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詩歌史上第壹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詩人,是五言詩的創始人。在他的90多首詩中,五言詩就有60多首。他的創作完成了從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促進了文人五言詩的發展。
煮豆是燒豆梗,豆子滲出汁液是因為煮出來做豆湯。豆莖在鍋下燒,豆子在鍋裏哭。原來,我們是同根生的。妳為什麽這麽用力?
文學鑒賞
這首詩是用純粹的比喻手法寫成的。語言簡單明了,無需多做解釋。只需在個別詞句上稍加疏通,其意義不言而喻。詩人巧妙的比喻和巧妙的語言,瞬間就脫口而出,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千百年來,“同根生,何苦相煎”壹詞成為人們勸誡兄弟不要自相殘殺的常用語,可見這首詩在民間流傳甚廣。
它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曹植對兄弟姐妹相殘的悲憤,同時給予了義正辭嚴的斥責。詩的前四句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燒煮豆子的現象。曹植用“豆”字比喻,“哭”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和痛苦。最後兩句表達了曹植內心的悲憤,明顯是在質疑曹丕:妳我是兄弟,為什麽要把對方逼得這麽緊?[2]
後人引用
魯迅1920年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為段政府推行復古教育,迫害進步學生。為了表達這種不公,魯迅根據《七步詩》的原韻寫了《為豆腐報仇》:“煮豆燒豆腐,豆腐在釜下泣。我知道妳熟了,正好教。”
郭沫若不太贊同“抑丕植”的觀點。他認為曹丕是文學批評和七言詩史上的重要詩人。他還引用南朝文論家劉勰的話說:“文帝以位尊才,子以潛窘建以利價”,他認為這是比較公允的評價。郭沫若指出:“壹方面,站在豆上,我們當然能感覺到糯米的煎是壹把火;如果站在壹方面,難道不是犧牲精神的體現嗎?”[2]
所以,在1941,郭沫若寫了壹首《翻案剝皮》詩——《反七步詩》:“煮豆焚豆,熟豆化為塵。成熟的在餐桌上是珍貴的,灰燼在田間是肥沃的。若非同根生,何苦自甘墮落?”(但這首詩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不如原詩。原詩都押韻。郭沫若的這首詩,和他寫的其他古詩壹樣,忽略了格律,以“新體詩”作為比喻。其實是四不像詩,在立意上完全曲解了意誌,已經完全換了角度。原詩表現的是兄弟自相殘殺,但郭沫若的詩涉及到什麽是“犧牲”和“奉獻”。[2]
7創作背景
編輯
這個典故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南朝文學》:文帝試圖讓曹植寫七步詩,如果失敗,就做大法。答案是壹首詩:“煮豆子當湯,發酵豆子當汁。蜂蜜在壺下燃燒,豆子在壺中哭泣。本是同根生,何必急著互炒?”皇上深感慚愧。
曹操的兒子曹植,從小就才華橫溢,受到父親的寵愛,所以被曹丕嫉妒。曹操死後,曹操長子、弟曹丕繼位為王維,後篡位為帝。因為曹丕擔心留下曹植和曹雄(第四子)會有後患,就以父親死時沒有來探望為由,向他們施壓。曹雄因為害怕而自殺。而曹植卻被帶進了朝廷。最終,四兄弟曹丕的母親卞氏開始求情,曹丕勉強給了曹阿智七步之內脫口而出壹句詩的機會,否則殺無赦。曹植寫了這首七步詩。[2]
三國時期,魏國武帝曹操死後,次子曹丕繼位,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為丞相。
曹植很有才華,精通治國之道。談到朝鮮的政治事務,他能言善辯,治國有方,所以在朝鮮很有威望。可以說,君子壹言,駟馬難追。這壹切曹丕都看在眼裏,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令他憤恨不已。他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逼迫他。大臣們漸漸明白了原因,阿諛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說三道四。謠言誤導大眾:曹植終有壹日入朝,宮中雞犬不寧。如果他們反叛,並試圖在另壹天篡奪王位,為什麽不是壹個巨大的傷害宮?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大睡。
曹丕剛剛得償所願,在文武百官的幫助下,決定盡快動手。正好趕上壹次謀反,曹丕誣告曹植是主謀。中午,曹丕派弟弟曹植到臺球廳迎接。曹植剛到,就被埋伏的警衛截斷了去路。遇到曹丕,曹植說:“哥哥派我來做什麽?”曹丕曰:“小弟不知。根據我作為重要官員的意圖,我聽說妳是今天事件的主謀。是因為妳做的事嗎?”曹植嘆了口氣說:“我哥哥懷疑我陰謀篡奪妳的王位!我怎麽能忍受這樣的罪行?希望哥哥能看清楚!”曹丕無法拒絕,只好說:“好吧,為了妳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令妳寫壹首詩,歌頌我和妳七步走的情分,但詩中不見“兄弟”二字。不,別怪我毀了我的家庭!”“如果我七步寫不出壹首詩,隨便妳!”曹誌信心滿滿地說道。“妳這麽說,就這麽定了!”[2]
曹丕說完,曹植邁出了第壹步。突然,他聞到遠處飄來煮豆子的香味。他很有靈感,很抒情。剛到第六步時,他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作湯,發酵豆作汁。蜂蜜在壺下燃燒,豆子在壺中哭泣。本是同根生,何必急著互炒?”詩寫完後,曹植對曹丕說:“雖然我們分君臣,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互相推諉呢?”兄弟姐妹?我無意與妳的權利競爭。無論誰是君主,我都將毫無怨言地忠實追隨!開弓之槍易擋,開弓之箭難防。如果妳想毀了我,很容易,何必呢?我父親在墳墓裏也不能滿足!”曹丕聽了,被反駁得無話可說。(但據記載,曹丕提出這個要求後,曹植的詩就寫完了。[2]
8作者簡介
編輯
曹植畫像
曹植肖像[3]
曹植(192-232),沛國橋(今安徽亳州市)子建人。三國時期,曹魏是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他生前是陳國的國王。他死後,謚號“思”,所以他也被稱為陳思國王。後人因其文學造詣,與曹操、曹丕並稱“三曹”,南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是評價“天下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4]從小到大,65,438+00歲的應暉,讀了幾十萬字的詩詞、雜文、辭賦,還會文字,深得曹操寵愛。[2]
曹操壹度認為曹植是諸子中“最重要的”,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曹植的行為放任自流,屢次犯法,引起了曹操的憤怒。其兄曹丕頗為自命不凡,終於在建立後備軍的鬥爭中占了上風,於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魏,不久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5]他從壹個過著悠閑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了壹個處處受到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操繼位,即魏明帝。曹操仍然對他嚴加防範和限制,他的情況並沒有根本好轉。文明帝12年間,曹植多次遷陳郡。後世學者對曹植評價甚高。曹子建共有十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