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1關割麥》賞析
《看麥娘》是作者元和二年(807)任郡守(今陜西周至)時所作,是作者早期著名的諷刺詩。
這首詩敘述清晰,結構自然,層次分明,邏輯性強。詩的開頭先交代背景,說明五月正是麥收的農忙季節。然後寫下婦女帶領她們的孩子到田裏給正在割麥子的年輕人送食物和水。後來,它描述了年輕的農民在南崗麥田裏低著頭割麥子,腳下用酷暑熏蒸,背上頂著烈日烘烤。他們疲憊不堪,並不覺得熱,但他們只是珍惜夏天漫長的日子,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在這壹點上,這個農民的辛苦得到了有力的展示。然後我描述了另壹個悲傷的場景:壹個可憐的女人,懷裏抱著壹個孩子,手裏拿著壹個破籃子,在小麥收割機旁邊撿小麥。為什麽要去撿麥子?因為她家的田已經“失去了所有的稅”——已經賣完了去交官稅。現在沒有田可以種,沒有麥可以收,只好靠小麥充饑。這兩個場景交織在壹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艱辛,後者揭示了沈重的賦稅。重稅既然讓貧困婦女失去了田地,也會讓這個正在割麥子的農民家庭失去田地。今天的摘麥人是昨天的摘麥人;今天的小麥收割者可能會成為明天的小麥采摘者。強烈的諷刺,不言而喻。結尾,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和自己生活的安逸聯系在壹起,感到羞愧,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的文字是全詩的精華。它是作者感人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敘事時運用對比是這首詩的重要藝術特色。在這首詩中,詩人不僅將勞動人民的貧窮和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和暴政進行了對比,還將自己的安逸與勞動人民的貧窮進行了對比。詩人寫到炎炎夏日農民的辛勞與痛苦後,也想到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功德”,“不為農桑效力”,卻拿著“三百石”的工資,到年底仍有“余糧”,於是“為此感到羞恥,天天忘不了”。詩人主動與當時的農民相提並論,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對比真是新穎、準確、有價值、發人深省,由此可見這首詩的思想高度及其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2《月光》劉
做出贊賞的評論
劉,開元、天寶人,隱居太谷,清高脫俗。《唐代才子傳》稱他“性靈淡泊,善畫山川”,“詩情細致,滿含遠思;陶寫的是精神,但他沈默而優雅。所以,我能脫世,超脫於物。”《全唐詩》記載了他的26首詩。
在唐詩中,有很多關於春和月的主題。或賞春光,或望明月,有情懷。這首詩寫的是春天,不僅從柳綠桃紅之類的東西,還用夜晚來掩蓋看似最具春色特色的東西,寫月亮卻不細述它的光影,也不感嘆它的圓;取而代之的是夜晚只有半個月光,讓夜色不至於太濃,月光不至於太亮,產生壹種模糊而和諧的旋律。
這首詩以“更深”二字開頭,為後面景物的描寫定下了基調,也賦予了全詩壹種特殊的氛圍。“月色半家”是“更深”二字的體現,下壹句“北鬥幹南斜”是夜空“更深”的標誌。兩句合在壹起,造成春夜的寂靜和意境的深邃。月色半照,因月西斜,詩以星辰為背景,構成兩句的內在聯系。
在壹個安靜的春天的夜晚,壹切都在悄悄地移動。“今夜春暖,蟲聲隔綠紗窗鮮”,這是詩人從全心全意觀察大自然的機會中得到的好句子。從對昆蟲的無知中知道天氣的冷暖,說明詩歌在農村生活中有很深的根基。因此。這兩句話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那些沒有長期農村生活經驗的人。當然,我不能說;即使生活在農村,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來的。無論是今晚的第壹次還是第壹次,又有誰會關註,都需要壹顆心甘情願的心。也要有壹顆詩意的心。壹個“新”字,飽含著對農村生活的深情,意味著新鮮感和喜悅。
詩中說“春暖”從“今夜”開始,可見它對季節氣候的變化十分敏感,“壹知半解”壹詞充滿了自滿。寫妳透過窗戶聽到昆蟲,用“頭”。給人壹種生機勃勃的感覺。窗紗的綠色在晚上是看不見的。這種綠,來自詩人內心的春天。至此,我們可以理解詩人並沒有把鮮明的外部景觀描述為春天的象征。而是借助夜景氛圍來烘托這首詩的意境,因為這首詩來自詩人的內心。詩人以壹顆赤子之心觀察大自然的微妙變化。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景色不帶壹絲春色,卻又與春天暗合,頗有深意。第三句是“春暖花開”。句子的“蟲聲”和“綠紗窗”相互輝映。於是春意盎然。但這個音和色還是來源於“意”(感覺)。詩人不僅僅從蟲鳴中知道春天是溫暖的,這是詩人對今夜的微妙感受,蟲鳴只是與他的感受不謀而合的壹種物候。所以,詩的意義是深刻的。想法的新穎取決於感覺的獨特。
唐代田園詩成為壹個重要的流派,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然而。能像石濤壹樣的人很少。這首詩在陶器上如此深刻,真的很有意思。就更尷尬了。
至於這首詩是否有隱情,因為不是字面意思,所以不好過。
3《破陣》顏姝
欣賞1:
在《朱昱詞》中,這是壹部清新明快的作品,帶有淳樸的鄉土氣息。尚闕寫自然風光。“燕子”、“梨花”、“泰比”、“黃鵬”、“飛鳥”等意象美輪美奐,表現了春天裏迷人的人們。寫人物。“巧笑”聞其聲,見其容;“逢迎”更註重其色、形。“疑怪”兩句通過觀察者的心理活動,用虛擬的筆再現了“女伴”的生活細節,點出了村姑的天真與可愛,與上城生機勃勃的春天形成了非常和諧的畫面美和情感美。壹句“笑聲來自兩張臉”的特寫,結束了整篇文章。
欣賞二:
此詞通過清明節中的壹個生活片段反映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全詩純線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表現了少女新的靈魂。
二十四節氣,春分接清明,是壹年中春天最難忘的季節。春天已經在中間了,新的燕子來了。這個時候,社交日也會到來。古人把燕子稱為群居燕,認為它常從春社來,到秋社去。詩人所說的“新社會”是指春天的社會。那時候每年有春秋兩個社交日,特別是春季俱樂部,鄰裏聚會,美食美酒共享,遊戲充滿歡樂。閨房裏的姑娘們也紛紛“放下”了“假”,俗話說“請社會停縫日”,連針線活都可以放下,喊姐妹們到外面玩。這首詩第壹句的精神就在於此。
據全國《花歷》記載,花信風二十四,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壹花信,每節三信三香;按照春分的三個字母,分別是海棠、梨、玉蘭。梨花向後,清明在望。詩人寫年代風景,壹絲不茍。在這個季節裏,氣息芬芳濕潤,池畔的苔蘚清新翠綠,森林嗡嗡作響。春天已過,天色已晚,表情更是明顯。清明花信又該何去何從?那是桐花、麥花、柳花。於是詩人接著寫道“日長柳絮輕。”古有詩雲:“秋海棠皆落,群鳥皆飛,天氣越來越長。”可以壹起看。文學評論家在這裏壹定要說:寫風景;東西!不知時機,但觸動人心。
在這個吉祥的節日之際,有兩個少女出現在詩人的筆下:在采桑的路上,偶然相遇;壹見面,西邊的女兒就問東邊的女兒:“妳今天怎麽這麽開心?晚上做了哪些好夢?說來聽聽!”東鄰笑著說:“別瞎說!他們只是和他們壹起打草,還中了彩票!”
很難找到更好的句子來寫女孩的微笑,而不是“笑來自雙面”這個詞什麽是雙面?從眼睛遮住臉,而不是後人所指的“嘴”。所以,詞之美在於景,其筆明麗、清麗、婉約,無奇跡可尋;從最後壹句到最後壹句,全篇收集,各位大神已經盡力了。天氣,人事,物質心態都屬於這個。
4《浣溪沙》蘇軾
這是壹個觸動現場,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第壹部電影講的是妳在晚春遊覽清泉寺時看到的優雅風景。山腳下的溪水潺潺,溪邊的蘭草抽出嫩芽,在溪水中蔓延、浸潤。松柏間的沙路,春雨沖刷,幹凈無泥。已是黃昏,松林中的布谷鳥在細雨中啼叫。這是多麽美麗而寧靜的山景啊!前七個字既指出了清泉寺旅遊時的季節,也指出了蘭溪名字的由來。“浸”字與《高欄圍道,路漸行》(楚辭招魂)中的“漸”字,有“漸”的意思。這時,蘭草開始發芽。它的芽還“短”,但卻生機勃勃,生長迅速。它已經從岸邊蔓延到小溪。布谷鳥哀鳴,容易引起出行的煩惱。然而,筆者此刻漫步在溪邊,除了生意什麽也看不見,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愉悅。與此同時,疾病開始痊愈,醫生陪著他享受,所以杜鵑的叫聲此時未能打擾作者的清興。總之,第壹部電影只寫真實的場景,內心喚起的應該是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回味,從而引出下壹部電影對人生的哲學思考。
接下來的影片對“壹條小溪向西流”的場景生出感慨和評論。“百川東去海,幾時歸西天”(韓《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也沒少。”江河不歸東方,正如壹個人的青春只有壹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古今無數人為之扼腕嘆息。此時此刻,作者面對著向西流淌的蘭溪水,卻有壹種奇妙的遐想:既然小溪可以向西流淌,人為什麽不能重拾青春?“少生”不是道家想要的“返老還童”,而是要保持壹種年輕樂觀的心態。因為人無法改變世界;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行》詩有“誰叫妳不解?聽黃雞和天。黃雞催曉聲時醜,晝催年前壹。腰間的紅絲帶不穩,鏡中朱妍已失。”這些句子都是老掉牙的感嘆詞。作者最後壹句話反過來用了它的意思,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該有“黃雞催天明”、“朱妍已敗”的頹廢心態,這反映了作者貶謫期間曠達向上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抒發情景之情,用純線描的手法寫情景,細致飄逸;情緒高昂,鼓舞人心,充滿哲理。此前,在於希寧六年(1073),作者曾寫過壹首詩:“江邊源遠流長,與滄浪同長。”創世亦知人易老,故教河水西流”(《八月十五觀潮五絕》之三)。就是那種河水從錢塘膛回來就生的感覺,和這個詞的主旨差不多。不過當時筆者是從外面請來的,帶著泰昌博士直屬歷史博物館的頭銜,去美麗富饒的杭州當評委。他是北京官員派來當地方官的,仕途失意感不強。此時,他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做壹名待罪的官員,孤苦伶仃的心情無法輕易擺脫。所以這個詞的下壹部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無所作為的觀點的拒絕,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人生壓倒壹切”的逆境中的樂觀精神,是蘇軾受到後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壹。
5《醉花吟》李清照
霧濃雲淡永遠悲,腦賣金獸。節亦重陽,玉枕紗廚夜半涼。東籬飲酒至黃昏後,淡淡的黃菊香溢滿雙袖。墨濤不忘我,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早年寫的。李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遠行”,在閨閣中寂寞難耐。她深深地思念著遠行的丈夫。今年九月初九,逢年過節人們想家想親人,就寫了這首詩送給趙明誠。
借助室內外秋景的描寫,這兩句話表現了詩人白天的孤獨。“永遠的壹天”指的是漫長的壹天,“永遠”這個詞表現的是詩人心中的厭倦和悲傷。“瑞腦”,香料之名,又叫冰片。“金獸”,青銅動物造型香爐。從早上的稀霧到晚上的濃雲,這漫長的壹天和陰沈的天氣真的讓人壓抑。雕刻有動物造型的青銅香爐裏,冰片已經漸漸燃盡,可為什麽心裏的悲傷總是沒完沒了?可見,這兩句話雖是風景,卻飽含情感,構成了壹種淒涼的氛圍,有效地烘托了對女性思考的厭倦。
“有重陽節,有玉枕,有紗廚,夜半清涼。”這三句話描述了詩人在重陽節半夜獨眠相思的淒慘心情。“玉枕”,瓷枕。“紗廚”,也就是綠色的紗廚,外面罩著壹個木架,裏面可以放壹個長沙發,可以避蚊。俗話說“佳節倍思親”,如今“佳節也是重陽節”。詩人怎樣才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壹個“妳”字,飽含著孤獨、憤懣、悲傷。更何況玉枕和紗廚以前都是和老公在壹起,現在卻是壹個人睡,感覺被這壹幕感動,自然也是心痛。顯然,這裏的“爽”不僅僅是皮膚的爽,更是心靈的蒼涼。
"傍晚過後,東裏的酒彌漫著淡淡的香味."這兩句描寫了重陽節的晚上,詩人在東裏下的菊園前獨自飲酒的情景,烘托了詩人無言以對,獨自壹人的離別之思。“東籬”是菊園的代名詞,表達了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清香。“滿袖”,因為喝的時候袖子是揮動的,所以帶來的香氣充滿了袖子。在重陽節,用酒賞菊非常有趣。然而,當她的丈夫遠行時,詩人感到孤獨和荒蕪。不要討厭離開他。即使他“借酒澆愁”,也是“更愁”。怎樣才能欣賞到這種“飄香”的菊花?
“墨濤不迷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話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悲傷的表情。“銷魂”比喻相思。“簾卷西風”意為“西風卷簾門”,暗含冷意。這三句話是作者的藝術匠心。先是心醉神迷的難過,再是西風淒淒慘慘,最後寫下了“瘦”字。在這裏,詩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進行了對比,呈現出兩個重疊的鏡頭:壹方面是蕭瑟的秋風搖動著柔弱單薄的菊花,另壹方面是思婦憔悴的臉上布滿憂郁的陰雲,情景交融,營造出壹種淒淒慘慘的境界。
整個詞以“悲”開頭,以“瘦”結尾。“煩惱”是“瘦”的原因,“瘦”是“煩惱”的結果。貫穿整個詞的悲傷,是因為“瘦”而得到的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可以說全篇畫龍點睛,句句點睛。“龍”畫得巧妙,“眼”組合得巧妙,營造出“深情深哀”的情境。
6《南鄉子登京口顧北亭懷》辛棄疾
【鑒賞】這個詞是什麽意思?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朝廷,所以他沒有那麽直白。他諷刺了當時南宋朝廷的無能。不僅不能光復中國,連江南也快要失去了。辛棄疾生於南宋,國家只能偏安江南,所以借用古代的比喻來贊美孫權。他說孫權好,就是說朝廷不好,無力抗敵。所以辛棄疾的詞都是諷刺。委婉的暗示了對法院的不滿。
"在哪裏可以看到中國,在哪裏可以看到美麗的顧北建築?"這兩句是倒裝句,即前壹句可以移到後面,後壹句可以移到前面變成:“我看著漂亮的顧北大樓,哪裏還能看中國?”為什麽不說呢?這和用詞的語氣有關,因為這種語氣規定第壹句只能是五個字,第二句只能是七個字,所以只能倒著說。
“古往今來多少事沈浮,悠悠”,這是壹句問答式的句子,先問後答。這兩句話類似於下面的“誰是天下英雄?曹流”也是壹樣。
“長江永不停息滾滾來”是壹句很好的話,意思是時代的風風雨雨永遠在那裏變化,只有長江滾滾而來,永不改變。另外,這句話出自杜甫的《登高》詩,詩中寫道:“落葉如瀑布之沫,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辛棄疾在這裏放了壹句現成的話,非常貼切。“古往今來多少事起起落落,悠悠。”這是壹個問答句子。“長江壹望無際”是人家的話。這和下面的“誰是天下英雄”無關。曹流。“這是壹句問答式的句子,“生個孫仲謀那樣的孩子”是用別人的話來搭配的,非常正確。
“天下英雄的敵人是誰”也隱含了壹個典故。據《三國誌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只有君臣耳!”(陛下指的是劉備。這裏辛棄疾用原話,加上孫權,變成三個人。
為什麽不說“壹萬兵年輕”而說“壹萬兵”?這是以物代人,因為軍人的特點,除了盔甲,頭盔也是特點之壹,所以拿頭盔當軍人。這篇文章非常生動。
“生個孫仲謀那樣的孩子”有很深的含義,就是說今天的朝廷還不如當時的東吳,不如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孫權。為什麽不直接說出來?因為如果妳說出來,妳會有生命危險。明白了這壹點,就知道辛棄疾寫這個詞的真實意圖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也體現了他的愛國心。他的許多文字都是在這種情緒下寫成的。
太和《譜》說張的散曲像壹棵勻稱的樹。然而,這首詩反映了他不同的特點。
7《山羊李山懷古》張
歷盡滄桑的名山驪山有許多歷史遺跡。筆者爬上這座山,環顧四周,感慨良多。他從哪裏開始寫作的?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作者和讀者的思想。可惜已經被項羽燒掉了,當年的奢華不復存在。在作者面前,只有“稀疏”的“雜草”和“蜿蜒纏綿”的“河水”。這才觸動了作者悲涼的心情,體會到歷史變遷的無情和必然。改朝換代的“余恨”就像眼前的迷霧森林,哪裏能在“民族”中找到“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裏的隋唐興衰也被無情地淡化了。多少帝王為天下而戰,又是如何“取勝”的?“失去”還不“全部化為糞土”怎麽樣!正如張在《留戀北邙山》的同調中所寫,“即使是君子,也不應稱之;即使是大臣,也不應該叫。”都做了《北邙山下的塵埃》。
多麽悲傷陰郁的嘆息啊!讀這首小曲,我被作者寬廣的歷史視野折服,我被他博大的胸懷折服。整首歌沒有難懂的詞,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也沒有華麗的句子。正是這些簡單而笨拙的文字,唱出了壹首不朽的絕唱!“贏了,都成了土;輸了就成土了!”理解為文字,卻成了發人深省的警句。
真的不是名家寫的低俗文字!今天的詩人應該學習古人在簡單中追求大巧,在簡單中追求高深的寫作技巧。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壹點,也許我們可以在寫作時創造壹個新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