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
壹.散文
1.古文是與韻文相對的概念,與敘述、說明、推理、發揮、序跋、書信等詞語相對。都屬於散文範疇。
2.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和戲劇並列的壹種文學體裁。是指那些在書寫真實事物的基礎上,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3.根據表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為記敘文(主要描寫人物,帶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主要表達作者的感情)和議論文(主要是說理)。
4.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廣泛,聯想豐富,不受時空限制;“上帝不會離開”主要是指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集中。
劉西慶《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
文章指出散文的主要特征是:(1)以“我”為中心,(2)因“實”而表“虛”,(3)以小見大,(4)有感而寫。
5.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有:情景傳情,即以情景傳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物傳情(如魯迅的《紀念遺忘》)、以物傳情、以物托意(如巴金的《燈》)。
第二,小說
1.小說是壹種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2.小說的三個要素是人物、情節和環境。
3.壹部小說的情節壹般包括開頭、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結局。
4.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主要說明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主要是交代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場景,或者用來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感情,或者推動人物情節發展。
根據不同的標準,小說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
6.按篇幅和容量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迷妳小說(短篇)。
7.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8.按書寫體系分為章回小說、日記、書信體、自傳。
9.按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10.中國古代小說從神話傳說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誌怪人怪的小說。但這時候的小說,因為是“記錄”,也就是收集記錄,並不具有創造性,所以人們往往將其與歷史歸為壹類。唐朝以後,出現了傳奇小說,如《劉壹傳》。到了宋代,出現了故事書,即說書人使用的基本書。明代也有人寫劇本,叫做擬話本。經過文人的加工,故事書變成了故事書和言情小說,如《警世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其中,小說基本都是章回。這壹發展之後,出現了文人的獨立創作,如明代的《金瓶梅》。清代《紅樓夢》發揚了這壹傳統,使中國古代小說達到了壹個輝煌的高潮。
11.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是:(1)寓言(先秦兩漢),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2)筆記小說(魏晉南北朝),如幹寶的《搜神記》(又稱奇人才子小說)。③傳說(唐朝),如李的《劉壹傳》。④武丁(宋代),如李翠蓮《舌尖上》。(5)講故事的書(明代),如《杜十娘怒寶箱》。(6)張輝小說(明清),如《紅樓夢》。
第三,戲劇
1.戲劇是壹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文中的戲劇其實就是劇本,是壹種文學體裁。
2.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臺詞)和舞臺描寫。舞臺說明是寫在劇本每壹幕的開頭和結尾,以及對話中間的描述性文字,包括人物、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表情、動作、表演等的清單。它具有增強舞臺氣氛、烘托人物情緒、展現人物個性、促進劇情發展等多種功能。
3.根據不同的標準,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不同的類別:(1)戲劇、歌劇、芭蕾。(2)根據情節的復雜程度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和全劇。(3)題材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和現代戲(如元)。(5)根據矛盾和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戲劇。
4.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元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歌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歌、客歌、舞、演於壹體的戲曲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進入了壹個成熟的階段。關漢卿的《竇娥元》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元雜劇壹般是每本6折(或5折、6折),必要時加“楔”。每壹折都是由同壹個宮調中的幾個曲子組成(見下圖11)。雜劇可分為旦(女主角的主唱)和末壹(男主角的主唱)兩種。比如元就是丹。元雜劇劇本由“可”、“唱”、“白”三部分組成,其中“可”是對主要動作、表情、舞臺效果的規定。“唱”是歌詞;“白”即客白,可分為對話(人物之間的對話)、獨白(人物的自我敘述)、旁白(在其他人物背後的自我敘述)和白染(歌詞中的打斷)。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有:旦(女角色),女主角叫,配角有副旦、外旦、等。端(男角色),演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是副端、外端、小端。外(外端),裝成上了年紀的人;網名,俗稱大臉,多演性格和長相特別點的角色(如張飛和李悝jy);醜,俗稱小臉,在男性身上大多起次要作用;扮演老年婦女的波兒。
5.明代是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繼元代之後的又壹個繁榮時期。傳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壹直延續到清代。其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聖的《長生殿》、孔的《桃花扇》等。
6.中國現當代戲劇主要是指戲劇,它是在“五四”以後在外國戲劇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在三四十年代達到高潮,出現了《雷雨》這樣的優秀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戲劇創作進壹步繁榮發展,出現了《茶館》等作品。
7.外國戲劇歷史悠久,最早的是古希臘戲劇。到文藝復興和19世紀,歐洲戲劇創作達到高潮,出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劇作家,如莎士比亞和易蔔生。
第四,詩歌
1.詩歌是壹種文學體裁。它要求高度凝練的語言和作者豐富思想感情的生動表達,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以及壹定的節奏。
2.詩歌的特點:
(1)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以意象作為客觀社會生活和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
(2)詩歌語言的特點是簡潔、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
(3)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基礎,而是以行為為基礎,分支主要是以節奏為基礎,而不是意義。
3.詩歌的分類:
(1)詩歌可以分為古典詩歌(舊體詩)和現代詩歌兩部分。
(2)古典詩歌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如古體詩(古體詩、古風)、近體詩(近體詩)、詞(又稱“詩”、“長短句”、“曲詞”、“曲詞”、“抒情詩”等。
(3)古典詩歌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長短不限,每句話不定詞(指雜詞),無對仗,自由押韻等。往往包括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代,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有些標題加了歌、行、語錄、歌、曲、曲)。
(4)近體詩是古典格律詩,有定句、定詞、定音、定韻。壹般來說,它有兩種絕句形式,即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還有各種格律詩形式,如七言格律詩、五言格律詩和排比句。
(5)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只有四句絕句,可以打也可以不打。格律詩有* * *八句,壹兩句為頭聯,三四句為排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以是聯,但不能是聯,對聯和頸聯必須是聯;無論是格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超過八句的押韻被排除在外。
(6)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是從詩歌節奏的角度來劃分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古典詩歌多指唐以前的詩歌,而現代詩歌是指唐初開始形成的壹種格律形式,在字數、押韻、對仗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7)樂府,原為漢武帝時主管音樂的官職名稱,後成為詩體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員收集和創作的音樂歌曲簡稱樂府。新樂府創建於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襲漢魏六朝樂府舊詩外,少數詩人創作新詩,與原韻不同,故稱新樂府,新樂府的名稱由白居易確定。
(9)按字數分,有三種詞形: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以內)、龍調(91字以上)。字的聲調固定,句的固定,詞的固定,韻的定位。
(10)屈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有詩(短調)和套曲(又稱套曲)兩種形式。
(11)詞的標題和詞牌有嚴格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詞的壹個曲調的名稱。如“念奴嬌?在《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壹個詞牌,“赤壁懷古”是詞的標題,這表明該詞是壹個詞,其位置是“赤壁”。壹個詞壹定要有詞牌,但不壹定要有標題。壹個詞或壹個詞的壹段叫“易”,表示音樂的結束。
(12)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宋代的兩大流派。豪放的作品豪放不羈,充滿豪情壯誌,給人壹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詩人主要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型作品語言優美含蓄,所表達的感情婉轉纏綿,意境輕松活潑,離別悲戚或幽怨深沈,雕琢精細,題材狹窄。他們經常寫寫個人經歷,男女情愛,偶爾寫寫風景,把感情融進風景裏。代表詩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
散曲(13)是宋元時期出現的壹種音樂演奏曲,由詞退化而來。文體與文字相似但比文字自由,可以在字數上加行間。多使用英語口語。散曲包括詩和套數兩種形式。詩中只含壹個調,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壹首歌,《清沙》。套數是將壹個曲調中的多個曲調組合成壹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的壹套曲調。壹套曲子的數量是不確定的,從兩首到多首不等。每組數字以第壹首歌曲的名字作為整組歌曲的名字;整首歌必須是同壹個宮調,有始有尾,結尾押韻;結尾多用“沙”,用多少次沒有規定。如曲子中所涉及的?吹口哨?《高祖歸來》,裏面有八首屬於宮調的曲子,“少邊”是第壹首曲子的名字,也是全曲子的名字。
(14)曲牌和詞牌壹樣,是曲牌的樂譜。不同的曲牌往往在字數、平仄、押韻上有所不同。比如《滾繡球》、《悶序》、《快樂三》、《四方靜》、《朝》、《曼》和《再會亭》中的《五羞》都是曲牌。每個曲牌在韻腳上必須屬於壹種宮調;有的壹個宮調下有好幾張曲牌;宮調是壹個音樂術語,表示聲音的高低等。比如鞏崢的《再會長汀》就是壹種宮調。
(15)現代詩可分為新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詩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新詩是指五四前後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用白話文寫成的自由詩,如《別了,劍橋》、《我愛這片土地》。用文言文寫的格律詩叫舊體詩,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都是現代詩。
(16)新詩按來源分為群眾創作的民歌(歌謠)和文人詩。
(17)信天遊又稱順天遊,是陜北的壹種民歌形式,其特點是:形式自由靈活;兩句壹段,可以變韻或押韻到底;多用途比較技術;句子主要是七個字,靈活多變。如:李記的《王貴與李祥祥》。
五、其他古代文學體裁
1?傅。它是壹種強調文采和韻律,具有詩歌和散文性質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傳文、寫物、寫誌”,重在寫景,以景抒情。最早出現在諸子百家雜文中的,叫做“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此時的賦稱為“騷賦”;賦的文體在漢代正式確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向駢文方向發展,稱為“駢文”。到了唐代,又有壹種平行體轉入法體,稱為“法賦”;唐代至宋代以散文形式寫成的賦稱為“文賦”,如杜牧的《阿房宮賦》。
2?駢文它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由四字和六字交替組成,也叫“四六文”。駢文往往因為遷就句式,堆砌文字,影響內容表達。唐代韓、劉倡導古文運動後,駢文逐漸衰落。
3?辯論。辯論是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真假。其特點是通過反駁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柳宗元對董野《封氏兄弟》的辯論。
4?原創。本來就是研究起源的意思,是古代的議論文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壹理論、命題、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的根本考察和探討,並由此提出自己的觀點,如黃宗羲的《元軍》。
5?開著。理論是壹種散文文體。《昭明文選》說:“有兩種論。壹種是史論,是忠臣在傳記的最後做出的判斷人的善惡。比如《史記》後,‘太史公說……’。二、正確的理論,學士博士對古今人物的評論或對經史的評論是正確的,如《六國論》、《秦論》。"
6?說吧。也是古代論據解釋的壹種文體,類似於理論。文章的前言認為“說話者,即解釋者,解釋意義,並在自己的頭腦中解釋。”如《師說》《捕蛇者談》。這些文章有的側重於討論,有的側重於敘述和敘述。有的接近文學散文的“理論”,壹般不用“理論”,如“胡艾蓮理論”;有些議論文可以用“說”或者“討論”。
7?紀念。是古代朝臣呈獻給皇帝的奏章的總稱。包括發揮、討論、疏解、表達、對策等等。“疏”是不同文章中表述的意思,比如賈誼的《論積儲》;“表”是對某些意見或事物的陳述,如李密的《陳情表》;“對策”是指古代考試中,把題目寫在謀略上,讓參加考試的人來答謀略,考生答出來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前言和後記。前言,又稱“序”或“引言”,是壹本書的序言,其性質就像今天的“引言”和“前言”寫在壹本書或壹篇文章前面的壹般稱為“前言”,列在書後面的壹般稱為“後記”或“後記”。這類文章,說明寫作目的,介紹寫作風格和內容,屬於說明性文章;評論作者的作品或者說明問題都是議論文。比如,我們學過《蘭亭集序》、《玉溪詩序》、《王騰亭序》、《靈官傳序》。
9?前言。古代以詩文送別,稱為贈答序;後來,任何沒有附在詩中的告別詞也被稱為序言。有許多贊美、贊揚或鼓勵的話。比如宋濂的《送馬晟東陽序》。
10?明。在古代,刻在物體上用以警示自己或描述功德的文字,稱為“明”。刻在碑上,置於案右的碑文,稱為“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描寫死者生平,歌頌記憶的,稱為“墓誌銘”,如韓愈的《劉子厚墓誌銘》。
11?祭文祭奠死者或天、地、山、水等神靈時所讀的文章。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緬懷逝者生前的主要經歷,歌頌其主要品德和功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12?筆記。以筆記為主,篇幅較短為特點的壹類文章。其內容豐富,或歷史軼事,或掌故,或文學雜文,或人物評論,或科學小品,或考證,或讀書雜記。如《世說新語》。
13?寓言。這是壹個帶有警告或諷刺意味的故事。“住宿”就是寄托。它通常把深刻的道理放進簡單的故事裏,以此來互相比較,借小比大,借古比今,並習慣於使用擬人化的手法。如“鄭仁買鞋”。
14?傳奇。小說體裁之壹。因其詭異神奇的劇情而得名。壹般指唐宋時期用文言文寫成的短篇小說,如《劉壹傳》。後來因為“傳奇”多以說唱、戲曲為主,所以宋元戲曲、元雜劇、明清戲曲也被稱為“傳奇”。如孔的《桃花扇》。
15?對聯。詞是平等的,詞類是相對的。第壹副對聯的最後壹個字壹般是單元音,也就是現代漢語的三四聲調,第二副對聯的最後壹個字是平元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尹平和楊平。
第六,史書的風格
1?年代體:以年代線索排列歷史事件,如《左傳》。
2?國家風格:按國家敘述歷史事件,如《國語》、《戰國策》。
3?傳記:通過敘述人物的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4?編年史:以事件為主線,把相關的主題材料串聯起來,如袁殊的《編年史·資治通鑒》。
5?通史:不間斷地描述幾個朝代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編年史:敘述某壹時期或朝代的歷史,如《漢書》。註:壹部歷史書往往可以同時歸類為不同的風格。比如《史記》屬於傳記體、通史,而《三國誌》屬於傳記體、民族體、斷代史。
七、文學團體和文學運動
1.初唐四傑
、楊炯、陸、、等初唐作家。這四人在初唐文壇成就斐然,扭轉了當時過於奢靡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與宋代詩歌革新運動。
其主要內容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歐陽修是宋代詩歌革新運動的領袖。
3.唐宋八大家
唐代作家韓愈、柳宗元,宋代作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八個人在散文創作上都有很高的文學成就。
4.新樂府運動
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要寫及時,歌詩要寫物”。
5.蘇三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父子二人以文筆著稱,被稱為“三母豬”。
6.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是四位元雜劇作家的統稱。它們代表了元雜劇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成就。
7.傅舍
晚明文學社團的主要領導人是張焱和張才,他們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取長補短,磨礪品行,但也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8.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以方苞、劉大奎、姚鼐為代表。因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桐城派崇尚簡潔明了的文風,力求清真典雅。
9.五四新文化運動
以《新青年》雜誌的出版為標誌,主要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學革命突破了舊文學和文言文的束縛,宣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和新文學的誕生。
10.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這是1921出現的兩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倡導“為生活而寫作”,主要以小說月刊為陣地,對生活進行反思、探索和引導。代表人物有沈雁冰、冰心、許地山、葉聖陶等。創造社強調文學的自我表現,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達夫、程、田漢等。
11.“左翼作家”——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在滬成立,魯迅、馮雪峰、柔石、沈端賢()、蔣光慈、田漢等出席成立大會,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都出席了“左聯”。“左聯”把參加實際的革命運動放在首位,在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的討論,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
1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的工農兵方向問題,在思想上總結和規定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發展的經驗和原則,開始成為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的方針和指導思想。
13.《傷痕文學》等。
從65438年到0978年,“傷痕文學”引起轟動,“改革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等創作思潮相繼出現在文壇,使80年代成為壹個激動人心的文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