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提高初中生對唐詩宋詞的鑒賞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生對唐詩宋詞的鑒賞能力

中國的古詩詞流傳了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感情、審美和智慧的積澱,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經典。

可以體會到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道德和審美情趣。

古典詩詞是中學生乃至每個人最珍貴、最豐富的文學源泉。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學生可以從文學的源頭汲取文學最清澈最甘甜的水,也可以在吟誦古詩詞時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文化,從詩詞、典故、圖畫中感受到壹脈相承的經典。

中國的孩子應該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書卷氣,應該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讓自己的精神和氣質平靜下來的力量。

所以古詩詞不僅僅是文學,更是壹種堅定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學習古典詩詞是學習中國文化的最佳途徑。

古詩文教學實際上是以文學的形式對民族文化進行教育。

從唐到宋,從楚到漢的詩詞,文筆奇譎,色彩艷麗,品味高雅,賞心悅目。

對於高中生來說,從詩歌鑒賞中吸取前人思想的精華,感受詩歌的精神魅力,是最重要的目標。

然而,當代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疏離感。

國學名著成了學生消化不了、接受不了甚至拒絕接受的“古董”,遠不如言情武俠小說和通俗歌詞受歡迎。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這說明國家開始重視古代經典的傳承。

然而,現實中古詩文僵化的教學模式往往局限於零碎的分析和逐字翻譯,導致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生興趣下降。他們只是拘泥於有標記的文字,卻不懂文字背後的寓意和寓意,沒有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沒有用心去觸動作者的感情,沒有真正契合作者的內心,使得古詩文教學的非文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

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生只停留在翻譯和背誦的層面,缺乏對古詩詞鑒賞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此外,學生的學業壓力和作業任務都很重,使得他們缺乏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欣賞詩歌,古典詩詞及其相關知識的積累薄弱甚至貧瘠。

另外,現在的考試模式難度比較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往往讓他們在面對考題時壹頭霧水,抓耳撓腮。他們很難從古典詩詞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當然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動力。

因此,要想讓學生真正喜歡古詩詞並將其發揚光大,就必須真正感受到古詩詞和古文中的美,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和古文的能力勢在必行,讓學生通過欣賞發現中國古代文化語言的無窮魅力,喜歡並傳承下去。

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興趣和能力?

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知識主要來源於課堂,所以課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主要陣地。

然而,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體問題:

1.學生基礎薄弱,文獻積累匱乏。

單詞理解困難,讀不好意思;缺乏表達能力,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理解;聯想思維差,難以進入意境;基礎技術掌握不好,就分析不出它的效果;尤其是後兩者最為明顯。

2.課堂視野狹窄,老師很少系統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思維。

就我觀察的很多課來看,教師普遍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視形象思維的發展,這說明他們註重對作品內容的理性分析和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調和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對作品情感因素和審美因素的欣賞。

文化遺產的迅速流失,讓最有教育意義、感染力和藝術性的文學課變成了枯燥、幹巴巴的技術課。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以自己的課堂為試驗田,從背誦、思維等方面進行探索,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深刻把握文學鑒賞中思維活動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希望對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素養有所幫助。

首先,大聲朗讀——韓勇功夫很有趣。

古詩詞的學習是壹個龐大的工程,其起點是大聲朗讀,反復背誦,領略韻味。

吟誦跟隨詩人的感情,同時孕育出詩人的感情,伴隨著聲音和情感,最終的作品是詩人聲音和情感的文字記錄。

然後,在閱讀時,讀者可以通過吟誦來揣摩詩人的聲音和語調,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的境界。

因此,吟誦是閱讀和欣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之壹。

有效的背誦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還能讓學生在誦讀的聲音中跟隨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要想有效,需要必要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欣賞水平。

朱說:“壹般來說,要讀壹本書,妳必須先熟悉它,使它的所有文字都出自我口經過深思熟慮,我能使我的想法發自內心,然後我就能得到它。"

所以讀詩,首先要熟悉,也就是穿上文字進入意境,用表情表達意思。

文字的內容在眼中,在口中,在耳中,在心中,通過多種方式感知。

古人說,“詩以情為體”,“情動而言發”。

沒有感情的背誦肯定是不成功的。

大聲朗讀課文,甚至背誦課文,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背誦“我們都不快樂——到天盡頭,我們相遇。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同舟共濟,嘆世間;念誦“壹個本該持續到永遠的時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經來了又去了”就像是壹個分離的世界,為自我傷害而哀悼;讀《但未能征服,他已死去,英雄從此淚灑衣襟》會讓妳懷念武侯杜理科賦,會讓妳以國為恥,流淚流淚流淚。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非常註重朗讀,但很多人只是把朗讀當成壹種形式,為了閱讀而閱讀,只看到學生在閱讀,沒有老師在閱讀,老師在為學生閱讀,缺乏示範和引導,使得學生閱讀沒有目標和追求,無法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當然也無法有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妳讀妳的感受時,妳必須充滿情感。

各種形式的朗讀是熟讀的基礎。

可以在教室裏用音樂大聲朗讀,可以是老教師朗讀,也可以是個人朗讀,也可以是小組朗讀。最有價值的閱讀是評價性閱讀,學生互相評價,老師點評。

對語音、停頓、節奏、急重、情感表達的點評可能不完美,但強烈的參與感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這屬於自己的個性詮釋。

如著名特級教師洪教授詩歌《天上的市場》時,他的示範朗讀充滿了情感和感染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讀的魅力。

其次,仔細思考,在此基礎上,美讀。

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

讀詩不是壹般的閱讀,而是壹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過程。讀書不思考,無法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

“讀詩要感受詩人的生活,體會詩人的心境,聯想詩人的處境,追尋詩人的思維軌跡,進入抒情主人公的角色,進而追尋詩人的精神境界,體會字裏行間的深刻詩意,產生壹種‘我是作者’的感覺。

“比如同壹首詩會有跌宕起伏,同壹作者不同的詩會有不同的情緒及其表達方式。

這就需要學生從文字入手,學會“泡”,還原詩歌進行閱讀。

有意閱讀是教師課堂和學生學習中最缺失的環節。

意向性閱讀需要閱讀技巧和詩意的完美結合;從聯想和想象中讀出形象,讓學生深入其中,感同身受;從表達方式和表達方式上看關鍵詞。

“不忽略壹個字,就明白它的精神”(葉聖陶)。

抓住關鍵詞仔細閱讀,不僅能更好地讀出詩歌的味道,還能幫助學生理解體味詩歌語言的內在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閱讀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

如青島嶗山教研室鄭教授的全國公開課《夢裏登天目山》,貫穿整堂課,教師適當引導指導,以讀促學,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欣賞的樂趣。

第壹次閱讀:發音正確。

正確讀出發音和節奏,把不懂的單詞勾畫出來。

第二遍閱讀:理解文章的意思

有妳不理解的單詞嗎?

用兩個字概括每壹段:“夢()、夢()、夢()”。

第三次閱讀:閱讀體驗

自由閱讀全詩,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理由。

第四遍閱讀:閱讀情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就算背不出來也能背出來。”以及“如果妳熟悉舊詩,妳會從中學習。”。

朱光潛先生曾說:“寫在紙上的詩,只是壹種象征。要理解這個符號,光有素養是不夠的。妳應該看圖像,聽音樂,欣賞文字中的情感。

朗誦詩歌時,要在語氣中傳達這種意象、音樂和情趣。

這種功夫真的很有創意。

"

第二,註重思維的培養

黑格爾說:“真正的創造是藝術想象的活動。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教育的基礎訓練中,最重要的是思維的訓練。

實際上,學生在詩歌鑒賞活動中表達淩亂,用詞不規範,是閱讀混亂的壹種表現。

然而,在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上,很多老師把詩詞鑒賞當成壹種技術活,總結方法,灌輸觀念,使原本充滿情感和韻味的詩詞被肢解,甚至面目全非。

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阻礙了學生大腦的再創造,學生得到的只是答題的套路和術語,而不是豐富、流暢、完整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思維裏只有具體生硬的問題,卻沒有詩意。

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積極培養思維能力。

葉燮在《原詩》中說:“原夫初為詩人,要做些事,喚起他的意思,然後各種言論,屬句,套用成章。

當它觸到某物而升起時,它的意義,它的文字,它的句子都是空的,都是從無到有,從心而取。

為了愛,為了風景,為了事物。

可見,形象思維是文藝工作者進行文藝創作的重大思維活動,也是他們認識和反映現實生活的視覺思維活動。

我們在欣賞古詩詞作品時,可以探索作者的視覺思維過程,即抓住作者的聯想和想象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刻感受作品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欣賞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漢語壹直是壹個美女雲集的地方。思維的課堂互動、探究與交流,想象與幻想的廣泛性,春風與雨的滲透性,使得在教師的引導、分析、鑒賞和學生的質疑、交流、理解、探究、自我意識下進行思考成為可能,無論是語言美、形象美還是意境美。

學生在碰撞中深入挖掘知識,掌握知識,發展創新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碰撞中,思維已經形成,並隨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考查而逐漸完善,滲透到學生的頭腦和內心。

1,以詩歌為基礎,發散思維。

詩歌欣賞不能淩駕於詩歌的內容和語言之上。所以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也必須以詩歌本身為基礎。沒有對詩歌的欣賞,就是無根之樹,無源之水,不能真實反映作者的思想。

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詩歌時,可以根據作者的思維方向進行聯想,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體會作品的意境和魅力,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1)分析詩的標題,引導學生猜測和掌握詩的內容。

學生可以從詩歌的題目中知道文章的主題、主旨甚至寫作手法。

因為壹首詩的標題和壹篇文章的標題壹樣,往往是全詩的集中概括,統領著全詩。

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壹首古詩,用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登頂》是壹首關於爬樓的詩。這種技巧通常是從風景寫作的角度來看的。登頂是必須要表達的,情感上的理解也是關鍵。

比如,在欣賞朱的讀書思想時,如果不結合詩的題目去理解詩歌,就很難準確把握詩的主題——“談讀書”。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從詩歌的話題入手,努力識別詩歌的大致內容,為分析詩歌的內涵提供方便。

(2)知人論世,了解詩歌的人文背景。

詩歌鑒賞的核心是區分詞句,理解作者的感情。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詩歌中的人、事、物或場景都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曲折描寫。

在很大程度上,學生對詩歌作者背景的了解,可以成為學生評價詩歌、理解其思想的“金鑰匙”。

(3)把握意象意境,準確提取詩歌主題。

詩歌鑒賞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意境中品味詞句的能力。

詩歌中的詞語和句子只有在統壹的詩歌語境中分析才能準確理解,這也是詩歌教學與傳統美育的重要結合。

把握詩歌意境的基礎是意象。欣賞時要把跳躍的意象還原成流暢完整的畫面,從而還原作者筆下的場景、生活、情感。

這正是老師在教學中所欠缺的,直接導致學生思維的碎片化,表達的斷斷續續。

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圖像的閱讀。

2.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

形成語文思維,首先要拓寬學生在知識領域的廣度。

對於知識領域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為學生提供課外材料,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對課外知識的認知。

比如在講解項羽之死時,把杜牧的《調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項羽頌》在課後聯系起來,可以引導學生在評價項羽時進行比較總結。

在講解《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我把《葬花詩》、《悲歸白頭詩》印發給同學們,並說“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江月年年只相似”“桃李明年可重現”。誰知道明年呢?”“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的對比閱讀,加深了學生對文中宇宙意識的理解。

在研究《孔雀東南飛》時,和的愛情悲劇故事可以聯系到類似的民間故事,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的牛郎織女、梁祝、賈寶玉和林黛玉,莎士比亞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的愛情故事,如和,和石,唐王明和楊貴妃,陸遊和陸遊。

焦仲卿·劉蘭芝偏心之後,變成了鴛鴦,可以聯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之死,也可以聯想到韓樂府的《傷逝》。我想認識妳,長命百歲。

山無墳塋,河無竭澤,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敢與君!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我們希望兩只鳥合而為壹,在天空中飛翔,在大地上同生共長,壹樹兩枝。,還有元好問的《摸魚》問世間情為何物,教人委身生死?等等類似思想感情的作品。

在講解宋詞時,可以引導學生收集和整理整個南宋的特點,從而分析和總結陸遊、辛棄疾等南宋詞人的家國情懷。

眼界的開闊,閱讀量的增加,為學生創造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他們考慮問題更深入、更全面、更順暢,眼界也更高。通過量的積累,他們可以實現質的突變,更好地鍛煉思維,逐步提高審美。

3.挖掘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度。

膚淺只會讓學生炫耀壹會兒,然後把他們拋到九霄雲外,讓他們無法積累知識,無法深入挖掘知識領域,無法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知識的內涵,透過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質。

比如《古詩文鑒賞》把杜甫的四首詩安排在兩個單元。授課時,與《古跡頌》、《登高》、《秋色繁華》、《書香》等必修課壹起按時間順序排列,深入探究杜甫的精神軌跡。結合杜甫的淵源,讓學生對杜甫有壹個全面深入的了解,真正理解杜甫的詩風,以便在解讀杜甫其他作品時。

使他們養成壹種思維習慣,有意識地總結課本上頻繁出現的各種文學現象,這是語文課的最終目標。

再比如,李白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是月和酒。在教學中,可以橫向概括李白所有的詩歌,縱向比較不同詩人筆下的月和酒的意象,加深學生對這兩個意象含義的理解。

在講“蟬使林中靜,但Tonamiyama更靜”時,可以引導學生列舉所學的以動定靜的詩句,加深對這種技法的印象,總結這種技法的特點。

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采取各種方式拓寬和深化教材,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對學生的閱讀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4、寫作促進欣賞,激活學生思維。

古詩詞是高度凝練的文學作品,意象豐富,蘊含著大量的聯想和想象。

作者“思之千年”,“觀之古今於壹瞬”;“專註八極,遊萬仞”“瞬間愛撫全世界”。

然後,“誦經之間,呼出珠玉之聲;臨前,風雲色舒。

”(《文心雕沈龍思》)。

結合詩歌語言的概括性、生動性、抒情性等特點,練習描寫詩歌意境,可以更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比如郭克老師講“王維和他的田園詩”時,先給學生看了壹組圖片,並提問:圖片裏都有誰?他們在做什麽?什麽風景?有什麽特點?哪些食物表現出這些特征?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和琢磨,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語言描述出來。

學生的作品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糙到細致,從平面到美觀。

最後,學生們將他們的描述與詩歌進行比較,看看有什麽不同。

這壹教學環節的設置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醒學生從意象中鑒賞詩歌,註重人物、景物、意境、情感。

畫面的刻畫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沈浸在細膩的詩意中。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很容易被學生體會到。

在學習古典詩詞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寫作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

可以是詩歌意象的還原,比如《壹夜異國》;可以是對詩歌意境的描寫,如天凈沙秋思;可以是詩歌中人物的心理,比如“茅屋被秋風吹破”;也可以是對詩歌情懷的評價,比如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也可以是對題目性質的總結。

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又能訓練學生的聯想想象力,培養文采,深入挖掘思想,達到多重目的。

以上只是我們小組研究後的粗淺看法。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壹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關註學生,長期培養,形成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隨著教育的方向、對象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詩歌鑒賞中不斷提高審美能力,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