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涼州詞》
年份:唐朝
作者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使琵琶聲入雲。
胡地是萬裏路,所以我可以馬上派明君去。
對方的喜悅是悲傷,也不用吹羌笛。
今晚坐著看《關山月》,想著殺死《邊城遊俠》。
古詩“渡浙問舟人”
年份:唐朝
作者孟浩然
潮水落在江上,沒有風,船和妳在壹起。
壹直帶路到天盡頭,青山在哪裏?
作品欣賞
孟浩然的詩以五言為主,風格渾淡。詩人把自己獨特的沖淡風格運用到七絕上,往往是“創造壹個優雅的環境,起初似乎是共同的語言”,“其精神是遙遠的”(《陳彥傑論唐人七絕》)。這首詩是壹部傑作。
孟浩然從開元初年到開元十三年,幾次進出張碩幕府,但都不滿意,於是去了壹趟吳越。開元十三年(725),下汴河,經廣陵渡河至杭州。然後在浙江越州(今紹興)渡江,這時候寫的詩。
我在杭州的時候,詩人有壹句話,“今日觀漲”,說明過浙江(錢塘江)之前有過高潮。壹旦退潮,船路暢通,詩人就迫不及待地登船繼續。第壹句是關於陳奇的,由“潮退”、“江平”、“無風”三個短語組成,乍壹看似乎平淡無奇。然而細味,這樣壹頓三餐形成的短節奏,卻在成功地書寫著潮信受阻後重新踏上旅途的人的愉悅心情。可見有時候語調也有助於詩歌的表達。
錢塘江很寬,但是渡口不大。壹葉“舟”容不下多少人。“船上的人”應該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船* * *幫妳”,還挺像他們見面時的問候語。這是明擺著的:雖然從未謀面,但今天我們同坐壹條船,陌生的乘客之間會產生壹種親切感。尤其是因為船上的小乘客很少,所以更常見到同舟共濟的善意。所以第壹次見到我的姓,我照例用“君”跟他打招呼。這樣樸實的家常話,其實把成平時代的淳樸世風和人情味傳遞得淋漓盡致。誰能說是盲目稀釋?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到壹座青山,便激起了詩人的好奇和思索。越南、中山、四川的名勝古跡很多,是昔日詩人謝靈運遊歷、歌詠的地方。所以,他時不時會忍不住擡頭看看地平線:在越南,我壹直向往的地方應該是哪裏?他大概猜不出來,但是他很著迷。這裏沒有極其拙劣的景物描寫,只簡略地提到了“青山”四個字,而越南的山川之美,是從那位永遠把天空引向終點的遊子的表情中精彩呈現出來的。可以說是外光內豐,看似幹實。“通向天邊”是陸機《準蘭若生朝陽》寫的壹句話。詩人得心應手,加上“不時”二字,口語豐富,如果自己寫,描寫生動。從前輩那裏吸收具有口語特色和生命力的詞匯並加以運用,是孟浩然的特長。
“青山在哪裏?”是“問舟人”,也是詩的結論。用問題做結論最容易打通詩與讀者之間的鴻溝,使讀者入迷,意境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景物描寫、抒情都是樸素的敘事風格,意境渾渾、崇高、飽滿、完美。“寄之以味淡泊”(蘇軾的話引自顧,見《集》),這也是對這首詩的肯定評價。
擴張:王之渙涼州詞的詩學
唐朝:王之渙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王之渙的《涼州詞》詩壹
黃河仿佛從白雲中奔湧而出,玉門關孤懸在群山之中。
為什麽士兵要抱怨柳樹不發芽,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王之渙涼州詞詩二
放眼望去,黃河漸行漸遠,仿佛奔流在蜿蜒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萬仞的高山上,壹座與世隔絕的城市玉門關,巍然孤立。
為什麽要用羌笛吹悲柳歌來抱怨春天沒有來?原來玉門關周圍的春風是吹不起來的!
給…作註解
1,涼州詞:又名《楚塞》。當時壹首流行歌曲(涼州詞)的歌詞。
2.有兩個原創標題。其壹,郭茂謙《樂府詩》(卷79)和《現代曲辭》中有涼州歌,並引用袁玉娥的話說:“涼州,宮調歌,開元涼府司令郭誌雲”。涼州位於古藏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很遠;向西遠望。“遠”就是“直”的意思。
4.黃河遠在天邊:遙望黃河源頭。
5.孤城:指守衛邊境的孤獨城堡。
6.齊:古代長度單位。壹齊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65,438+0 cm或264cm,約2.3m或2.6m)。
7.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羌笛是阿強樂器,屬於橫吹管樂。它屬於壹種樂器。
8、劉陽:《折疊劉陽》曲。在古詩詞中,柳樹常被用來比喻告別。《詩·瀟雅·蔡威》:“昔日,我已不在,楊柳依依。”北朝樂府《橫吹鼓角》中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趕鞭,反打楊柳枝。下馬吹笛,憂殺旅人。”
9、度:吹。不夠:不會吹。
10,玉門關:為漢武帝所設,因西域傳入之玉而得名。故位於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房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遺址東移至安溪雙塔堡附近。
11,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抱怨:為什麽抱怨。
12、柳樹:楊樹的柳樹,也指楊柳秋。
辨別和欣賞
王之渙寫了這首關於邊塞戰士思鄉的詩。它蒼涼而慷慨,悲涼而不失力量。雖然極力誇大了戍兵不準歸家的憤懣之情,卻沒有壹點壓抑和苦悶之感,充分表現了盛唐詩人的豁達和曠達。
第壹句“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抓住了俯視的特點,描繪了壹幅動人的畫卷:在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望向西方,仿佛匯入白雲之中。第二句,“壹座孤城,萬仞山”,講的是要塞中的壹座孤城。壹座坐落在邊塞的孤城,依山傍水,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河的磅礴氣勢,勾勒了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處境,為後兩句描寫守軍的心理提供了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突然聽到了羌笛的聲音,而我彈奏的曲子恰好是《折柳》,不禁勾起了駐軍的傷感。古人有離別送禮的習俗。“劉”與“劉”諧音,並贈劉留念。北朝樂府《橫吹鼓角》中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趕鞭,反打楊柳枝。下馬吹笛,憂殺旅人。”歌中提到行人走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之風在唐代極為盛行。由此可見,柳樹和離別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今邊塞士卒聽到羌笛奏出的《折柳》悲涼曲調,難免觸之悲而不恨。於是,詩人以豁達的口吻解釋:為什麽羌笛總是奏出“斷柳”的悲調?要知道,玉門關外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沒有楊柳可以折!說“為什麽要抱怨”不是沒有抱怨,也不是勸警衛不要抱怨,而是抱怨沒有用。“何苦怨”這個詞的使用,讓詩歌更加含蓄雋永。
三四行,明代楊慎認為其中含有諷刺意味。他在《勝安詩》中說:“此詩不如邊塞,所謂軍門遠不止萬裏。”當作者寫到那裏沒有春風的時候,很自然的隱喻了生活在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不理會遠在玉門關鎮守邊關的將士。中國的古詩詞向來有“喜”的傳統,更何況“詩不達意”。我們認為讀者不能不理解這壹點,但我們不能確定作者是否真有此意。既然玉門關外的春風吹不動,關外的柳樹自然也不會吐葉子。“抱怨”它有什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