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
看到無邊無際的海洋
作者:曹操
東岸登上碣石山看茫茫大海。
大海如此廣闊無垠,島嶼高高聳立在海面上。
樹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風吹得樹木發出悲傷的聲音,大海正在湧動巨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似乎來自浩瀚的海洋。
太陽和月亮之旅,如果出去的話。
韓是才華橫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
我很高興用這首詩來表達我內心的渴望。
翻譯
(壹)來到碣石山東,欣賞無邊無際的大海。
大海多麽浩瀚無垠,山島高高聳立在海邊。
樹木和藥草郁郁蔥蔥,
秋風吹樹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波濤洶湧。
太陽和月亮的運動似乎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系到處都是星星,仿佛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的。
我很高興,所以我用這首詩來表達我內心的抱負。
創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上,追擊袁尚、袁殘部,五月立誓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直逼碣石山。他爬上了山,看著大海。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他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曹操登碣石山是在回烏桓北伐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的大災難。建安十壹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漢人十余萬。同年,袁紹之子袁尚、袁與遼西烏桓首領塔盾勾結,屢次襲擾邊境,以至於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攻克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點下,他用了詭計。曹操終於在今年八月的大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壹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為次年征伐南方奠定了基礎,以期實現統壹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出曹操北征烏桓是壹場多麽重要的戰爭。而《看海》寫的是北伐勝利的烏桓過碣石山回李的時候。曹操作為副帥,登上了碣石,這也是很多皇帝和漢武都登過的,而在秋風蕭瑟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像大海壹樣難以平靜。他把自己宏大的誌向和寬廣的胸懷融入到詩歌中,躊躇滿誌,渴望建功立業,通過海的意象表現出來。
作品欣賞
文學欣賞
這首詩是曹操在北上烏桓勝利班途中爬碣石山時寫的。詩人借大海的壯闊景象,展示了自己博大的胸懷,表達了為統壹中原作貢獻的誌向。
曹操的《走出廈門看海》準確而生動地刻畫了海洋的形象,簡約而飽滿,豐富而不瑣碎,像壹幅厚重的炭畫。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還賦予了它以性格。每壹句都是場景,每壹句都是抒情。它展示了大海和詩人本人。詩人並不滿足於模仿海洋的形狀,而是努力通過意象來表現海洋的孕育和洶湧的性格。原本沒有生命的大海在詩人的作品中有了個性。只有這樣,才能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借景抒情,巧妙地將眼前的海景與自己的誌向融為壹體。“走出廈門,看海”的高潮放在詩末,感情上很奔放,思想上卻很含蓄。不僅做到了情景交融,也做到了理智與情感的結合。因為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沈飽滿,渾厚有力,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基調蒼涼大方,也是建安性格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沛國橋縣人,祖籍孟德、阿三。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三國時期魏國的創建者和奠基人。曹操擅長作詩,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漢末百姓的悲慘生活,氣魄宏大,慷慨悲涼。散文也工整,開啟和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歷史上稱之為建安體,魯迅評價為“改造文章的奠基人”。同時曹操還擅長書法,尤其擅長刻草。唐代張懷瓘將其評為蜀端“奇葩”。魯迅評價他為“改革文章的奠基人”。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中經常以“奸雄”的形象出現,但他其實是歷史上非常成功的皇帝。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