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白《峨眉山上的月閣》的藝術特色

李白《峨眉山上的月閣》的藝術特色

本文對羅忠榮藝術歌曲《峨眉山夜歌》的旋律、鋼琴伴奏的節奏序列及其對音樂整體結構的影響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其在創作技法上的探索和創作風格上的追求。

關鍵詞:藝術歌曲旋律節奏序列

峨眉山月歌是1984年羅忠榮創作的壹首藝術歌曲,歌詞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同名詩歌。作曲家自1979年用12音體系創作歌曲《采芙蓉河上》以來,在創作中努力調動各種藝術手段,以獨特的視角,以鮮明的音樂語言,不斷求新。羅忠榮是新時期中國作曲家在探索和運用新的作曲技法方面的成功典範。

《峨眉山上的月歌》最具創新性的特點是,在保持旋律線條簡潔明了、符合傳統審美習慣的高度“易聽”的同時,鋼琴伴奏部分開拓了新的創作思路,即采用“節奏序列”。節奏序列的基本風格來源於固定的音型,支持和聲層的節奏序列,使作品的結構有條不紊,邏輯性強。鋼琴伴奏自始至終保持十六分音符的連續織體結構。其中,旋律由中國特有的五個音調組成。像不斷向前流動的流水。它與詩歌中月光下的意境緊密結合。可想而知,整個伴奏就像流水中不時泛起的波光粼粼的漣漪,是水中月光的形象刻畫。

作曲家在探索和追求新的創作風格、創作手段和美學思想的同時,始終保持作品的民族性。這是我國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的壹個開創性的新成果,不僅開拓了藝術歌曲創作的新思路,而且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這部作品:

壹,歌詞和旋律分析

《峨眉山月歌》以李白的詩為歌詞,詩歌體裁為七言詩。歌詞內容“峨眉山半月秋,影入平羌河水。夜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詩以《秋景·月下》描寫秋天的意境,優美舒展,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對祖國的贊美和對故人的思念,把帝王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清溪和姜水。詩歌節奏清晰,《秋》、《流》、《洲》都是同韻,歌詞本身富有歌唱性,便於作曲家作曲。

整首樂曲***25小節,短小精悍。引言(1-5)+第壹句(6-9)+第二句(10-13)+第三句(13-16)第四句(17-)歌曲的旋律力求體現中國的傳統風格,即“隨字而行”。旋律線條清晰簡單,調性清晰。前面壹直是F家體系,結尾音意外轉向B家,整個和聲背景的調性也改成了這個調性。參見光譜示例1。

作曲家這樣處理,主要是迎合了詩意意境的需要。在最後壹句中,詩人突然轉向思念朋友和渴望相見的感覺。作曲家準確地把握了詩人的感情,在旋律的安排上對前兩句和後四句進行了對比,並對最後壹句進行了調整,達到了旋律與歌詞意境的高度統壹。同時也體現了作曲家構思精巧、註重細節的嚴謹學風。

四個樂句旋律部分的動態關系是:p-MP-p;MP—p;p—MF—p;F-P .從力度的發展可以看出,力度在樂曲的第三句開頭得到加強,最強的力度出現在第四句開頭的整首歌中。歌詞、旋律、力度的同步發展,將歌曲推向了整首歌的高潮。

二、鋼琴伴奏中節奏序列的分析

這部作品中鋼琴伴奏的節奏序列是作曲家探索新的作曲技法的成功成果。

1,鋼琴伴奏部分的節奏順序(主要在左手聲部):

整首樂曲鋼琴伴奏的左手部分,基本上是以“十六分音符”為單位,從壹個固定的音型發展而來的(只有最後左右手交替)。參見光譜示例2。

(固定聲音類型)

在譜示例2中,從第壹小節到第二小節的前半部分的第壹拍是伴奏部分的左手部分的固定聲音模式。隨著這種音型的不斷發展,固定音型在全曲第十六節回歸。

2.右手語音的序列分析:

由於不同步的固定模式和節拍,這十個節奏單元可能還有其他組合,比如4+3+2+1或者1+2+3+4。這兩個組合只是等差數列。這種序列關系應用於右手聲部的和聲層(即右手聲部的節奏序列來源於左手聲部暗示的序列關系),但左手從十六分音符擴展到八分音符。參見光譜示例3。

其音符節奏關系為3+2+1+4。與之前的4+3+2+1相比,只是把4移到了後面。這裏把最長的音符移到了短語的末尾,使句法結構更加穩定。

右手聲部的節奏在連續三個3+2+1+4的序列後,在全曲第十二小節處轉為這個序列的逆行,即1+2+3+4,如第三譜所示。

逆行節奏序列也是連續使用三次。對比音樂的前後。最後幾小節,為了達到更好的收縮效果,去掉了序列中最長的節奏4,只剩下1+2+3的組合。

3.鋼琴伴奏的整體效果:

鋼琴伴奏部分十六分音符的連續織體結構貫穿整部作品。其中旋律由中國特有的五音(羽、上、正、貢、角)組成。創造出壹種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不斷傳波的藝術效果。同時對聲部中有非常簡單的旋律和和聲連接,作為陪襯和補充延伸自然地插入演唱旋律中,運用得非常巧妙。

第三,通過對鋼琴伴奏節奏序列的分析,可以透視音樂的結構。

這首歌中的節奏序列不僅控制著織體素材,對作品的結構也有著重大的意義。下面部分對鋼琴伴奏節奏序列的分析來說明這壹點。

鋼琴伴奏部分序列圖:

部分:

(1—11)( 12—17)(17—19)(20—25)

順序:3+2+1+4 1+2+3+4。

3+2+1+4 1+2+3+4 3+2+1

結構:呈現、對比、復制結束。

這首曲子的旋律乍壹看音樂結構並不清晰,只是簡單的四句旋律。其實,通過對上圖中伴奏部分節奏順序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壹種基於傳統古典風格三聲部形式的隱形處理。通過順序的運用,整首歌的整體結構清晰。同時也可以看到,羅忠榮的新音樂作品積極探索“音樂風格”的突破。從另壹個角度看,他的新音樂作品也包含了很多傳統因素。

標簽

通過對《峨眉山夜歌》的分析,可以看出羅忠榮在音樂創作中的獨特視角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旋律是在五聲音型的音調基礎上展開的;2.旋律中的調式轉換是隨著詩的意境和意境而變化的(比如文中提到的音樂中的最後壹個字是從F宮制轉到B宮制);3.鋼琴伴奏部分的寫作通過民族化的聲音造型手法來闡述和烘托古詩詞的藝術內涵;4.節奏序列的成功探索。

羅忠榮的藝術歌曲可以說是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新時期的壹個開創性的新成果。其作品中的新思維和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賦予其個人創作獨特的時代風格,探索出壹條藝術歌曲創作的新路,極具研究價值。另外,

從演唱者的角度來說,從創作技法、鋼琴織體、節奏特點、詞與音樂的聯系與融合等方面來研究歌曲,對於正確把握作品的演唱風格,提高藝術修養是很有幫助的。