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㈧小說的社會價值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我相信每壹個讀者,看完小說都會問壹個問題,是什麽導致了苔絲的悲劇?
我想這樣就會很容易理解哈代生活的那個時代,也就是小說的寫作背景和作家試圖反映的社會問題。
1,什麽是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即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被認為是世界之巔。當時英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70%,貿易出口比世界其他國家總和多幾倍。大英帝國迎來“黃金時代”,進入“不落帝國”時期。其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科學發明的激增促進了工業的大發展。人們相信科學進步,對工業革命充滿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給交通和貿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鐵路交通四通八達,貫穿東西南北。在維多利亞和平繁榮的時代,機器取代了人力,吹響了用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業的革命號角。
第二,社會視野精彩宏大。英國是世界貿易中心和全球霸主。人們為這個無與倫比的位置而自豪,有壹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當時中國人的心態:“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和西亞有我們的牧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秘魯運送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和中國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長期以來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棉田正在擴展到地球上所有溫暖的地區。”
第三,女王成為了社會時尚的典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國家進入了繁榮的巔峰。這並不是因為她做出了什麽驚天動地的事業,而是因為她什麽都不做,只是恪守立憲君主的職責,主動做時代的表率。她生活嚴謹,工作努力,對他人充滿責任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有禮著稱。她既是賢妻良母,又是典型的淑女,是優秀的家庭主婦。
在女王的影響下,社會習俗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進步的性別平等和種族平等觀念。飲食講究,小廚具流行,烹飪書籍流行。英式下午茶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據說,女王的侍從安娜每天下午都感到非常饑餓,所以她讓她的仆人們帶些點心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的習俗逐漸成為壹種例行儀式。隨著街上的茶館對公眾開放,茶會成了壹種社交形式,貴族小姐和女士們經常在這裏會見她們的男朋友。
第四,文學體裁眼花繚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太平盛世推動藝術界繁榮。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光芒四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第五,繁榮的背景下有隱憂。當中國人民陶醉在工業化的成果中,沈迷於世界霸權的無限驕傲中,以為這壹切都是因為英國制度優越的時候,他們沒有想到,很多社會弊病被掩蓋了,然後制度發展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積累了各種社會矛盾。比如中國人道德滑坡,拜金主義盛行,貧富差距加大。到19世紀下半葉,美國逐漸崛起,英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上走下來。很多人才開始反思和補救舉國體制,但為時已晚。
第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出現。這壹時期,小說廣泛流行,繁榮發展。然而,壹些有遠見的學者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們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的生活和命運,主動承擔起批判社會、捍衛人民利益的責任。他們對非人的社會制度、拜金主義和墮落的道德、大規模的貧困和不公深感憤慨,試圖通過作品喚醒社會。
作家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雙城記》、薩克雷的《名利場》、勃朗特姐妹、蓋斯凱爾夫人等都表達了對19世紀工業化帶來的諸多變化和沖突的憂慮,給予勞動人民無限的同情。這就是哈代的時代背景。
哈代就是這些作家之壹,他的《德伯家的苔絲》大膽地抨擊了傳統的維多利亞道德觀。試想,在壹個所有人都憧憬未來,陶醉於和平繁榮的時代,壹個作家公開跳出來挑戰女王的權威和世俗傳統,需要多大的勇氣?因此,小說壹經發表,立即引起了激烈的爭議。《無名的裘德》出版後,他不得不從寫小說轉向寫詩。可見《德伯家的苔絲》在當時影響很大,這就是作品的社會價值。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分析苔絲三次離家出走來探究苔絲悲劇的原因。
2.苔絲離家出走了三次。
第壹次離家:春瑞吉。16歲的時候,苔絲因為老馬的去世,失去了主要財產,不得不屈服於父母的虛榮心,去春瑞吉認親。幾個月後,她被亞歷克強奸了。這是泰絲的第壹個受害者。
亞歷克是誰?壹個商人的兒子。他們家從外地遷來,買了德伯的姓,成了假貴族。因為他的財富和地位,他整天遊手好閑,無所事事。這個角色代表了城市資產的舞臺,暴發戶憑借金錢地位扮演和壓迫壹個清純美麗的農村姑娘。
第二次離家:塔布裏乳品廠。20歲時,苔絲終於從過去的痛苦和恥辱中恢復過來,希望過上沒有苦惱和輕蔑的幸福生活,卻被新丈夫拋棄了。如果說亞歷克對苔絲的傷害主要是身體上的,還有壹部分來自家鄉的流言壓力,但克萊對她的傷害完全是精神上的,比第壹次的傷害更深、更重、更嚴酷。
誰是克萊?他出身於壹個牧師家庭,有知識,有學歷,有地位,自詡思想開明,進步,卻無法接受苔絲的貞操。他代表了自視甚高的都市知識分子,卻無法擺脫世俗和傳統道德的束縛,從而對苔絲造成了二次傷害。
第三次離家:冷庫槐花。克萊拋棄了他的新婚妻子,去了巴西。苔絲不能呆在家裏,再出去工作,壹邊掙錢,壹邊等著丈夫回心轉意。然而亞歷克出現了,他在苔絲父親去世、家庭失去支撐、搬家找不到新房子的關鍵時刻,迫使苔絲委身做了他的情婦。他粗俗而放蕩。除了富有,他無法為苔絲獲得精神上的幸福和依賴,也從未想過給他壹個正式的名字。他只是想把苔絲當作滿足個人欲望和享樂遊戲的對象。當克萊從巴西回來後,苔絲為了真愛毅然決然地殺死了邪惡的敵人,哪怕是被打得體無完膚。因為她覺得自己被亞歷克騙了兩次。
從上面的經歷可以看出(1)苔絲的優點是:聰明漂亮,簡單能幹,不怕吃苦,個性強,富有家庭責任感,對愛情忠誠。(2)苔絲在成長,在成熟。第壹次她年少無知,犯了失貞的錯誤。第二次當她滿懷希望準備擁抱愛情的時候,她受到了更多的傷害。最後,她終於醒悟,決定反抗,寧願做罪犯,也不願再被折磨,被欺負。(3)苔絲反抗的只有亞歷克嗎?她反抗當時的社會。這僅僅是苔絲壹個人遭受的不公嗎?她是所有下層女性受害者的典型縮影。這是作家哈代想要反映的社會問題和思想主題。(4)作家以苔絲的悲劇命運,揭示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與鄉村社會的崩潰之間的矛盾和反差,以及上流社會的窮人為了生存而奢侈簡樸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諷刺了宗教的虛偽,貴族血統和資產階級對傳統美德的破壞,謳歌了苔絲沖破枷鎖,爭取自由和幸福的精神品格。
3.苔絲悲劇的原因;
?結合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背景,就不難分析出是誰把苔絲壹步步推向深淵的。
(1)社會因素。在男權時代,女性地位低下。許多像亞歷克這樣的無賴和歹徒強奸了女孩卻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成了宣揚善良和美德的宗教布道者。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莫大的諷刺。克萊年輕時在倫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苔絲原諒了她的丈夫,但他不能原諒他的妻子。男人可以為所欲為,女人只能堅守貞操,哪怕她是無辜的受害者。這是壹個尊重女性的社會帶給苔絲的悲哀。
(2)經濟因素。看完小說,也許我們會說,要是苔絲呆在家裏不出門,後來壹系列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有這麽簡單嗎?不完全是。事實上,作家正是通過小說揭示了維多利亞時代、貧富差距和機器工業對傳統村莊的沖突和影響。苔絲壹次又壹次地出去。為什麽?因為工業化的浪潮破壞了過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出去打工是活不下去的。苔絲壹家的處境正是當時千千成千上萬個村莊面臨的問題。農民沒有土地和金錢就無法生存,只好外出謀生。最後,苔絲知道亞歷克是壹個惡魔,在父親去世後,為了照顧家庭,她不得不將自己托付給別人。亞歷克看到了這壹點,並成功了壹次又壹次。因此,《德伯家的苔絲》反映了英國農村傳統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侵蝕下瓦解的過程。這就是哈代作品的高度和社會意義。
(3)家庭和傳統習俗。苔絲的父母頭腦簡單,愛慕虛榮,催著女兒認親。無疑是傷害孩子的原因之壹,但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其實虛榮心和英國人壹直崇尚的貴族血統有關系。只要有貴族血統,再窮也是貴族,可是有什麽用呢?對於這壹點,哈代在他的小說中做了很多暗示,並壹再諷刺。“沒有國王財力的支持,德伯家的貴族血統壹文不值。“由此,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作家是強烈反對提倡貴族血統的迂腐觀念的。
(4)個人性格的缺失。雖然有社會、經濟和家庭的因素將苔絲壹步步推向火坑,但她屈從於父母的虛榮、宗教道德的虛偽和社會習俗也是壹個因素。苔絲失去童貞後,壹直覺得自己是個罪人,背負著沈重的負罪感。直到最後她才徹底認清並覺醒,堅決反抗。如果她能像她媽媽壹樣頭腦簡單,事事如雲,也許就不會落得如此不幸的境地。
(9)小說的藝術特色
1,地方色彩濃厚。這是哈代小說的最大特點。作品中有大量的環境描寫,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當時人物的境遇、心理、社會觀融為壹體的。
(1)馬勒村:美麗古樸的氛圍,秋收機械收割的描寫,二者對比強烈,顯示出工業化正在壹步步入侵這個傳統村落。雷亞居住的別墅與周圍的景觀格格不入,凸顯出他們是局外人。
(2)純嶺:對傍晚的森林和霧氣的描寫,預示著苔絲的不幸即將來臨。
(3)塔布力牛奶廠:充裕的土地,溫暖的氣候,美麗的山谷,體現出布力山谷並不是壹片完全被機械化入侵的凈土。正是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裏,苔絲真正找到了暫時的溫暖和安全感,回到了以前無憂無慮的日子,努力忘記了恥辱。
(4)槐花:冬天的寒冷與艱辛,秋收時機器大規模收割的場景,職場小老板對苔絲的不斷非禮,說明這裏的農村經濟和道德良知已經被徹底摧毀,沒有了美好祥和的田園氛圍,完全被無情的工業機器和無情的金錢關系所取代。
為什麽哈代如此擅長環境描寫?據說哈代的父親經常用雙筒望遠鏡向遠處望去,給兒子講他看到的地形以及形成的原因。他的愛好完全傳承給了哈代,也成為了哈代壹生的習慣。鄉村的泥土、濃霧、山川、河谷、荒地、灌木叢、奇形怪狀的樹木、小動物、懸掛的場景,都成為哈代觀察的對象。這種在遠處享受神秘、歡樂和情感的經歷,不僅成就了哈代的自然詩,也使他的小說成為區別於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色。
哈代對自然的深刻理解,除了長期的觀察,還與他的音樂愛好有關。閱讀他的作品,我們會清晰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每壹片森林,每壹片草地,每壹片霧氣,每壹縷陽光,每壹條河流,都像生物壹樣在呼吸,在行走,在說話。幸福來了,讓人覺得那麽可愛善良,悲劇來了,又那麽可怕灰暗。這就是哈代的寫作魅力。
此外,小說還運用了大量的農村裏、方言、傳說、迷信故事和諺語,進壹步強化了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威塞克斯的風俗。這也是鄉土文學最重要的方面。妳想想,魯迅的故鄉魯鎮,沈從文的湘西,不也缺這樣的元素嗎?
2.《張馳》結構清晰,語言親切生動,情節適中。從哈代的寫作風格來看,與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相比,同樣優美、流暢、精致,但比後者更有力量,與法國作家福拜樓的冷艷風格壹樣客觀、震撼。從思想高度看,與狄更斯、巴爾紮克、托爾斯泰相比,文筆沒有那麽粗糙,但思想深度也絕不不同。在人物的心理描寫上,非常貼切,有時會讓人覺得過於苛刻和刺耳,尤其是融入了哈代的最佳環境描寫後,更具穿透力,使人時而輕松愉悅,時而陰郁沈重,時而感嘆驚嘆,回味無窮。這也是我非常喜歡哈代小說的原因。
3.劇情有層層伏筆和懸念,引人入勝。小說中有大量的線索,而且聯系緊密,增加了讀者的興趣和探究性。例子如下:
(1)壹開始就坦白了苔絲的父親嗜酒如命,患有心臟病,為他後來的早年生活埋下了伏筆。(2)牧師考證貴族血統的信息也是為了引出苔絲身後的親人。(3)克萊在五壹節認識了苔絲,為他們後來的重逢和愛情留下了引子。(4)克萊的母親作為後媽的設計,也為後來克萊和苔絲斷了聯系時發生的壹系列不該發生的誤會和悲劇提供了解釋依據。(5)克萊去巴西之前,交代了父親的住址,這為苔絲後來不得不羞辱公婆尋求幫助埋下了伏筆。否則,她怎麽會有勇氣?苔絲來到寺廟向她的公公婆婆尋求幫助。她剛剛聽到克萊兄弟之間的對話,頓時失去了信心。在回家的路上,她正好遇到了正在做布道之旅的亞歷克,這為亞歷克對苔絲的第二次糾纏和壓迫埋下了伏筆。(6)苔絲的父親去世,房子被收回,壹家人要搬家,他們暫時沒有找到新房子,這就給亞歷克留下了再次成功的機會。這樣的安排不勝枚舉,可謂巧妙、巧妙、嵌套、有理有據、無懈可擊。這也是作家在結構安排上的獨特之處。
4.巧合,諷刺和象征的使用。最接地氣的是,劇情中大量運用了巧合、傳說、諺語、警句、諷刺,突出人物的悲劇命運。在關鍵時刻,僅僅壹句簡單的諺語就讓我們感到不安,但不該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
(1)當苔絲的母親要送女兒去拜訪親戚時,酒館裏的壹個村民提醒她:“夫人,妳壹定要小心,不要把藍色的麥芽灑在地上!”事情就是這樣。藍色麥芽是如何生存的?結果,苔絲結了婚,屈辱地回家了。(2)亞歷克第壹次見到苔絲時,送了很多玫瑰花,傷了手。苔絲隱約覺得這是壹個不祥的征兆。但由於家庭責任,她第二次去做養雞戶,結果遭遇不幸。她只是回答了警告:“美麗是需要代價的。”(3)塔布裏牛奶廠,風景優美,讓苔絲初來乍到時心情愉悅,但哈代提醒她:“哪裏有美麗的地方,哪裏就有嘶嘶的蛇。”這條毒蛇在後面。她偶然遇見了克萊。婚禮的前壹天晚上,苔絲把信藏在克萊的門下,不想把它藏在地毯下面,讓她的秘密再次被隱藏起來。第二天,悲劇隨即發生。(5)在苔絲被捕的那天晚上,她碰巧躺在英國最著名的巨石陣遺址上。巨石陣原本是聖殿的祭壇,但苔絲成了不幸的犧牲品。真是莫大的諷刺!在小說中,這樣的巧合和象征同樣數不勝數。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家在完成這部名著的三年時間裏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5,悲劇色彩。哈代是公認的悲劇小說家。除了《德伯家的苔絲》,他的其他作品幾乎都以悲劇收場。什麽是悲劇?魯迅的解釋很直白。“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給別人看。”毫無疑問,撕得越猛,效果越大。哈代就是這樣壹位作家。他就像壹只勤勞的蜜蜂和螞蟻,精心營造了壹個美好的家園。她像壹只耐心的蜘蛛,精心編織壹張美麗的蜘蛛網,保護它免受風雨。可是,他突然變卦,讓壹場大風襲來,壹場暴雨侵襲,那些美好的夢想瞬間煙消雲散。這是哈迪。
為什麽要毀掉自己精心編織的夢想?我覺得,比起那些讓人開心,讓人發笑的作品,悲劇更能讓人珍惜,更能讓人同情,更能讓人深思。那是壹種傷心肺的力量,是壹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反思,是壹種催人奮進的烈火,是壹種說不出的悲壯之美。這就是哈代作品的藝術魅力,也是後世幾代人喜歡的核心原因。因此,哈代被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
他的小說像壹首悲傷憂郁的挽歌,表現了壹個有情懷有良知的作家對人民疾苦和社會的關註;他的小說像壹首長詩,熱情歌頌了苔絲這樣美麗善良淳樸的下層婦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道路上,如何用不屈的生命去攀登人性的光輝;他的小說,像壹聲聲驚心動魄的哀嘆,讓大大英帝國從全球霸主的位置上走下來,“日不落帝國”的光輝開始暗淡,發出最無聲卻有力的哀嘆!
6.思考和想象
《德伯家的苔絲》是壹部內容豐富、結構精巧、富有魅力、意義深遠的傑作。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生活、人生、愛恨情仇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描述和反思。除了上面討論的問題,看完這本小說,我想妳除了難過和憤怒之外,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假設和想法。現列舉如下,供大家深思。
(1)如果苔絲不聽父母的話,不去拜訪親戚,會怎麽樣?
(2)如果苔絲發現亞歷克不是好人,第二次拒絕做養雞人,會怎麽樣?
(3)如果苔絲的孩子沒有死呢?
(4)如果苔絲的信沒有被塞在地毯下面,而克萊在他去教堂結婚的那天知道了這個秘密,那會怎麽樣呢?
(5)當克萊第壹次坦白他和壹個女人在倫敦同居時,苔絲會以什麽作為不原諒他的交換條件?
(6)如果苔絲聽從了母親的警告,直到結婚後才說出這個秘密,會怎麽樣?
(7)如果苔絲回來的時候在艾姆神廟遇到了她的公婆,那會怎麽樣呢?
(8)如果妳是苔絲的公婆,明明知道妳的兒子拋棄了新婚妻子去了巴西,在這壹年的時間裏,妳應該要求或者給予妳的兒媳婦應有的照顧嗎?
(9)如果苔絲沒有殺亞歷克,也沒有被追殺呢?
(10)如果苔絲逃離了英國會發生什麽?
(11)可能有人會說苔絲16歲的時候太不懂事,太不可控。但是,我們能不能問壹句,如果是妳16歲的女兒,妳能保證她不無知,有自制力,能看穿甜言蜜語嗎?
如果列出壹長串這樣的問題,就更能說明哈代小說的藝術魅力和留給我們的無盡思考了,不是嗎?
看過這本書的人,除了悲痛和淚水,剩下的是深深的思念。這是壹個貧窮石匠的兒子留給世界的財富。壹部小說能觸及靈魂,讓讀者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哲學,令人欽佩。
(十)譯者張谷若
壹部外國文學作品,即使本身很優秀,也需要壹個優秀的譯者,才能體現其魅力和韻味。我很喜歡張谷若的翻譯。20世紀30年代,他成功翻譯了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和《還鄉》,從而壹舉成名,贏得了“哈代專家”的美譽。據說,為了翻譯他的作品,他研讀了哈代所有的作品,了解了哈代生前的愛好和喜歡的書籍,並多次前往哈代的家鄉,體驗作家的生活和英國鄉村的文化習俗。從這本書列舉的眾多註解中,我們可以看出譯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無疑是壹個忠實的哈代迷。
張谷若(1903-1994),北京大學教授,煙臺人,偉大的文學翻譯家。他壹生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的教學和翻譯工作,因其對研究的專註和正直而受人尊敬。他在翻譯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翻譯了七部著名的英文名著,約400萬字。他是中國老壹輩著名的翻譯家、翻譯家。他的語言古樸典雅,翻譯風格老練優美,用詞充滿了德性、博學和人文情懷。
讓我們以《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兩段為例,來看看壹個好的翻譯是如何讓人享受閱讀的樂趣,這種閱讀是有意義的,也是持久的。壹個糟糕的翻譯是如何讓人讀起來幹巴巴的,無味的,甚至讀不下去的?
例如,那個臉頰紅潤、眼睛明亮的季度穿著淺色的夏裝,看起來是如此迷人,像屋頂斜坡上的鴿子壹樣在路邊蹦蹦跳跳,以至於他在走近之前停下來看了他們壹會兒。
“他們四個人,紅著臉,水汪汪的眼睛,穿著淺色的夏裝,擠在路的斜坡上,像壹群鴿子並排蹲在屋頂上,看上去非常迷人可愛,於是他先停下來,仔細端詳了壹番,然後走近。”
在這壹段的翻譯中,張谷若用描寫的方式生動地再現了四個少女的神態。“臉是紅的,眼睛是水的,夏裝是淡的。”這三個描寫的運用,不僅把四個女孩的形象生動地展現給讀者,而且使人感受到視覺和聽覺的愉悅。《紅臉》生動地表達了少女的羞澀;“水汪汪的眼睛”明顯表現出女生的柔情;“夏裝輕”生動地勾勒出女生的輕盈。因此,張谷若的翻譯不僅有效地傳達了哈代語言的音樂特征,而且給了目的語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使人們獲得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審美感受。
另壹個例子是他以前知道但卻不清楚的——他們情緒中的季節早晨和晚上,夜晚和中午,他們不同寺廟裏的風,樹木的水,薄霧,陰影和寂靜,以及無生命的東西的聲音。
“除此之外,他還能傾聽外界的暮色、子夜和亭午、浩蕩的流水、蒙蒙的霧氣、草的消長、木的興衰、寂靜和沈寂、昏黃和沈寂,以及原本無生命的東西——這壹切,我以前只隱約知道壹點點。
這句話,張谷若是把整句和散句結合起來翻譯的。我們知道,整個句子具有結構整齊、語氣和諧、表達流暢、語義鮮明的特點;而隨便句的特點正好相反。整句和散句的結合,既避免了表達的單調和枯燥,又加強了表達的生動性。他的譯文既體現了句式的審美特征,又在繪畫視覺上再現了原作的審美效果,如“浩蕩的水,蒙蒙的霧,草的消長,木的興衰”,像壹幅畫卷壹樣呈現在讀者面前。
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不了解作者的原意、思想和作品,是很難翻譯出如此富有哲學美感的迷人生動的譯文的。不幸的是,這位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老專家在1994去世了,但他的文字之美、文筆之厚重、治學之嚴謹的精神,卻永遠沈浸在每壹位讀者的心中。
幸運的是,他的女兒張玲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學者和作家。主要翻譯作品(包括與張洋合作翻譯)有:《雙城記》、《呼嘯山莊》、《傲慢與偏見》、《卡斯特橋市長》、《哈代短篇小說選》、《孤獨的深淵》等。翻譯張洋是她的丈夫。看到這樣壹個繼承父業的家族,我們能不高興嗎?
在這裏,讓我們感謝這壹家翻譯。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和優秀,才在東西方文學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再次提醒妳,讀西方名著,首先要看譯者是誰。好的翻譯會讓原文增色不少,而糟糕的翻譯可能會讓妳無法繼續閱讀,那麽妳為什麽要享受美呢?張谷若先生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上最好的譯本。
據說在哈代時代,他的家鄉多塞特是英國最貧窮的地區之壹,平均壽命只有25歲。哈代雖然壹出生就差點夭折,但他壹生體弱多病,青春受盡磨難。他直到晚年才成名,但最終以88歲高齡辭世。也許這是上帝對壹個正直善良心胸寬廣,本不該做石匠的本土作家最大的祝福吧!最後,讓我們再次向這位勤於研究、勇於思考、勇於挑戰時代、充滿深遠思想的作家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時間真的很難過。
它偷走壹半,留下另壹半。
因此,戰爭的雄偉的黃昏身體,
是在中午跳動的心臟。
《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這本書?哈代,張谷若,人民文學出版社。
電影《德伯家的苔絲》(1979):娜塔莎?由金斯基主演,雷恩制片公司出品。
系統文章:德伯家的苔絲
?《德伯家的苔絲》
?《德伯家的苔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