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是基廷先生。我還記得第壹節課他對學生的自我介紹。我更喜歡人們叫我船長,我的船長,而不是叫我基廷先生!哦,船長,我的船長!上課第壹次見面不是在教室裏,而是在校史館裏前人的照片前,在巨人的肩膀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麽學習。把握當下,逆流而上,過好精彩的人生。基廷老師的課程幽默輕松,引導學生自由發揮,隨性而為,不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不因為各種條條框框而拍拍手腳,敢於突破自我,做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似乎他總能找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總能發現他們的小心思,總能為學生們做正確的引導。在那所極其嚴格、墨守成規、升學率極高的學校裏,學生們被束縛、被壓迫著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抑制著對自由的天然渴望。基廷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與這所學校的整體環境格格不入。壹直有人為了他,為什麽願意被束縛在這裏,為什麽不選擇離開?基廷先生的回答讓我特別感動。他說:因為喜歡教書,哪裏都不想去。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學生,所以願意做出犧牲。
還記得第壹次講解詩歌鑒賞的課嗎?第壹章是關於如何理解詩歌,前人對如何理解詩歌都做了晦澀難懂的理論解釋。基廷老師認為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都不壹樣,不應該被束縛或限制。他做了壹個大膽的決定,把第壹章所有的書都撕掉,壹頁也不留...看到這裏,我想笑,從心底裏佩服這個“奇怪”的老師。體制內的教與學,可能永遠不敢像基廷先生那樣挑戰權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創作自由。
對“死亡詩社”的理解是基於“生而為死”和“把握當下”的原則。在校史樓裏傾聽已故前輩的忠告,反思人生的意義。在課堂上,站在講桌上,以壹種全新的視角俯瞰這個世界。在校外的窯洞裏,我敢違抗校規,討論詩詞人生,拍手唱歌。是壹群浪漫主義者對真理的追求,對發出自己聲音的渴望。
但是,我們畢竟還是壹個普通人,我們並沒有逃離時代的大背景。面對家長和學校的壓力,我們選擇了妥協,逃避,默許。尼爾的死結束了這個故事。自由隨性的基廷老師當然被拖了出來,做了替罪羊。不存在公平與不公平,也許基廷的內心已經做好了迎接這壹切的準備。讓他難過的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再也見不到面了。
故事的最後,在熟悉的教室裏,面對即將離去的基廷老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站在課桌上,大聲呼喊:哦,船長,我的船長!當然還有壹些,趴在桌子上,低著頭,沒有任何反應。視覺沖擊的對比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壹切,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做出改變。教育的本質是什麽?我想在基廷先生的心目中,壹個學生即使能站出來反抗,也可能算是成功了。
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死。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活著,不要虛度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