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教學反思1《小船》是人教版新課程第壹冊第三單元的壹篇課文。這是壹首詩。文中用優美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描繪了壹幅美妙的夜景——月亮是壹只船,“我”坐在“船”上看著藍天和閃亮的星星,音韻奇特。
該課程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易於理解,節奏感強,易於閱讀和背誦。根據這壹特點,我采用了不同的背誦形式,在識字和寫字教學中,我還創新性地運用了編公式和童謠的方法來朗讀。這個班的教學方法很新穎,課堂氣氛很好。具體過程如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營造浪漫溫馨的課堂教學環境,要求學生在說話時想象意境之美,從不同的角度說話,培養學生的語感。這首詩有豐富的想象空間。第壹句中的“彎彎的月亮”可愛又有趣。了解了月亮和船的關系後,馬上引導學生想象彎曲的月亮是什麽樣子的。同時,我用課件展示課文的圖片,用良好的感官感受讓學生體會課文帶來的審美享受。在識字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學習老師給的生詞公式,先做拼音,再講結構,最後補詞。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舉手,都想為生詞朋友做公式。除了創作兒歌,我還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註意發現自己和同學的醜話。通過展臺的展示,學生們想寫好的願望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這個環節鍛煉了他們自我審視和反思進步的能力。
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壹些新穎大膽的教學方法。通過這次嘗試,我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記憶規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積累了更多的教學方法。以後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嘗試和鍛煉:壹是學生識字的集中,借鑒北京京山的教學案例,通過集中識字降低學生識字的難度;其次,創造更多有趣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最後,增加壹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拓展知識視野。
關於小船教學的思考2新課程要求我們開放課堂。從過程來看,人是開放的,是有創造性的,教育不應該以壹種僵化的形式作用於人,這樣會限制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在小船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壹個提問環節。我問學生:“小船”是什麽意思?“月亮。”“妳怎麽知道的?”在同學們的回答中,我知道有壹部分是從圖片上知道的;他們中的壹些人從課文中知道...此時,我已經基本完成了前期任務。正要拋出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聽到壹個學生說:“老師,我還有,我想說!””看著他急不可耐的樣子,我讓他說:“我也看到了天是藍的,星星是亮的,好美。”聽著他稚氣的話語,似乎被壹種童趣感染了,經常能看到的藍天白雲似乎更美了。我誇了他壹句,給了他壹個大拇指。其他小朋友看到我誇他,也舉起了小手。這時我趁機拋出了第二個問題:“如果妳坐在這條小船上,妳會看到什麽?“同學們的回答非常豐富:“我看到了流星雨”、“我看到了北鬥七星”、“我看到了飛船”、“我看到了長城”。大家越說越多,我很驚訝。沒想到他們的知識這麽豐富,觀察的這麽仔細,還能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加工和創作。
由於這壹環節的延伸,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在該班沒有完成,但該班未完成的教學任務並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該課程根據學生的積極性、思考性和啟發性,改變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和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壹個封閉的系統,教師不應該拘泥於預設的程序。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熱情,讓我們用壹顆寬容的心讓學生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生互動中創造更多的即興,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充滿活力!
關於小船教學的思考3我們很多老師都是看著兒歌《小船》長大的,這是我們童年的壹首童謠。現在的孩子還在用稚嫩的聲音讀這首兒歌,讓我不禁好奇:是什麽讓它活了這麽久?當我打開課本壹頭紮進去的時候,我發現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美,那是無數孩子童年時的幸福夢想,是他們對美的無限追求和向往。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設計了“以讀為本”,采用“以讀促理解”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壹、從對話入手,激發他們深入理解課文的欲望,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在朗讀中,音樂語言變成了語言學上的“音樂”,學生聽到了自己的聲音,真正感受到了語言的美。朗讀時,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孩子們反復背誦,陶醉在兒歌優美的旋律中,仿佛置身於美妙的夜空,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敏銳的語感,學生成為了“文字的音樂家”。
第三,遙遠的星空總會給人無數美好的遐想,尤其在充滿童真的孩子眼裏,那是壹首美麗的詩。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用鼓舞人心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坐在彎彎的月亮上。妳看到了什麽?妳怎麽想呢?然後用“我看見了”“我在藍天上做什麽”進行語言訓練,再啟發他們想象“彎彎的月亮像壹只小船,那麽藍天是什麽樣的?”閃爍的星星在哪裏?“此時,學生的創新思維像初升的太陽和太陽的光芒壹樣,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裏蔓延,進壹步激發了他們對美好夜空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第四,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關註學生的感受和對詞語的理解。比如兒歌裏,很多地方都用了疊字:“彎彎的,小小的,亮晶晶的,藍色的”。教師引導學生把疊詞改成“曲、小、閃、藍”,讓學生發現疊詞有壹種韻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感受到漢語言的美。
5.根據本班實際和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設計了表演,繪制了想象中的星空,可以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和進取精神,進壹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同時將音樂、美術、語文滲透融合,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在這門課的教學中,由於壹些環節處理不當,時間緊張。比如,在理解課文之前鞏固生詞,我采取了小組合作“把生詞送回家”的方式,壹輩子看拼音,壹輩子找“生詞星”,壹輩子口頭作曲,壹輩子貼生詞。其他沒上臺的同學也沒讓他們閑著。當上臺的學生拼完生詞拼音,就讓他們跟著拼,比如:彎在哪裏?在這種相互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和重要。但課前沒有仔細考慮這個環節可能出現的意外,與學生的配合不當。最後上了將近壹半的課,導致後面的課文閱讀和理解有些小遺憾。這也讓我深刻的反思,老師對壹堂課的推敲應該是細致全面的,每壹個小環節都要考慮周全。
關於小船教學的思考4課文《小船》是聽了劉老師的課給的。當時覺得自己抓到了很多“點”,比如疊字的使用,但在隨後的語文教學研討中,還是從老師們的發言中發現了很多自己沒有註意到的問題。
1.唱歌和跳繩。
研討會中,很多老師提出了學生讀兒歌容易“跳”和“唱”的問題。比如“我坐在壹只小船上,我只看到閃亮的星星和藍天”這句話,應該是“我只看到/閃亮的星星/藍天”;很容易讓孩子有節奏地讀成“我只看到閃爍的星星/藍天”。還有的孩子在播放了帶有音樂的兒歌後會不自覺地“唱讀”,這不是正確的閱讀打開方式,不利於孩子在閱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在課堂上,劉老師壹直以示範閱讀的形式帶領學生逐句朗讀,同時加上正確的對角線符號,引導學生註意閱讀的停頓,而不是有節奏的“跳著唱著”。
2.反義詞:小-大
在高質量的演示課上,我註意到劉老師增加了“說反話”的內容。比如有個學生說了“小船”就想起了“大”字,然後劉老師問“這種反義詞多嗎?誰會說反話?”後來在研討會上,有老師問,劉老師說是根據孩子們上課的回答突然想到的。我認為這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實現。只有知道學生的能力範圍在哪裏,才能做到這樣的“廣泛拓展”。所謂“課堂全方位開放”,也要在合適的範圍內開放。像這樣的適度拓展,可以讓課堂變得開放,讓學生自然地接受新知識,而不必花壹整節課的時間進行專門訓練。事實上,新知識早已融入每壹堂課。
3.關於“看”和“閃”
其實就是識字教學。劉老師的課教會了我有趣的識字教學方法。比如在教“看”的時候,我展示了“孫悟空看遠處的經典姿勢——把壹只手放在眼睛上”然後解釋:看,孫悟空的手在努力用金色的眼睛看著自己的眼睛!看這個字,上半部分像手,下半部分是眼睛,手放在眼睛上就叫“看”。再比如“閃光”——壹個人快速穿過壹扇門,就像壹道閃光,星星就那麽忽明忽暗,忽明忽暗。在現場,我能感覺到同學們的註意力突然被孫悟空吸引住了,特別容易記住這個詞。我感覺識字教學其實有點像讓孩子通過老師的講解,喚起大腦中已有的記憶,把它們聯系起來,甚至在以後再次看到這個單詞的時候迅速調動這部分記憶,達到了識字教學的效果。
這是教的第壹首兒歌,從中我學到了壹些讀兒歌的註意事項;同時,寫作離不開文字,識字教學仍是需要我們下大力氣探索創新的地方。
關於小船教學的思考。這首童謠《小船》雖然只有兩句話,但短小精悍,遣詞造句,描繪了壹幅寧靜美好的夜景。在教學中,我註重引導學生思考祖國的語言,咀嚼語言的美,體會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受體驗。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把課文讀得很美。當我熟悉它的時候,我鼓勵我的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他們的觀點。有同學說:“壹只小船有兩個尖頭。這句話太美了!尖端就像我的保鏢壹樣,在保護我的安全?”有同學說:“彎彎的月亮,多美的小船啊!”壹些學生說:“我坐在小船上很舒服!”"妳可以搖擺、翻轉和搖晃. "
有同學說:“妳也可以在船上釣魚!”
有同學說:“圖中的小朋友坐在壹條彎彎月亮的小船上多開心啊!”!我也想坐下來。"
有同學說:“藍天上閃爍的星星真美。小星星像小金魚!”"
壹些學生說:“閃亮的星星就像壹塊塊閃閃發光的金子。”
壹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註意力持續時間短。因此,采用活潑多樣的漢字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願意閱讀,主動閱讀。采用學生當小學老師的遊戲,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當小學老師的孩子很認真,識字效率大大提高。
小船教學反思6《小船》是壹首充滿童趣和幻想的兒歌。作者用生動的比喻描述了自然風光。這也是這門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這個教學難點是否被每個學生理解,是否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突破。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設計了兩個地方來突破這個難點。第壹遍用“喜歡”這個詞來解釋,第二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以此來強調學生可以深入,真正理解這個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註意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壹年級學生更喜歡形象思維,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加入壹些形象因素,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做了壹個教學掛圖,用生動的圖片和鮮艷的顏色吸引孩子的註意力,讓他們自覺學習,充滿好奇和討論!激發孩子興趣,引導自主學習。
閱讀是孩子最感興趣的老師,情感閱讀自然鍛煉了孩子的閱讀能力。情境學習激發孩子的閱讀欲望。在朗讀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想象力是孩子學習的資源。在“小船”這壹課中,學生在感受星空美景的同時,能否充分發揮想象力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也成為教師教學的資源。我利用這節課口語訓練的機會,讓學生在口語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讓他們快樂學習!讓想象力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
關於小船教學的思考。課文《小船》是葉聖陶先生的短詩,語言優美,文字朗朗上口。生動而富有想象力;節奏和諧,充滿音樂節奏感。在教學中,我壹直註重:“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個概念設計了幾個環節:猜謎語激發興趣,引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趣味識字;讀課文就像思考創新。並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情感。下課了,覺得挺開明的。
第壹,貼近生活,創設體驗情境
漢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漢語來源於生活又走向生活。為了體會語文的生活,引入新課,我讓學生交流平時看到月亮是什麽樣子的。壹石激起千層浪,小手唰唰在桌子上。有人說,“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餅,像大玉盤,像半圓,像眉毛”...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都是學生現有生活的積累,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加強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充分閱讀,在閱讀中整體感受,在閱讀中有所感悟,升華情感。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從而讀出感受和興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壹個情境:第壹,兒歌《月亮船》讓學生聽起來很有趣。這時我問:“妳喜歡這首歌嗎?想學?這恰好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學生們非常高興,他們的興趣被激發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靈活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閱讀,比如模式閱讀、自由閱讀、同步閱讀、男女生競爭閱讀、閉眼想象閱讀等等。當我學習“壹曲明月的小船”這個句子時,我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將原句與“壹曲明月的小船”進行比較,問學生:“妳覺得哪句好?”同學們壹個個說,只有壹個彎字不好看,看起來別扭,聽起來好聽。妳可以想象它是什麽樣子。我讓他們讀了壹遍又壹遍,他們在我的指導和我自己的理解下讀得非常好,臉上洋溢著笑容。
第三,閱讀與思考相結合,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我覺得語文課光靠閱讀是不夠的,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是懶。”可見,閱讀和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相輔相成。我經常鼓勵提問的孩子只有在提問的時候才思考。在《小船》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去詩歌提問。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四,重視體驗,讓人格高飛。
在教學中,我註重引導學生思考祖國的語言,用心咀嚼語言的美,體會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受體驗。比如,引導學生讀句子1“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兩頭尖的小船。”2“彎彎的月亮有壹只小船,小船有兩個尖頭。”讀壹下。這兩句話有什麽區別?妳喜歡哪句話?為什麽?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受語言的美和月亮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同學說:藍天如海。有同學說彎彎的月亮和小船多美啊!壹些學生說,“閃爍的星星就像壹雙眼睛”...孩子們不自覺地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裏。
小船8教學反思《小船》是壹首比較柔和的歌。三拍中速的音樂很好聽,讓人感覺很舒服。所以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氣氛比較活躍,但是學唱歌的時候,聽了幾遍之後,很多孩子表現出壹種昏昏欲睡的精神狀態。雖然全班還是比較活躍的,但是我們不能把班裏所有的孩子都帶入活躍的氛圍。相對來說,孩子更喜歡歡快的音樂,慢壹點的音樂可能剛開始更有學習興趣,更認真,但是很快就會有壹部分孩子註意力不集中。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這些輕柔的歌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采取新穎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孩子們想象:可愛的月亮掛在藍天上,彎彎的月亮是什麽樣子的?這個時候,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有些孩子說他們像香蕉、船和鐮刀。當孩子們還沈浸在充分的想象中時,我播放音樂,引導他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體驗童謠的內容,感受優美的意境,欣賞這首童謠所體現的寧靜美好的氛圍。只有讓孩子有這樣的感受,才能讓他們的聲音更加容光煥發。當我讓孩子睜開眼睛告訴我,剛才妳飛出教室,飛向藍天。妳看到了什麽?有小朋友說:“亮晶晶的星星,藍藍的天!”有小朋友說:“看到我在月亮船上釣魚了!””壹些學生說,“我看見星星在和我說話。“孩子,妳說壹句話,我就壹句話商量。
音樂欣賞《小船》是中班下學期的教學內容,其中理解歌詞、激發幼兒欣賞興趣、感受音樂風格是主要的教學任務。通過這樣的音樂活動,我感覺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更多的亮點。我覺得他們每個人都很棒,都願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音樂,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受知識水平的限制,壹般要先理解歌詞,才能感受到音樂旋律的特點。因為這首歌所描述的場景不是孩子所擁有的生活體驗,也不是孩子所能體驗到的,所以理解歌詞就成了這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措施:根據兒童偏愛明亮、動態畫面的特點,我決定借助數字資源的多媒體圖像功能來幫助兒童理解歌詞,因為生動的畫面既能吸引兒童的註意力,又符合兒童具體圖像的思維水平,便於兒童掌握和理解歌詞。
關於小型船舶教學的思考。這次講座雖然是同壹個話題,但是和上次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要求用導師制上課。到底什麽是輔導計劃還不清楚。雖然我讀了李炳亭的《高效課堂指導方案設計》,但我還是很困惑。
2.就課程內容而言,本次教學與第二次教學設計有兩處不同:壹是開頭的情境引入。在這段時間的開始,我讓孩子看了兩張圖片,就是我前壹天晚上用相機拍的月亮的圖片。那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除了壹彎新月,天空壹片漆黑。上課的時候,我問孩子:為什麽天上只剩下壹彎新月,星星在哪裏?哦,原來小星星們聽說我們班的孩子最聰明,所以都掉下來找孩子。我們來玩壹個“摘星”的遊戲,每個星星藏壹個單詞,看大家能不能快速準確的讀出來。二是將“按表象說話”的培訓由教師點名、齊聲回答的形式改為小組討論,然後各組代表分別回答問題。說實話,我對小組討論的環節設計壹點概念都沒有,因為上級要求優質課必須體現高效課堂的特點,必須有小組合作的環節設計,我只好強行上了。課後感覺小組合作的設計不太理想,因為:(1)孩子通常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2)我對輔導計劃設計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不是很清楚;(3)在課堂上,有的孩子不知所措,有的組長直接指定某某會回答哪個問題,缺乏我預設的那種熱烈討論。
3.因為領導要求課前使用教程,也就是讓孩子提前接觸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所以我臨時改了課前的教學設計,打印出來發給幾個小組。我發現孩子們提前知道了教學設計的內容,導致我準備的“學前研究”發生了變化。有些內容我還沒來得及說就說出來了。比如疊字的教學,韻律閱讀的教學。課堂的生成性被削弱了。
4.《小船》的教學設計我修改了三遍,還是有困惑:
(1)什麽是高效課堂?什麽是輔導方案設計?我腦子裏不知道(我相信有很多老師)。李炳亭老師的《二十二個高效課堂》和《高效課堂指導案例設計》中關於農村小學語文的案例很少。雖然竇桂梅老師在濮陽做了示範課,但我還是希望上級教研部門能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壹線語文老師真正臨摹高效課堂,就像練字壹樣,總是從讀、貼、抄開始。咱們開展教研活動,不管是鄉鎮組織還是學校組織。我們希望在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和指導方案的設計上真正下功夫。請進來請出去,徹底改變當前教研活動聽課評課時掌聲雷動的氛圍,以制度、獎勵等措施引領教師願意說真話、敢於表達真實意願,為教師專業發展營造壹個充滿熱情、思想碰撞、智慧迸發的平臺。
(2)談到新課標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教師是否只要上課就必須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否則會被扣上“沒有使用高效課堂”的帽子?我想在李炳亭的《高效課堂導學方案設計》壹書中也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完成”(《高效課堂導學方案設計》第三章第51頁)。有些老師對高效課堂的理解是,讓孩子在上課前把課桌凳子拉開,擺出壹副必須分組討論的架勢。
(3)我教完《小船》後,了解到壹位講座負責人的意見是“教師講的語言太多,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對於剛入學不到三個月的壹年級孩子來說,所謂老師帶領孩子經歷知識探索和經驗獲取的過程,是很難講的!在課堂上,我從來不吝嗇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這樣的語言是多余的嗎?老師評價孩子的語言有標準嗎?說實話,現在課堂上的師生關系真的很難把握。如何才能在每節課上既體現老師的“引導”又突出孩子的“主體性”?最近把前段時間教的《d t n l》的教學視頻刻錄成了光盤。仔細看了壹下,真的發現確實存在語速太快,肢體語言單壹,表情不太豐富等問題。然而,教師應該在什麽時候說話呢?我應該說多少話?如何理順師生關系?我還需要繼續學習和研究。
5.葉瀾說:“壹個寫了壹輩子教案的老師,不壹定能成為名師。老師寫三年,就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見反思的重要性。從這次縣優質課的備課經歷和《小舟》教學設計的第三次修改中,我學到了很多。比起名師的成長經歷,我只是滄海壹粟,但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做到了,走在了教師專業成長的路上。希望能壹路走好,跟隨名師的腳步,開辟自己的風景。
小船教學反思10課文《小船》是著名作家葉聖陶的作品。用簡短的句子和優美的意境,在孩子們面前勾勒出壹幅繁星滿天閃耀的迷人畫卷。再加上熟悉的音樂,很容易讓人唱起來,深深陶醉在這篇優美的文章中。
剛開始上課,我從“船”這個詞開始,問孩子們是不是沒坐過船。妳坐過什麽樣的船?每個人都回答:“我坐過渡船。”“快艇!”“大船!”“那妳坐過天上的船嗎?今天,我們將和著名作家葉聖陶壹起乘船在天上飛。”
成功導入課文後,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有感情地閱讀課文。在這裏,我采用了比較的方法,將原文中的“小”、“彎”、“波光粼粼”、“藍色”等詞語進行了改動,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這些疊字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果不其然,孩子們在後來的閱讀中,用語調和表情讀出了對月亮、星星和藍天的熱愛。
在新單詞的教學中,我註重每個單詞的重點。比如教《船》的時候,我重點放在構詞法練習上;“犀利,見”是在寫作實踐中提出來的;“看”通過動作演示,讓學生記住字體;“閃現”由填字遊戲引入,加入動作加深記憶。如果說全班有比較成功的地方,我覺得可能是生詞的教學。
當然,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考慮到制作課件不是我的強項,如果制作壹個粗糙的課件,效果可能不如配套的課件,所以我最終放棄了自己制作的想法。但課後壹對比同年級其他老師精心制作的課件,就覺得如果過於依賴配套課件,可能會大大限制自己對文字資源的使用,使備課思路變窄,變得獨立,沒有思路。所以,通過這次教學演示,督促我趕快學習,盡快掌握課件制作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通過媒體向孩子們展示更多精彩的語文知識世界。
另外,壹年級孩子在課堂上思維的拓展,語言能力的培養,在這個課堂上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其實不管每篇課文的內容是簡單還是豐富,這些訓練和滲透應該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只有抓住每壹個閃光點,給孩子充分的機會多練習說,多想象,學生才能真正學到語文知識,並把這些技能運用到平時的聽說讀寫能力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