。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記載“天寶宮中至日寒食節,竟豎起秋千,令宮中妻妾大笑,以為是盛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故京師士人稱之。”宋代宰相文彥博的《寒食日過龍門》詩,形容為“橋上楊柳懸壹線,多蕩掛彩繩。”

◆冷食促秋

流行於唐代,宋代《文學通考》載:“蹴鞠,蓋始於唐代。種兩根竹子,高幾尺,網上纏網,為門量球。球分友友,局分角贏。”歷史記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景宗都喜歡打蹴鞠。州府元貴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內廷東閣,觀武大臣與勛戚兒女會球,設宴待宰大臣。”宋代還有《太祖蹴鞠圖》。

◆寒食吟詩

寒食節期間,文人或思鄉親人,或借景有情,多有感慨,多有靈感,多有詩詞,多有吟詠者。據調查,唐玄宗、張碩、杜甫、韓愈、柳宗元的詩歌有300多首,宋金元的詩歌有100多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的壹朵奇葩。此外,寒食節期間還有許多活動,如宴請、賞花、鬥雞、雕雞蛋、拉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打百草、扔陶器等等,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