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如老將,竹如少女。
即使做成柴火,也要把食物煮熟。
即使化為灰燼,也要給田地施肥。
在鄂南流傳的襄陽湖傳說中,有許多關於著名詩人郭小川的故事。雖然當時很多作家詩人被迫“封筆”,但他在鹹寧幹校的創作並沒有停止,是“五七”戰士中最富有的。從1970年春到1972年秋,他寫了30多首長詩和短句,如《在長江上》、《為朋友》、《在長江邊的五七路上》、《過長江與五言兩語》等等,可以列壹長串。其中,“江南林區三大唱法”之壹的南竹歌,在鹹寧家喻戶曉。
1996 10 10月中旬,在郭小川逝世20周年之際,我去北京采訪他的妻子杜慧,壹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因為我來自竹鄉鹹寧,交談中,杜女士告訴我,郭小川在1970年6月放生向陽湖,那壹年,她創作了《南竹歌》等詩歌。初稿寫在她題為《練筆集》的筆記本上,生前從未公開。1975 1他曾經給中央工作隊寫過壹篇關於幾部作品寫作情況的記述,其中談到了《南竹歌》的創作動機和過程:這首詩是他在1970年深秋寫的,當時他因為幫鹹寧縣革委會整理壹個老貧農的典型材料(。在此期間,他收到了大女兒淩美的壹封信,信中透露了他在內蒙古農村插隊的不放心,她的妹妹小慧也是如此。為了教育兩個小姐姐,郭小川寫了《南珠之歌》。他使用象征手法。比如詩裏說“松柏似老將,楠竹似少女”,壹看就知道是為心愛的女兒寫的。詩中,郭小川希望她能像南珠壹樣“努力工作,願意長期住在山裏”,安心紮根農村,“不求名,但求實”;希望她不要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明凈之身,不教塵埃染青枝;是香的,不準留邪氣。"父親讓女兒做個普通工人:"做扁擔,能負重千裏;做壹對籃子,可以裝100公斤大米。”——說到這裏,白發蒼蒼的母親杜還深情地說,有壹天,她在河南邢臺光明日報社五七幹校勞動,收到了郭小川親筆書寫的《南珠之歌》,說這首詩獻給她的孩子,也獻給她。在詩末,他表達了“化命為竹枝”的遠大誌向,鼓勵妻子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像南珠壹樣堅強,給了妻子極大的寬慰。
杜媽媽的話讓我沈思了很久。今天我終於明白,郭小川在1974+65438年6月被送到天津靜海的團泊窪幹校,在那裏他用團泊窪寫下了《秋》,其中“壹個軍人有自己的品格,不怕誣蔑,不怕恐嚇;壹切無情的打擊只會讓人勃起,煥發青春……”而其他的警句,可以說是借助從鹹寧帶來的竹笛來演奏的。也是南珠精神的又壹次生動體現,標誌著“五七”軍人的生命境界有了更高的升華。
——摘自《襄陽湖文化名人與鹹寧竹在黎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