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韻所謂選韻,就是詩人在選韻上下足了功夫,讓讀者在閱讀時體會到他們的別出心裁。清代詩論家袁枚認為應選用壹些響亮的韻腳,以免沈悶晦澀。他說:“要想作壹首好詩,首先要選壹首押韻的,那些聲音沈悶晦澀的,就便宜拋棄了。元,花是也,但元字不亮。芳,即香,香而不響。等等,等等。宋唐,亦從此。杜麗,大家不要偏心,妳要用,妳也不在乎用”(隨緣詩)。袁枚的話有幾分道理。響亮的發音和寬韻的運用固然美,但窄韻和險韻的運用卻是壹種美,似乎更能顯示才華。韓愈是“言情”和運用窄韻、險韻的大師。我們只要讀壹讀他的《苦寒》、《鄭群的禮物》、《魯魂的山火》就知道壹件事了。壹代偉人歐陽修對此推崇備至。他說,“撤退是沒有辦法的。我喜歡他的作品和韻律。若以闊韻蓋之,則浪滿;入韻時忽離,入離圓時不能如常執,如‘此日多可惜’。韻若狹,則不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六壹詩》)。所以,押韻的選擇不在於寬,而在於“巧用韻”。清代詩論家吳克也認為:“和平永遠是押韻的,如果妳要奇異地押它,妳就不會和別人壹樣;若危之,穩而順之賭之,妙也”(《藏詩》)。韻選不是平凡與冒險,而是創新與不凡。
疊韻就是寫詩用韻的問題。除了通常的、奇幻的押韻,還有壹個疏密的問題,哪裏用疏密,哪裏用疏密,每句哪裏用韻,每隔壹句哪裏用韻。是有標準的,是為內容服務的,是由主題和風格決定的。比如岑參的《輪臺歌作贈封大夫西征》,前面的句子押韻,後面的四句卻是“我將軍忍辱負重,歷盡艱險,號令邊境塵埃落定。我們在綠色書籍中讀到了過去的故事,但在這裏我們看到壹個活生生的人,比死人更有力量”但每壹句都押韻。原因在於遠征和戰鬥寫在前面,詩人用押韻逐句誇大了遠征的威望和戰鬥氣氛的緊張。後四句是想象戰鬥勝利後的立功表現,意在渲染“往事緊張輕松”,緩解精神抑郁,配合歌頌勝利的情節。總之,哪裏疏,哪裏密,是由內容和題材決定的。在蘇軾的《拉日孤山訪二僧會寺》中,疊韻與詩詞配合得更為緊密;
天要雪,雲要湖滿,塔要明,山要沒。
水裏有大量的石魚,森林裏沒有鳥。
臘月不回妻兒,真的自娛自樂。
道士住在哪裏?盤東寶雲山路。
誰願意住在孤山裏?道士在他們的山上並不孤單。
紙窗竹樓深暖,坐臥棕。
在寒冷的天氣裏,我根本不擔心我的仆人,所以我必須開車回家,不能離開。
出了山,回望雲影樹,卻見野鸛浮圖。
遊泳的時候開心不止,回到家感覺像做夢壹樣。
詩急追死,壹個清晰的場景丟了就很難復制。
詩的開頭寫的是孤山雪中的景色,遊前悠然,用韻中不用押韻,所以第壹句開頭的“雪”字不押韻,後面的“數”、“許”、“暖”、“合”也不押韻。從第九句和第十句“誰願意住在孤山?道士說山不孤,韻與句交錯,直到最後。前面看似隨心所欲,後面顯示的是擺放的順序和規律。天地足夠寬敞,讓詩人自由揮灑;押韻有規律,可見詩人能安排的別出心裁。清代大學者紀昀很推崇這種頓挫的押韻方式,他說:“頓挫,頓挫,頓挫,音節妙,動之自然”(《嶽薇草堂筆記》)。後期桐城派代表人物方也稱之為“奇”。
轉韻指的是《長五古七古書》中的變韻腳。韻腳轉換中輕重速度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全詩的抑揚頓挫,自然對詩人的情感表達和詩歌的表現起到壹定的作用。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已經押韻13遍,每次奇句押韻,偶平,起到了出神入化的作用。第壹句“中國的皇帝,渴望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麗”中的韻“國”與後壹句中的“德、智、變、色”屬於同韻,既押韻又重疊。“凡文字蕩漾之處,多用疊韻”(王國維《人間花刺》),使詩歌的情節呈現出陰郁的色彩。接著描寫了玄宗對費陽的愛情,開始平仄變韻,落入“池、搖、閑、人、土”等韻體,渲染了費陽的美麗和“姐弟戀皆列土”的寵愛,以及唐玄宗得貴妃後的放縱。
清初格律詩論家沈德潛說:“韻之初,無固定模式,或二語變,或四語變,甚至數韻變,或壹韻重疊數語。大約在此之前,它是徐庶,然後它推出。我想沖拍子,以為亂”(《談詩》)。沈德潛的《徐庶在前》指的是古代七朝的前半段,可以從壹種二語變到另壹種二語,也可以從壹種四分之壹語變到另壹種四分之壹語,後半段有節奏感。至於五代史,葉燮是不贊成用韻的。他說:“晉代以後,五代不押韻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唐代大部分都轉韻了。但是杜甫的五首古詩,最後的集子裏沒有韻。畢竟是給那些不押韻的人看的。韓愈也是。比如杜甫的《北伐》等文章,如果改了韻,開頭和結尾都會覺得索然無味。而韻似另壹曲,氣卻不歸。”(《原詩》)。至於韻,韻到最後才是美。王驥德在《曲律》中說:“韻必押韻到底;反復變韻畢竟短暫,不可以琵琶或拜月為借口。”。
古琦的押韻不應該太稀疏或太密集。如果兩句轉折,會顯得過於倉促,但如果通篇都是押韻,也會缺少波瀾。哪裏押韻,哪裏不押韻,取決於詩中的情節和氛圍。壹般來說,詩轉的時候要押韻,詩轉的時候要少押韻或者不押韻。葉燮說:“七古轉韻時,長或短,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轉時,為巧妙處”(《原詩》),可謂不確定中的規律。我們就以杜甫的七首古詩《丹青引曹巴將軍》為例,看看它的韻腳是如何與詩意氛圍相契合的:
阿通,是魏武帝的後裔(從元韻開始)現在是普通的滿清(元)。
英雄的政權現在已經不在了,但美的大師永存(袁)。
以妳的筆法學魏夫人(韻),僅次於王羲之(韻)。
忠於妳的藝術,妳不知道年齡,讓財富和名聲像雲壹樣飄過(文本)。
開元年間,妳常與皇帝在壹起,陪他到南風院。
當精神離開了偉大的政治家,在名人堂的墻壁上,妳的筆尖保留了他們鮮活的面容(行,廣韻同“嶽”)。
妳給所有的宰相都戴上了官冕,給所有的指揮官都在腰帶上掛了箭。
妳讓這個朝代的創建者,每壹根頭發都活靈活現,英姿颯爽,前來打仗(行,廣韻同“嶽”)。
先帝有壹匹馬,名為玉花(逗韻),藝術家們模仿了它的各種姿勢(平東韻)。
壹天,他們把他帶到紅色大理石樓梯上,在漸濃的空氣中他的眼睛朝著宮殿(董允)。
然後,將軍,命令繼續妳的工作,壹個悲慘行業中的藝術家(董允)。
後來,當妳的龍馬,從天而降,將地上的馬驅逐了壹萬代(董允)。
壹朵玉花站在祭臺上(逗韻),另壹朵站在臺階旁,兩人相視驚嘆(轉韻)。
皇帝以微笑和禮物來回報妳,而軍官和士兵們則在附近觀望(押韻)。
韓幹,妳的追隨者,同樣也變得熟練,在代表馬的所有姿態(韻)。
但他畫肉卻畫不出骨頭,所以即使是最優秀的也失去了他們的精神(當,廣韻與“陽”相同)。
妳,超越了單純的技巧,出神入化地運用了妳的藝術(調侃韻)壹定能拍出每壹位紳士的照片(轉音為真韻)。
然而妳卻在這裏,在壹個混亂的世界裏遊蕩,不時地勾畫壹些瑣碎的路人(真韻)。
壹個窮人被壹雙庸俗的眼睛所反對,沒有人比他更純潔,沒有人比他更貧窮(真韻)。
從最早的時候開始,壹整天都在閱讀記錄??纏繞在他的身上(真韻)。
全詩轉韻五次,由平到平,由平到平,由平到平。葉燮在原詩中分析了韻與詩氣的關系:“以‘歐將軍,魏武帝後裔’四句開頭,如天上奇峰,從地下升起;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想接丹青等人的語用韻。突然“學書”的句子後面跟著“老年”“浮雲”的句子,但是押韻不轉,背誦很慢,毫無意義。但是,如果把壹個怪峰插在壹起,再做壹個峰,妳會怎麽放棄?因此,砂石從托比上掉下來是真的,這使人猶豫。假裝畫蛇添足,拖拖拉拉。遠遠的看著中心,在“開元”“引子”這幾個字之後,我們轉到了曹將軍的面前。在這種情況下,別人寫了“馬鈺華”幾個字,後面跟著“靈言”和“寫作”幾個字。將軍丹青為師,書為先客;轉韻畫馬為主,英雄為先客。規章制度的管理是極其奇怪和完整的。現在把押韻變成畫馬,而不是押韻,然後跟著“壹表人才”和“猛將”這四句話,似乎是合適的。在客中做客毫無意義,也不知道它的支持度,就繞道而行,逐漸上升到壹個很高很陡的地方,讓人眼前豁然開朗。此時畫馬正面,八句壹韻,連峰巒相映,是峰中之巔。轉韻後‘玉花’、‘禦榻’四句,峰勢略平。蛇從裏面遊出來。忽然跟著“弟子韓幹”四句,別人會在這裏轉韻,甚至韓幹會做排場,但他還是不會轉韻,韓幹會找腳語。然後轉韻,贊將軍畫的好,包括收拾,用情紮。文章的結尾。構圖嚴謹到極其悠閑。”葉燮分析,這首詩詩與韻的關系是,意轉韻,異於常人,所以章法為他人所獨有。壹般來說,隨著詩歌的變化,韻腳也發生變化,稱為“音義雙轉”雖然音義雙轉可以使音義搭配得當,但段落過渡明顯,人為痕跡暴露。但丹青的《曹巴將軍傳》很少出現音義雙轉,多為轉韻、轉韻、轉意,刻意消失了雙轉的痕跡。這樣雖然意思曲折,押韻多轉,但還是壹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韻調成功的關鍵在於創新!
揶揄韻是指在變韻前準備韻腳呼應的壹種手法。後來這種手法逐漸成為壹種規則,即古詩詞的押韻轉換,第壹句要以入韻為原則,用新轉韻預先準備好,讓新轉韻像順理成章的事情壹樣進行下去。比如杜甫的《丹青贈曹巴將軍》,韻腳要從“陪他常到南風院”改成前面的“文”。為了繼承自然,要在“開元年間妳與皇帝多”這句話裏做準備,韻腳是“見”,叫揶揄韻。同樣地,從“畫家們千姿百態地臨摹誰”開始,“先帝有壹匹馬,名為玉花”的韻由“嶽”的韻改為“齊”的韻,改為“董”的韻,為過渡做準備。這首詩的五韻在其句子中都是押韻的,極其嚴謹,是押韻最典型的例子。杜甫說自己“越老越精”,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