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教師如何進行課例研究?

教師如何進行課例研究?

參考資料:

“教師如何進行課例研究”之壹

1

來自:人民教育

2010

21

編者按:當前,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面臨著壹系列新問題、新困惑、新挑戰,需要真正做到

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原有的經驗已不再有效,必須借助研究尋找新的途徑和方法。

課例研究是教師擅長的壹種基於實際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案例研究中,教師使用自己的研究方法。

方法與實踐相結合,深入分析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長。

作為壹種合作研究方法,過去

10

1998年,課例研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推廣。

10

幾年。實踐

說明課例研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教學改革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以教研組為主體的學校教研

自上世紀以來的系統

50

雖然它自90年代初成立以來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但其行政性、事務性和任意性的運作遠非完美。

實現專業化、標準化、正規化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學校教研組織將發展成為壹種職業。

研究型組織和實現“教學與研究壹體化”已成為學校改革的重要使命之壹。

從本期開始,本刊將推出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安桂清及其課題組成員的壹系列研究成果,希望能為。

學校案例研究的開展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持續改進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安桂清

課例研究主題的確立

傳統的教研活動多為“說課”,討論的話題往往不明確,甚至過於籠統。與之相反

課例研究作為壹種共享的研究方法,旨在解決教學問題,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

在案例研究中

教師通常會經歷提問、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循環。

“懷疑

“問題”呈現了每個人在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困惑或問題於是,壹個明確的研究課題就成了課例。

研究的起點

實踐表明

圍繞某壹主題進行課例研究,不僅有利於提高研究的效果和質量,

而且相同的研究目標和意願更有利於形成學習小組。

壹、研究主題的特點。

1.

源於現實。

課例研究是教師針對實際教學問題進行的合作研究,它以教學實踐為中心。

國際問題的解決,所以其研究的主題不是來自於某種現成的理論,而是來自於教師的教學實踐。

換句話說

課例研究致力於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因此,

如“個體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是什麽關系”、“腦科學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等

離題不適合作為課例研究的課題。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日常教學中的具體教學場景

親身體驗,教師與同行就教學難題的真誠討論,成為課例研究的主要問題。

來源。如師生互動,教師提問的藝術,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

等壹下。其實面對現實的課堂教學,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老師去思考,然後通過研究去改進。

自己的專業判斷和實踐智慧。

2.

它始於反思。

雖然教師處於現實的教學情境中,但能否確定壹個可行的研究課題取決於他們。

是否具有深刻的反思能力,善於捕捉和提煉真實的課堂教學問題。課程研究的問題可以

可以是* * *也可以是個性,但無論如何都是教師基於教學反思發現的自身問題。因此,

課例研究的主題必須喚起教師的反思精神和問題意識。沒有迷茫,就沒有成長,老師懷孕的時候。

當妳處於懷疑、猶豫、迷茫、精神痛苦的狀態時,妳不必感到焦慮,這證明妳處於反思狀態。

正是教研所需要的。

比如,壹次語文課,老師用慣常的方式問學生:“妳看了文章的標題,懷疑什麽?”

問?"

學生們紛紛提問,但這些問題顯然可以通過閱讀課文來回答。就在這時,壹個

學生們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以為學生是明知故問,因為他們問的問題是在早自習預習課上。

石聞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很觸動老師,他對這種常見的教學方式產生了懷疑:是否

我應該停止使用嗎?

經過反思,他意識到方法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標題。於是他以“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研究主題,開始意義重大。

教案研究。

“教師如何進行課例研究”之壹

2

3.

具體可行。

在課例研究的初期,教師常常選擇過於寬泛的話題,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性”、“構建對話課堂”、“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因為無法專註於問題,這些壹般化的研究

主題必然導致教師對研究內容的膚淺解讀,這些問題無法引導教師深入探究和教學。

教師教學行為的改善作用不大。更何況研究的範圍很大,研究的時間卻很短。因此,

只能是過眼雲煙,會煙消雲散。

因此,課例研究主題的選擇必須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從小、細、實三個方面捕捉問題。

標題,

選擇壹個可操作性強,有研究條件的主題小題大做。被老師完全徹底地理解

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再研究其他問題。例如,壹位英語老師感覺到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並試圖使用它。

“課堂教學中的言語分析”是研究主題,但在與課題組討論後,他意識到這壹主題涉及

範圍太大。通過觀看和反思他的課堂教學視頻,他意識到他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於簡單。

無聊,常用的是“

好的

非常好

優秀的

"

等等。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他把自己的

研究的重點是“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可以想象,由於問題的焦點,研究可以

這壹研究的可行性、深度和實用價值將大大增加。

4.

答案是開放的。

課例研究通過深刻反思課堂現象,總結教學經驗,實現教學的改進。經過

實際問題受多種因素制約,錯綜復雜,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是未知的、清晰的、唯壹的。

答案大概有很多解法,只能來自歸納。所以,我們可以從答案是否開放入手

我們來判斷壹下課例學習的主題是否合適。例如,壹位數學老師試圖用“數學探究學習的要素”作為例子。

然而,作為課程研究的主題,關於研究性學習的要素或環節的討論已經眾所周知,在實踐中如何對它們進行分組呢?

編織應該是研究的重點。之後,老師確定了研究的主題是“數學探究情境的創設”,並討論了如何

將學科內容轉化為探究情境的途徑和方法。由於探究情境與具體的學科內容相聯系,

它的創作方法必然具有多樣化和開放性的特點,作為課例研究的主題值得探討。

第二,研究課題的類型。

課例研究是教師與教學情境之間不斷互動的過程。在研究周期中,教師可能會遇到。

各種實際問題,從總結這些問題入手,可以總結出課例研究題目的壹般類型。

事實上,課例研究不僅是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師積累實踐知識的過程。

通過分析課例研究課題的類型,可以找到選擇課例研究課題的關鍵點。

1.

與學科內容相關的研究課題。

對所教科目深刻靈活的理解是教師的基本功。科目

內容涉及到對學科性質的認識,學生學習哪些重要內容,決定了教學目標的選擇。

教材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學生評價的內容和方法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實踐。因此,理解

把握學科的本質已成為課例學習的重點之壹。

這種研究對學科教學具有指導意義。

正義。比如初中的壹堂心理健康課,老師和學生壹起討論“青春的美好”這個話題。

通過解釋和組織學生的遊戲和討論,教師不斷加強學生對“內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接受

壹個想法。課後討論時,大部分老師都覺得上課方向有問題,好像上完了壹堂心理健康課。

思想品德課

明顯地

老師對這門學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於是大家開始思考”

青春的美麗”

這種特定的學科內容對學生的價值是什麽,如何在教學中體現這種價值。每個人都圍繞著“‘綠色

《春天的美麗》教學主題的立意與設計是壹個課例研究。

重新定義會“讓學生接受自己”

作為壹種教學

學習目標,從而向學生展示學科內容的真正價值。

2.

與學習者及其特征相關的研究課題。

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是的,

教案的學習要重視學習者的學習。不了解學習者及其特點,就不會有好的教學。學生是

如何學習,他們對某壹門學科是如何理解和誤解的,不同性格或水平的學生是如何存在的。

互動,等等,這些都是課例學習要關註的話題。

事實上,對學習者及其特征的研究有時是確定教學起點的重要依據。例如,課程研究

課題組圍繞“學生正在學習水-固體三態”

液態

氣體轉化的前概念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研究了這個題目,發現了很多學生有趣的想法。當許多學生在學習“水變成蒸汽”時

人們認為氣體被封在水中,加熱時會被擠出壹點。在學習“水的凝結”時,

“教師如何進行課例研究”之壹

他們認為夏天從冰箱裏拿出來的罐裝軟飲料表面的水是從水箱裏滲出來的或者是從冰箱裏帶出來的,而且

不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基於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矯正和改造。

這些前理解被設定為教學的關鍵環節,讓學生獲得科學的概念。此外,學習者的具體表格

現在時也可以作為教師回顧教學效果的依據之壹。

3.

與課程知識相關的研究課題。

傳統上,課程知識主要是關於教材和其他可用於特殊目的的材料。

教學用的各種教學媒體和資料的知識,以及如何橫向和縱向組織和架構學科中的具體課題。

的知識。今天,課程知識的範圍更加廣泛,教師不再是簡單的課程計劃的執行者,而是作為

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任。基於此,相關課程知道

知識的實踐性題目,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實施,到對教材的調整、充實、轉化和創造,再到教學。

在學習中合理使用技術知識和其他教學資源是課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

某校數學教研組開展的案例研究令人印象深刻。這個教研組是數學教學的體現

具有民族特色,先後在對聯、成語、詩詞、笑話、小說中發展數學。

數學等題目,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的實際效果,將上述題目所涉及的內容進行組合

經過精心的選擇和精心的安排,最終形成壹系列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數學探究內容。在課程改革中。

在這個過程中,對這類與課程知識相關的課例的研究必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4.

與教學方法知識相關的研究課題。

教育學知識是關於教學策略和特定主題表述的知識。有效的

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理解,還要面對具體的學科主題。

可以用學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也就是適合學生思維和學習特點的方式。

達到學科知識。雖然我們可以通過理論書籍或者教學參考資料上的教學建議來熟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面對

在講授具體內容時,學科教學法的真正知識是教師獨特的教學經驗。妳有嗎?

不同教學方法之間的切換能力是問題的關鍵,這可以通過教學研究在實踐中獲得。

積累。因此,教法主題成為課例研究的重要內容。例如,壹所學校的英語

語文教研組壹直強調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但在實施中卻發現了壹個令人著迷的地方。

令人痛心的現象是,個別優秀的學生往往掌握了話語權,而群體的其他成員只是被動接受。什麽

正是他們開展了以“分散話語權,促進群體內平等”為主題的課例學習。

最後,找到了有效的解決方法。

策略。

第三,確定主題的過程。

實際上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只是確定課例研究主題的第壹步。

在發現問題的初期,

教師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模糊的,需要進壹步澄清。因此,從問題發現到

主題的確立還有壹個不斷細化的過程。

1.

收集和分析相關文獻。

在課例學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理論學習融入主題。

站立的過程。課例研究雖然重在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但並沒有理論作為教師思考和行動的“框架”。

框架"

要在其中發揮作用,課例研究只能局限於經驗總結的層面,而不能提高到實踐理論生成的層面。

度。通過收集和分析相關文獻,教師可以進壹步梳理教學實踐問題。在上海

北郊幾個外語老師推出的小學中高年級英語

調查

“調查”教學模式的案例研究如下

例子,

這些教師試圖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語課堂,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熱情,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材料。在開始教學之前,他們仔細研究了系裏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本文從權威著作和文章中分析了該方法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難點,進而對其進行了充分的思考。

在可行的基礎上,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將教材的相關話題轉化為學生。

進行研究課題,然後通過收集和分享這方面的信息開始教學。可以看出,文獻資料的收集

它有助於我們理清已有的研究成果,從而理清核心概念的內涵,確定研究的重點和

困難,

為後續研究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2.

定義問題的核心概念。

在分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教師需要了解所研究的問題。

定義概念,最好是用可操作的方式描述所研究的問題,這樣老師所研究的問題才能展現出來。

開場過程更清晰。以上述關於北郊學校的研究為例,通過討論,課題組對“

調查

教學”

“教師如何進行課例研究”之壹

操作性描述:“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具體的語言情境,從而把教材聯系起來。"

主題轉化為學生可以研究的話題,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通過實地調查收集。

各方面的信息,並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分享和概念重組,最後在小組之間交流,讓學生可以表。

達成自己的看法。“顯然,通過這種說法,老師們是對的。”

調查

“教學”核心概念的特征

有明確的把握”

調查

“”的主題圍繞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與此同時,調

調查結果用於小組分享,從而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通過對核心概念的定義,對課程案例的研究大致準確。

設置研究範圍使教師有了明確的研究方向,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有助於研究。

執行並取得成果。因此,明確核心概念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擊,虛張聲勢。

3.

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

問題明確後,教師還應通過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初步想法。如果沒有假設性的課例研究,目標模糊,過程不遵循,研究結論就會

不完整或不重要。因此,提出明確的基於問題的假設是確立課例研究主題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節日

例如

在上面”

調查

研究過程中的“教學模式”。

研究小組為學生設計了“情境入口”。

提問-實地調查-小組討論-表達與交流"的學習過程,並根據這壹實際效果

過程不斷修正,最終形成完善的教學模式。可以說,課例研究中的壹系列指導性假設就是教學。

老師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清晰思路,成為指導後續研究的方向。比如用什麽樣的視角來分析?

教學,如何分析講解課例的相關材料,並從這些材料中推導出相應的對策。研究團隊在

在開始研究之前,我們應該為此做好準備,並討論所做的假設。好的假設將有助於解決問題。

清晰的思路和糟糕的假設可能會混淆或偏離解決問題的方向。假設越清晰,研究就越有效

越好。另壹方面,忽略研究前的假設,即使分析階段的步驟非常詳細,往往也不會得到理想的效果。

水果。

第四,研究課題的系列化。

課例研究作為壹種微觀層面的教學研究方法,解決的是教學中的壹個具體問題,而不是。

意味著課例研究放棄了對主題系列化的追求。壹方面,將微觀的課例研究課題納入宏觀。

經過整理和總結,更有利於生成實踐性的教學理論,從而拓展教學研究的指導性。

範圍,

提高教學研究的指導水平;另壹方面,教學知識的創造是在教師個體和教師群體之間進行的。

以及不同教師群體之間教學知識的共享和轉化,研究課題的系列化有助於拓展教師。

教學知識的* * *享受範圍深化了教學知識的轉化程度,從而促進了教師合作的建構和形成。

例如,在壹所學校,為了促進學生對雙語課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各種教研組都把重點放在雙語教學上。

研究了教師的教學語言,確定了不同課例的研究課題:信息技術組負責“雙語課堂概念教學”

美術組負責研究雙語班使用中英文的比例,數學組負責雙語班。

英語課堂語言在課堂中的多樣性研究”,科學組負責“雙語課堂學科語言的準確性研究”。壹個

過了壹會兒,

學校對每個課例學習小組的成果進行匯總整理,歸納成壹個大的研究主題:

“促進學生理解的雙語教學語言研究”。以上案例體現了案例研究在學校內部的實現。

問題系列化。這不僅有利於校本教學知識的積累,也對其他學校的雙語教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功能。其實每個學校的每個課例學習小組都應該追求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