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苗可欣孩子自殺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兒童自殺”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諭,揭示了太多人、太多家庭和我們整個人口的痛苦和疾病。
孩子是最純潔的靈魂,他們是自然的生物。孩子身上所承載的壹切陰郁和沈重,都是成年人的鏡子,折射出成年人的愚蠢和罪惡。
為什麽無辜的孩子會自殺?這是對社會所有成年人的審判和質疑,是壹個群體最大的悲劇。如果我們不去反思和改變,那麽未來會發生什麽,只能說是壹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因為不追求理性和正義的人,是沒有資格要求別人用理性和正義對待自己的。
那麽,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問題是什麽?我們應該從哪裏反思,應該如何改變?
教育異化與兒童悲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文精神和理性,應該教會孩子通向理性和真理的批判性思維,而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應該是事,不是人,不是孩子,而是這篇作文的論證方法。而這些異化的老師,可能並不認為教育除了分數篩選和班級收入之外還有其他意義,這就是教育的異化。
如何體現異化?壹切都變成了可以還原成數字的關系,都變成了數字。什麽是教育?無非是升學率;升學率是什麽意思?不外乎治療;待遇就是錢和課。
在異化的老師眼裏,學歷變成了分數,績效考核,績效考核變成了個人收入,壹切都變成了冰冷的數字關系。這就是被工具化、異化的結果,人不再以人為本。
為什麽現在那麽多孩子因為考試作弊,成績不好而自殺?其實都是同壹個問題:除了考試成績,妳不是壹個“完整的人”。從家長到老師,大家都太看重成績了。和孩子在壹起的時候,他們離不開學業。但是他們有沒有關註過孩子作為壹個完整的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內心?這是最典型的異化。
學校作為大工業生產時代教育的產物,就像工廠流水線壹樣,批量生產學生,所以不得不以分數為中心,只能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孩子變成了壹個數據,壹個工具。在家庭中,父母沒有把ta當成壹個完整的人,壹個有意義的主體。父母的辛勤勞動為子女創造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不愁吃穿的孩子有什麽可以矯情的?看不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這其實是唯物主義的冷反饋。就想著怎麽培養ta?如何雕琢ta?妳想得到什麽樣的分數?如何出人頭地?用這種功利的方式教育孩子,會進壹步疏遠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作為壹個完整的人沒有價值。
就像電子遊戲裏的惡棍壹樣,他唯壹的任務就是通過海關。如果妳過不了海關,遊戲就結束了,就是這麽簡單粗暴。《電子遊戲》中的反派想不到,除了通關,他還能有別的出路。那麽現實中的孩子,如果ta沒有內心世界,沒有歷史,就像電子遊戲裏的反派壹樣,ta除了通關就沒有任何價值,遇到壹點挫折就很有可能走向極端。
如果大人們眼中的生活只是為了通關,只是為了找工作買房,找工作買房是為了讓孩子找工作買房,就是這樣的工具化人生觀,如何說服沈迷於遊戲或電視的孩子。在孩子眼裏,這種生活和遊戲任務壹樣,人和遊戲裏的反派壹樣簡單,壹樣工具化,壹樣異化。
孩子壹定要感受到壹個“比自己大”的世界,而不是像遊戲裏的反派壹樣,通關的任務永遠擺在面前。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除了成績和工作,我們是完整的個體,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要有壹個“強大而完整”的內心世界。成績,批評,不公平待遇,都只是壹陣風。我不能否認自己完整的存在,但要有強大的自我。那麽,怎樣才能讓孩子知道,除了成績和工作,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
孩子如何抵制教育異化?
孩子們必須感受更大的世界。讀書,運動,藝術,都是恢復壹個人完整存在的好方法。
1.閱讀/學習
讀書有無數的生命,有整個人類心靈的歷史。小黑本裏的48課,是壹部完整的人類心靈探索史。整個人類思想史上的所有重大問題,只有48本小書就能觸及。每個人都是我,同時我也是每個人。我不特別也不孤獨。如果我心中有豐富的靈修史,我就不會在面對人生的艱難時刻被擊垮,因為我會知道那只是壹個小小的瞬間,它對我來說是外在的。
不公平的老師批評會成為過去,因為我是對的,他是錯的。他不能定義我,控制我的命運。壹次考試沒考好沒關系,還有壹次,因為我不是遊戲裏的小人,考不上就得死。考試只是我生活中的壹小部分。如果妳對數學本身感興趣,就會想得很透徹,數學考試自然會考得很好;如果妳對語言本身感興趣,妳就會大量閱讀,妳不可能考不上語文。
那麽* *應該怎麽讀呢?* *閱讀是壹個互動的過程,也是壹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讀者在閱讀時壹定要主動思考,主動聯系,不斷主動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表達自己。
要抵制異化,形成完整合理的事物觀,需要主動發現問題。閱讀時,從發現問題出發,在文本中找到壹些重要的、反復出現的特征,然後把它們縫合在壹起,形成壹個規律,提出壹個假設,再通過回歸文本、收集材料來尋求驗證。
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最大的樂趣是發現自己變得更強、更有能力,發現自己更了解這個世界,這樣活動範圍也擴大了,可以獲得更多的效率。這種感覺比所有的娛樂和遊戲都有趣和持久。
以牛津樹親子閱讀為例。
牛津樹1和2,數量非常有限的50個單詞(包括A,an和the),可以講壹個完整的邏輯連接的故事。孩子可以通過圖片理解英語單詞,不需要用中文解釋。而且ta可以用非常有限的詞匯描述自己的生活,講壹個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的小故事,邏輯連貫地表達自己。分級閱讀或語文教育的本質在於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按順序觀察、講述和表達自己邏輯的能力。這是核心能力,也是我們家長和孩子在閱讀時應該做到的。
MzSavage和Eva***讀牛津樹。
家長和孩子在閱讀時,要以互動的方式和孩子壹起閱讀:有問有答,大人通過提問來引導,孩子要壹直積極觀察和思考,最後通過搭建玩具來引導孩子主動輸出和表達。孩子越小,互動閱讀越多。孩子讓妳回答,妳讓孩子回答。有了書的圖片和文字,我們壹起開始閱讀、思考、對話、遊戲的互動。
三歲以下的孩子對符號不是很敏感。閱讀的目的是教ta如何觀察畫面,發現畫面上的壹些細節,大人引導ta與其他細節建立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會如何用邏輯的方式去觀察事實,每件事都有壹個“為什麽”,然後去描述細節,形成聯系,形成連貫的思維。除了屏幕上的細節,大壹點的孩子會開始有抽象的能力,會註意文字符號,ta會想知道這個文字是什麽,和ta已經知道的語音有什麽關系。
看完《第九序》,孩子會主動說什麽是有趣的,重要的,為什麽。這張圖的觀察只是壹個點。大人問孩子:妳看到了什麽?為什麽會這樣呢?通過更多的邏輯關系,比如因果關系,空間關系等。文中沒有說的是讓孩子積極思考,聯系自己的真實經歷。而不是壹字壹句的告訴他們,而是要給ta壹個思考的機會,讓ta去分析,去了解自己。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麽?剛才每壹頁的觀察、對話、反復出現的單詞是什麽?這樣壹個重構重組的過程,通過交流,孩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表達對自己的生活有壹個了解和反思。在* * *閱讀視頻中,分級閱讀是為了更好的呈現整個思維閉環,即使低階視頻5分鐘,也有完整的點線面閉環。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把音標和視覺符號聯系起來,學會關註細節,學會按順序觀察,學會邊閱讀邊理解,理解那些沒有說清楚的聯系,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表達;反復從文字到整個故事,再從故事中去理解細節的含義,也就是分析性的主動閱讀和思考,這種能力是很關鍵的,也是底層的,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親子閱讀可以從1歲之前開始,6歲之前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黃金期。我們需要通過閱讀進行密集的陪伴和互動,這也是壹種特別好的加強親子關系的方式。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根據孩子的興趣,幫助t a形成習慣,為ta種下壹顆種子。閱讀和主動思維培養得越好,成年人就越早可以放手,因為孩子的專註力越好,自主學習能力就越強。
舉個反例:把“讀”換成“聽”
通過聽來閱讀/學習的本質是娛樂。對孩子來說,積極思考沒什麽。它非常詳細地講述了壹切,沒有大腦,沒有知識,沒有細節。和看電視聽相聲沒什麽區別,本質都是娛樂。
閱讀是壹個主動探索的過程,閱讀的信息輸入效率是聽力的100倍。人腦輸入視覺信息的帶寬為100 MB/s,而輸入聽覺信息的帶寬僅為100Kb/s/s..習慣閱讀的人可以大大提高視覺識別、註意力集中、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能力,大腦結構也與不閱讀的人不同。如果壹個孩子從來沒有閱讀習慣,看到靜態的文字,註意力差,閱讀能力差,就意味著分析能力差。
分析性聽力是檢驗知識水平的手段,可以激發思維。這種效果的前提是基於已有的主動分析能力和知識儲備,否則妳可能不理解別人現成的理論,更別說下次遇到新的問題和現象時自己思考了。課堂、會議和日常交流,這些都是需要傾聽的事情,以便高效準確地捕捉信息。提高這種能力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閱讀開始訓練。為了在課堂上有效地學習,妳也必須在課後有大量的投入和思考。
通過聽故事和講故事來學習,只不過是比看電視不那麽吸引眼球的娛樂。是壹種“假學”。為了好玩而聽,甚至占用閱讀時間,都是註意力的消耗,學不到什麽實在的東西。遊戲化課程,用太多的遊戲和娛樂來稀釋知識,內容沒學到多少,註意力反而被稀釋消散了,看不了書也懶得思考,得不償失。
試圖通過傾聽和娛樂來教給孩子知識,是假設知識是靜態的,是壹顆非常苦的藥丸,必須裹上壹層糖。把知識和學習完全娛樂化是對知識和學習的誤解。知識真正重要的是它運動的過程,以及如何得出這個結論,而不是僅僅記住結論。
聽力和閱讀不是壹門技能,就像吃刨冰和滑冰不是壹回事。
鍛煉
作為壹個完整的生命,我們應該意識到生命本身。第壹重要的是讀書,第二重要的是感受我們自己的身體。
想跑想跳,就得去爬山,去大自然遠足。天地間的呼吸,猶如山川中的鳥語花香。讓我活下去的不是學校,不是成績,不是父母,不是老師,而是我是壹個完整的生命。我是自己的主人和主人。
長時間坐在電腦和辦公桌前,人會不自覺地把自己變成壹個類似於電腦和肉電腦的輔助工具,忘記自己是壹個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存在的生命。
最好從小學習壹些運動,比如遊泳、球類運動、長跑等。妳可以隨時隨地練妳喜歡的任何東西。當妳出汗的時候,妳會覺得我還活著,還在呼吸,其他的都不重要。運動對心理健康和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是壹種身心聯系。要讓大腦覺得我還有身體,我是壹個強大完整的存在,不管老師怎麽說我,我的心都在跳動。我壹個人生活,這是最了不起的。我什麽都不做。我是壹個美麗而獨特的生命。
3.藝術
另壹種恢復孩子完整性、對抗異化的方式是藝術、繪畫、音樂、戲劇等等。藝術是壹種非常重要的解放人的體驗。
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去各種班學美術,遵循壹個非常正確的直覺:讓孩子自己培養自己。但不明確“修養”指的是什麽,會讓藝術教育的最終效果打折扣。比如學鋼琴就相當於考試。其實分級只是副產品,就像吃壹只烤雞。如果這個雞好吃,妳肯定會吃骨頭,但是沒人說吃這個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得到壹個骨架。如果從壹開始就追求骨架,只追求最後的結果,那就失去了音樂最大的價值。
學音樂是帶孩子欣賞各種大師作品的好機會,這是小人物在以打通為目的的電子遊戲中無法獲得的藝術體驗。讀詩也是,是壹門很直觀的藝術,聽完巴赫、莫紮特、惠特曼、威廉·布萊克,會覺得自己與天地合二為壹。宇宙如此宏大而奇妙,我有靈魂和理由去感知宇宙和心靈的美好,讓我小小的存在也像宇宙壹樣永恒、無限而美好。這時候能體驗到完整,超越異化,這才是值得追求的。
孩子們也可以通過繪畫進行創作和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ta會獲得更敏銳的分辨力和感受美的能力,ta也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和自己的美。在創作中形成閉環,讓體驗和創作打通,是壹種非常寶貴的體驗,可以讓孩子不斷感知“完整的自己”。
家長如何對抗教育異化?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價值感就是ta作為壹個人被尊重,被充分尊重,包括尊重ta的判斷和ta的選擇。父母和孩子之間有壹種動態的關系。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永遠冷靜溫柔,不要傷害ta。那種要求也是庸俗心理對父母的工具化和異化。真正重要的是真相,就是要理性衡量和孩子在壹起的每壹件小事,盡量讓ta自主選擇,給予尊重和自由。
如果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習慣了獨立判斷,獨立承擔結果,那麽ta很早就學會了理性決策,最重要的是ta感受到了自我和自主。父母不應該總是代替孩子做選擇。他們可以說明會有什麽後果,幫ta權衡,但也要給ta自由,讓ta去嘗試。如果ta選擇了這種方式,就要承擔後果。
不要總想著怎麽把孩子雕成神,給ta灌輸壹些妳認為對的東西。沒有人是絕對正確的,父母也不可能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激發ta自我提升的內驅力,保護ta自我發展的意誌,這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這種天性很容易被父母抹去。他們總覺得在自己眼裏重要的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眼裏重要的都不重要。他們總是用自己的判斷要求孩子去做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
我們應該恢復被異化壓抑的精神世界和我們熄滅的心靈。沒人能定義我,沒人能評判我。我這樣做是因為我認為這是正確的事情,我想把它做得最好,所以我必須強大,有知識,有判斷力,才能成為壹個自力更生,功能健全的個體。
家庭如何對抗教育異化?
整個家庭的生活習慣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圈子。我們可以理解為壹個生態圈,就是孩子成長的氣候和土壤。這種家庭氣候環境下產什麽水果,是由氣候和土壤決定的。
如果果是孩子學習不認真,看書的時候總是坐立不安或者不願意做題,那麽家長就要審視家庭的氣候和土壤,反思孩子從小到大有沒有節奏和韻律,有沒有讓每天的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節奏中專註的壹部分。
父母要考察家庭生態環境,包括土壤上的大氣候和生活習慣:看多少電視?有多少戶外活動?可以早睡早起嗎?甚至妳吃了多少垃圾食品?糖和脂肪攝入過高嗎?纖維過少會導致營養不良嗎?營養不良的孩子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比如註意力難以集中,自制力變差,攻擊性更強。而規律健康的生活,每天壹定量的戶外運動,獨立閱讀,長期養成專心致誌的習慣,在這種生活節奏和氣候土壤上生長的小樹,是會希望自己成長發展的。
目前引起家庭矛盾的壹個具體行為,就是大生態系統中這棵長不大的樹結出的果實。如果水果不夠大,又小又酸,歇斯底裏的對ta大喊大叫也沒用。需要的是系統性的改變:更規律更健康的生活,更好的氣候,更獨立更敬業更自律更自覺的樹。這種水果自然會更好。
而全家人如果不做出具體的改變,就會天天嘮叨這個果子,暴虐的懲罰,自我壓迫,自責,自我否定等等。,並且用各種結果導向的心理技巧來對付孩子,這對於家長來說其實是壹種工具和異化。它對人的看法從壹開始就是錯誤的。它把人當物品,發明各種技巧來對付孩子和自己,最終都是無效的。要著眼於整個體系的變化。
大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是孩子的生態系統,孩子就像壹滴露珠。ta反映的是周圍的環境和成年人的價值觀。如果大人自己也覺得讀書太難太痛苦,總想走捷徑去聽壹些可以避開痛點和難點的神奇放松療法,而不是帶著孩子壹起讀書思考,那麽到了真正學習的時候,大吼水果太小太酸,不尊重孩子不學習不專心,是不公平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孩子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ta很難長成壹個不壹樣的果實。理解題目、文章、問題的準確性,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都來自於註意力的集中和基於視覺輸入的工作記憶,以及長期的知識積累。種子在六七歲之前是金黃色的。大人每天要拿出三年的課余時間陪孩子讀壹本1~2小時的書,把這變成最快樂的親子時光。只要我們認真,那就是樂趣,只要我們認真去做,就能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